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爲什麼要派人宣講《大義覺迷錄》?是心虛嗎?

雍正爲什麼要派人宣講《大義覺迷錄》?是心虛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關於雍正的皇位怎麼來的,一直都很有爭議,很多人都覺得康熙並未傳位給他,那麼雍正爲什麼要派人宣講《大義覺迷錄》?是心虛嗎?

雍正六年秋天,甘陝總督嶽鍾琪正坐着一頂八擡大轎,慢悠悠地被擡着要進總督衙門。正當轎子要進府衙的時候,突然竄出來一個儒生打扮的中年男子,手裏拿着一封信,對着轎子中的嶽鍾琪說:“我這裏有一封非常重要的書信要交給嶽公爺,並且又要事相商。”

守衛一時間被這個儒生的出現亂了手腳,不過嶽鍾琪身爲身經百戰的將軍卻絲毫沒有慌張的樣子,很是淡定。一揮手讓旁邊的兵丁都退下,然後讓身邊的人把儒生手裏的書信拿了過來,只見書信上寫了十個大字:

“南海無主遊民夏靚張倬”

嶽鍾琪讓人將這位送信的儒生給關到了簽押房,自己則是拿着這封信快速地回了衙門。夏靚張倬並不是真名,而是曾靜與張熙的化名,這位送信儒生便是張熙,是曾靜的得意弟子。

曾靜是一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就是考不中的笨秀才,出生於康熙十八年。這種多次參加考試就是考不中的秀才一般選擇謀生的方式無非就這幾種:小吏、教書的先生、訟師,曾靜選擇了做一位教書的先生,開設學館教學生,而張熙便是曾靜所有學生中最得曾靜賞識重視的。

雍正爲什麼要派人宣講《大義覺迷錄》?是心虛嗎?

曾靜在當時就是一種鄉野腐儒,滿腦子都是正統的儒家學說,比如:

“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無也”

“爲富不仁矣,爲仁不富矣”

可以說在曾靜的眼裏滿清就是“蠻夷”,寧願中原地區沒有君王,也不願意讓一位滿清的皇帝來統治,說白了曾靜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反清復明”的,想要恢復漢人統治天下。

但爲何,選擇找嶽鍾琪呢?

01 嶽鍾琪與呂留良,兩個毫不相干的人

嶽鍾琪正兒八經地出身於武將世家,他是南宋名將岳飛的第二十一世嫡孫,是岳飛的第三個兒子嶽霖的後裔。岳飛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不管是影視劇中還是書上都有講到大忠臣岳飛。

岳飛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南宋時期,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們只要是提到大忠臣,還是會想到岳飛

作爲岳飛的後裔,嶽鍾琪的身份自然是很特殊的他的。

嶽鍾琪的父親是嶽升龍,在康熙朝時就得到康熙的重用,官至議政大臣、四川提督。

清朝中期名將。南宋名將岳飛二十一世孫,四川提督嶽升龍之子。

正是因爲受到父親的影響,嶽鍾琪從小就非常喜歡排兵佈陣,用石頭來模擬戰場打仗,每次都能指揮自己的同伴前進後退,若是同伴違背約定的話便會受罰,大家都很害怕嶽鍾琪的威信,可以說岳鍾琪從小就表現出了做指揮千軍萬馬大將軍的潛質。

不僅如此嶽鍾琪從小還飽讀詩書,喜歡看的書很多,比如兵法、天文、地理、占卜等。

其實一開始嶽鍾琪是做的文職,但是因爲邊地經常有戰事,他又從小就喜歡排兵佈陣,便毅然決然棄筆從戎,康熙將嶽鍾琪授予四川鬆藩鎮中軍遊擊,嶽鍾琪正式開始自己的戎馬生涯;到了雍正朝時期,在雍正帝除掉大將軍年羹堯以後,讓嶽鍾琪頂替了年羹堯原先的位置,任川陝總督一職。

在此處不得不提一個人:呂留良,曾靜正是受這個人的影響決定推翻滿清統治的。很有意思的是其實在這個時候呂留良已經病逝多年了,一個已經病逝多年的人居然還有如此大的影響,不得不佩服。

呂留良歷經明清兩朝,在呂留良年少時期親身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戰亂,所以經常將自己視爲“明末遺少”,擡高自己的威信與地位,還曾經爲了“反清復明”將自家的家財全部散盡。

我們如此看的話呂留良應該是對大明忠心耿耿的,但很諷刺的是呂留良居然參加了1659年的科舉考試,而且還考中了秀才,要知道1659年是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十三年,一個對大明忠心耿耿的人居然參加了大清舉行的科舉考試,是不是很諷刺呢?

雍正爲什麼要派人宣講《大義覺迷錄》?是心虛嗎? 第2張

如此看的話呂留良也算不得忠心,之後又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並沒有中舉,只是停留在了秀才。或許是受了刺激,呂留良開始下定決心不再入仕途,開始開設學館收徒弟,並且潛心研究自己的著作,在當時還是比較有名氣的,被人們尊稱爲“東海夫子”。

到了呂留良晚年的時候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浙江的官員多次舉薦呂留良參加博學鴻儒科,但是呂留良說什麼都不肯,後來乾脆出家做起了和尚,在1683年病逝。

02 《大義覺迷錄》的由來

其實曾靜在很早之前便對呂留良莫名的崇拜仰慕,在1727年的時候,曾靜便讓自己的得意弟子張熙前去浙江一帶拜訪呂留良的家人,希望能夠得到呂留良留下的著作,有機會拜讀一下。果然張熙沒有辜負曾靜對他的期望,得到了呂留良的手稿。

曾靜是如獲至寶,反反覆覆地看了很多遍,感覺呂留良的的思想跟自己的不謀而合,不禁對呂留良是更加的崇拜,可以說當成了聖人一般的存在。

時間一久,曾靜便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光看書不實踐有什麼意思呢?便跟自己的弟子張熙商量想要實踐得真知,便決定造反。

要知道曾靜不過是一個屢試不中的窮秀才,張熙也沒有家勢,想要造反談何容易,一併沒有權勢,二沒有兵馬,豈非天方夜譚?

師徒二人便想到了岳飛的後人嶽鍾琪,嶽鍾琪是忠烈的後人,而且是漢人,而且現在還是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確實對曾靜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曾靜便寫了一封信,讓張熙帶着前去西安交給嶽鍾琪,希望嶽鍾琪能加入他們一起造反。

曾靜給嶽鍾琪寫的信中無非就是提到了三點:

滿人是“蠻夷”,怎麼能統治中原呢?

雍正帝殘暴不仁,不僅弒父、殺兄還逼母等種種罪行;

嶽鍾琪你作爲忠烈的後人,應該秉承先人的遺志,精忠報國。

曾靜提到的“精忠報國”無非就是忠心於已經滅亡了的大明,換句話說讓嶽鍾琪反清復明。

可想而知嶽鍾琪看到這封信以後的心情該有多複雜:本來嶽鍾琪這個川陝總督就做的戰戰兢兢,生怕哪裏有點小錯誤被雍正帝抓住把柄,腦袋就要不保了;曾靜與張熙二人來這麼一出,不就是在害自己嗎?這件事情絕對不能含糊,若自己不主動向雍正帝坦白,雍正帝得知的話,自己的腦袋恐怕要搬家了。

嶽鍾琪一番思想鬥爭後,直接讓人快馬加鞭將曾靜的書信送到京城,雍正帝那裏。

而另一方面則是嚴刑拷打張熙,讓張熙老實交代自己的同黨,希望能夠一網打盡。

但是不管嶽鍾琪對待張熙,張熙就是不開口說話,這一點確實讓人佩服;張熙雖然迂腐,不分青紅皁白的相信自己的師父曾靜,但是其忠心確實讓人佩服。

但對於嶽鍾琪而言是非常很是頭疼,萬一此事被朝廷裏的言官得知彈劾自己的話,就很麻煩了;嶽鍾琪很清楚此事必須要儘快解決,在嶽鍾琪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雍正帝的上諭來了,嶽鍾琪眉頭一皺,決定使用計謀。

嶽鍾琪孤身一人前往獄中看望被打的遍體鱗傷的張熙,張熙一開始對嶽鍾琪不理不睬的,但是聽到嶽鍾琪哭訴着自己的委屈:

我嶽鍾琪是忠臣之後,一身的正氣,卻看到蠻夷入關,殘暴不仁,其實早就想造反了;奈何雍正帝疑心重,我的一舉一動都有人看着,實在是不敢輕易地相信你這個來歷不明的人;若依只能先對你嚴刑拷打,就是爲了掩人耳目而已。不管我怎麼嚴刑拷打你都不去屈服,可見你是一個忠良,我要跟你結爲異姓兄弟,一起成就大業。

張熙聽到嶽鍾琪的話,很是高興,雖然受盡了折磨,但好歹是“守得雲開見月明”,沒有辜負老師曾靜的期望。之後便與嶽鍾琪結拜,將自己與曾靜的所有的計謀和盤托出。

雍正帝果然厲害,不愧爲九王奪嫡最後的勝利者,他在上諭中告訴嶽鍾琪不要慌,慢慢來,可以用一些手段想辦法讓張熙開口。嶽鍾琪便想出了此計謀騙取張熙的信任,得到張熙的口供。而且爲了防止朝廷中有人說三道四,嶽鍾琪還請了陝西巡撫西琳在暗中看着自己與張熙。

張熙絲毫沒有察覺出來是嶽鍾琪的計謀,將自己知道的交待的很徹底;嶽鍾琪得到口供後,便立馬派人稟告雍正帝。抓幾個無權無勢的書生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沒過多久,曾靜、張熙還有呂留良的後人與門生都被抓到了京城。

其實此案完全可以在當地審理,但是雍正帝就是堅持將所有的人押送到京城,他準備要跟這些儒生們舌戰一番。見到雍正帝的張熙與曾靜完全沒了脾氣,尤其是曾靜可以說是有問必答,態度很是誠懇,老淚縱橫。

其實曾靜就是將所有的過失全部推到了已經死了幾十年的呂留良身上,呂留良何其可悲,已經病逝多年,卻成了罪人。

雍正也很納悶,曾靜與張熙等人不過是鄉野的儒生,怎麼會知道宮廷中發生的事情,而且將雍正說的是如此不堪呢?曾靜得知瞞不住了,便將發配到便將的胤禟、胤禩的下人們都交待了出來。

原來胤禩與胤禟的下人們被流放以後,便在一路上到處講雍正的壞話,只是讓雍正沒想到的是曾靜居然跟這些人勾結在了一起。

等到曾靜一案審理完以後,雍正好像是意猶未盡,便讓人將曾靜案所有的材料全部都整理成一本書,命名爲《大義覺迷錄》,刊印出來以後便讓每一位學宮人手一本,進行學習。

著將呂留良、嚴鴻逵、曾靜等悖逆之言,及朕諭旨,一一刊刻,通行頒佈天下...並令各貯一冊於學宮之中,使將來後學新進之士,人人觀覽知悉

雍正爲什麼要派人宣講《大義覺迷錄》?是心虛嗎? 第3張

03 雍正帝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或許是曾靜坦白的態度讓雍正很滿意吧,雍正做了一個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決定—此案呂留良纔是罪魁禍首,呂留良所留下的著作實在是害人不淺,很是可惡。

便下旨:

將已經病逝多年的呂留良還有他的兒子開棺戮屍

呂家其他的後人要麼被凌遲,要麼被斬首,或者被流放

就連呂留良的門生也沒有放過:凌遲、斬首或者是流放

而曾靜與張熙這兩位罪魁禍首,雍正認爲此二人認錯的態度很好,而且還立功了,不被處死;不過雍正帝交給了這兩個人一個任務:讓曾靜與張熙二人隨時聽從湖南觀風整俗使的調遣,需要的時候隨叫隨到,然後在全國各地宣講《大義覺迷錄》。

本來紫禁城內的事情大家知道的很少,即便是有人說,老百姓也不見得會相信;但是《大義覺迷路》一出,還讓曾靜與張熙專門來宣講,確實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不過在此事上乾隆要比皇考雍正理性的多,在他登基後43天,便下旨將曾靜與張熙凌遲處死,而且將《大義覺迷錄》全部銷燬。

“即朕之子孫,將來亦不得以其詆譭朕躬,而追究誅戮之。”

結語

其實雍正的一輩子過得還是挺辛苦的,在康熙晚年爲了爭奪儲君之位不得不裝成是“天下第一閒人”,後來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卻被說是弒父篡位,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別人說也就算了,關鍵是雍正的生母烏雅氏也不相信康熙將皇位傳給了雍正,竟然公開質疑雍正的皇位。

在雍正剛登基的幾年,在雍正身上的流言蜚語很多,比如:

弒父篡位

逼母撞柱而死

心狠手辣

殘害兄弟

等等

在發生了呂留良案以後,雍正爲了解釋自己確實沒有弒父篡位,皇考康熙確實是病逝的,而非自己殺死的,將此事在《大義覺迷錄》中將細節都寫的很清楚,讓呂留良案的主犯曾靜與張熙全國各地進行宣講。

但是不管雍正如何宣講,民間還是流傳着雍正帝弒父篡位的說法,人們寧願相信康熙確實是死得蹊蹺,也不願意相信雍正。

其實我認爲這是多此一舉的,作爲一國之君不需要跟世人證明什麼,因爲那樣只會越描越黑,只要自己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就好了。

或許雍正是一個表面堅強其實內心很脆弱的人吧,他不想讓世人誤會自己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急於跟世人解釋,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多餘的。

後來雍正帝便用一種特殊的東西來慰藉自己脆弱的心靈,便是“祥瑞之兆”。

比如:瑞稻,瑞稻指得是一根莖但是又多個穗的水稻;

再比如:日月合壁,五星連珠,其實在我們現在看來不過是一種天文現象而已,但是在當時看來是一種百年難得的祥瑞之兆。

在雍正爲帝的十三年時間裏,祥瑞之兆非常多,其實不過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而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