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鮑勳是誰?他與曹丕之間有何恩怨?

鮑勳是誰?他與曹丕之間有何恩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鮑勳是誰?他與曹丕之間有何恩怨?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不聽百官勸阻,執意處死了直言敢諫的忠臣鮑勳。鮑勳之父鮑信對曹丕之父曹操有救命大恩,爲何曹丕還要忘恩負義的害死鮑勳呢

一,出身名門

鮑勳是誰?他與曹丕之間有何恩怨?

鮑勳出身大族,爲濟北相鮑信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養成了剛強、實誠的性格。初平三年(192年),鮑信爲救好友兼上司兗州牧曹操而戰死沙場,曹操對此十分痛心,就對年幼的鮑邵、鮑勳兄弟十分照顧。鮑邵、鮑勳長大後都在曹操的提攜下出仕爲官,分別以有勇有謀和清廉高潔著稱。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爲魏公,有了自己獨立於朝廷之外的行政班底。接着曹操爲了感謝鮑勳的救命之恩,就封鮑邵爲新都亭侯,徵召鮑勳爲丞相府屬吏。

二,效力曹魏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獲封魏王,有了明顯代漢自立的野心。隨後曹操立兒子曹丕爲太子,任命鮑勳爲太子中庶子,意在讓鮑勳以後助曹丕代漢。然而鮑勳爲人正直,時常勸諫曹丕,結果因此得罪了心胸狹窄的曹丕,被他外放爲魏郡西部都尉。

勳前在東宮,守正不撓,太子固不能悅,及重此事,恚望滋甚。會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勳官。(三國志·鮑勳傳)

一天,曹丕的妻弟曲周縣吏郭氏因爲偷盜官府的布帛而被逮捕,按律應當處死。曹丕對郭女王十分寵愛,便多次寫信給鮑勳,求他網開一面。但鮑勳不敢徇私枉法,就把郭氏的罪狀如實列出並上報給曹操,結果導致郭氏被殺。曹丕因此更加怨恨鮑勳,就讓人找了個藉口彈劾他,導致鮑勳被免職。

後來曹操感念鮑信的知遇之恩和救命之恩,於是重新啓用鮑勳,任命他爲侍御史。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隨後曹丕代漢自立,任命鮑勳爲侍中、駙馬都尉。雖然此時曹丕已經貴爲皇帝,但鮑勳依舊直言敢諫,多次勸他不要修建宮殿,沉迷享樂,而要注重農耕,厚待百姓。

鮑勳是誰?他與曹丕之間有何恩怨? 第2張

三,勸諫曹丕

不久,曹丕帶人出城打獵。鮑勳於是攔住皇帝的車駕,上奏說:“先帝去世沒有多久,陛下還在守孝,應當效法古代先王而遵守孝道,怎麼能爲了一時高興就出去遊獵。”

曹丕看了很憤怒,於是撕了鮑勳的奏摺,執意出城遊獵。後來曹丕打獵累了,就問身邊的大臣說:“打獵和聽音樂哪個更快樂?”

侍中劉曄爲了討曹丕高興,回答說:“打獵比聽音樂更能讓人快樂。”

鮑勳聽了很生氣,於是語氣嚴厲地說:“音樂上通神明,下順民心,可以推行教化,使得天下安定。打獵則使陛下的車駕暴露在曠野之中,風吹日曬而對身體造成危害。希望陛下不要把打獵當做必須的事。”

接着鮑勳彈劾劉曄只會諂媚奉承,不是正人君子,要求將他治罪。曹丕聽了很生氣,於是外放鮑勳爲右中郎將。

四,忠而被害

黃初四年(223年),尚書令陳羣、僕射司馬懿共同舉薦鮑勳爲御史中丞。曹丕對此很不高興,但又不能公然違背自己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只得讓鮑勳當了御史中丞。結果鮑勳恪盡職守,使得百官畏懼,無不恭恭敬敬的遵守法度。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想要再次伐吳,便召集羣臣商議此事。但鮑勳鑑於此前魏軍兩次伐吳都勞師無功,便勸他不要窮兵黷武,虛耗國力。曹丕聽了很生氣,便貶鮑勳爲治書執法。隨後曹丕伐吳,果然是無功而返。

曹丕撤軍北返,途中在陳留郡暫住。陳留太守孫邕於是前去朝見曹丕,隨後又去見了鮑勳。但孫邕途中爲了抄近道,就從沒有修好的營壘中穿過。軍營令史劉曜認爲營壘雖沒修成,但立有警示牌,孫邕此舉明顯是有違法度,就想要追究他的罪過。但鮑勳堅持認爲壕溝與營壘都沒修成,孫邕只是小錯,便壓下此事不予追究。

鮑勳是誰?他與曹丕之間有何恩怨? 第3張

不久曹丕返回洛陽,而劉曜犯了過錯,鮑勳於是上書彈劾劉曜,要求將他治罪。劉曜爲了自保,於是告發鮑勳徇私包庇孫邕。曹丕本來就恨鮑勳,一直想要治他的罪,便以此事爲藉口,命令廷尉嚴查鮑勳。

帝大怒曰:‘勳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當令十鼠同穴。’太尉鍾繇、司徒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羣、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並表‘勳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請勳罪。帝不許,遂誅勳。(三國志·鮑勳傳)

廷尉高柔素來執法嚴明,於是依律叛鮑勳做五年苦役。但廷尉府的三官認爲這樣的處罰還是重了,認爲罰兩斤黃金就行。曹丕聽了十分生氣,怒斥說:“鮑勳犯的就是死罪,你們怎麼還敢寬縱。三官以下的官吏都給我抓起來治罪,把他們跟老鼠一樣聚在一起除掉。”

太尉鍾繇、司徒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羣等人都爲鮑勳感到不平,於是一起向曹丕上書,懇求他顧念鮑信的功勞而饒了鮑勳。但曹丕早就盼着鮑勳死,執意將其殺害。然而僅過了二十天曹丕就死了,百官都爲鮑勳的死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