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宋朝軍事實力那麼弱,爲何卻能堅持那麼久?

宋朝軍事實力那麼弱,爲何卻能堅持那麼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宋朝,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彙就是“弱宋”,或者“冗兵”“靖康之恥”等等,總之宋朝的文弱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沒錯,宋朝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如遼金元這些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政權,但不管怎麼說兩宋的歷史合起來也有319年,單靠花錢買和平能支撐這麼久嗎?

宋朝軍事實力那麼弱,爲何卻能堅持那麼久?

顯然不能,想跟人和談也是需要軍事資本的,如果你的軍隊實在不堪一擊,那何必費工夫與你和談呢,將你的土地人口物資全部納爲己有不是更好?

因此,在評價宋朝的軍事能力時,結論不可以極端化。兩宋三百多年的歷史也並非一直不能打,比如北宋初期,南宋初期和南宋末期,面對巔峯時期契丹,巔峯時期的女真和巔峯時期的蒙古,宋軍都有過相當輝煌的戰績,甚至出現了像岳飛、吳玠、孟珙這樣的戰神級人物。而相比南宋初期岳飛、吳玠、韓世忠等人的抗金史和南宋末期孟珙、餘玠等人的抗蒙史,北宋初期的抗遼史似乎是最被人輕視的。

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反映出人們對北宋軍隊普遍的質疑態度,這句話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對。讓人感覺“北宋缺將”的原因是南宋的名將實在太多了,像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曹友聞、孟珙、餘玠、王堅、張珏等等都是彪炳史冊,所以相比之下顯得北宋名將少;但北宋名將真的少嗎?事實上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宋遼戰爭期間,也誕生過多位抗遼名將,他們都在對遼作戰中多次取勝過。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五位,通過他們的故事,或許你能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北宋初期。

宋朝軍事實力那麼弱,爲何卻能堅持那麼久? 第2張

李繼隆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的兒子,幾乎參與了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北宋和遼的所有主要戰役,多次擊敗遼軍,堪稱北宋抗遼第一名將。李繼隆二十幾歲就帶兵打仗,作戰非常勇猛,參加過滅南唐和滅北漢的戰爭。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在滅掉北漢後決定北伐遼國,李繼隆與郭守文出任宋軍先鋒,雖然此次北伐最終失敗,但李郭二人先後兩次破敵。

《宋史·列傳第十六》:討幽州,與郭守文領先鋒,破契丹數千衆。及圍范陽,又與守文爲先鋒,大敗其衆於湖翟河南。

還是在太平興國四年,遼軍大舉南下,宋太宗調遣李繼隆、劉廷翰、崔翰、趙延進等多位將領率8萬宋軍前往迎戰,兩軍在滿城相遇,李繼隆力主宋軍改變陣型,最終宋軍大勝,殺敵萬餘,俘3萬。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李繼隆和潘美、楊業等宋軍將領在雁門與遼軍相遇,展開血戰,楊業率部背後偷襲成功,遼軍慘敗,潘美和李繼隆一直追擊到遼國境內的靈丘才返回。此戰過後,李繼隆出任定州駐泊都監,駐守在河北抗遼前線,而且經常主動出擊打擊遼軍。

《宋史·列傳第十六》:嘗領兵出土鐙砦,與賊戰,獲牛羊、車帳甚衆。詔書褒美。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北伐戰爭,李繼隆隸屬曹斌的東路軍。東路軍一開始進展的非常順利,李繼隆先是幫助宋軍先鋒薛繼昭在固安城南擊敗數千遼軍,隨後與宋軍先鋒部隊連下固安、新城,進而拿下了涿州,激戰中李繼隆左腿中箭,血流不止。後來東路軍遭遇慘敗,傅潛和米信所部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李繼隆的部隊打了勝仗之後安全撤回宋境。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李繼隆獲授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保順節度使。這年九月,契丹南下打到了唐河,李繼隆不顧朝廷禁止出兵的命令,與袁繼忠率軍迎戰,擊退了遼軍,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端拱二年(公元988年),遼國於越耶律休哥率八萬大軍南下,李繼隆率軍迎戰,尹繼倫偷襲成功,李繼隆趁機掩殺,一直追擊過了徐河,遼軍大敗。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20萬鐵騎南下,一直打到了黃河岸邊的澶州城,形勢危急,宋真宗御駕親征,當時已經55歲的李繼隆主動請纓,出任“駕前東西排陣使”,面對數萬契丹鐵騎的進攻,李繼隆陳師澶州城外,毀車爲營,不僅打退了契丹騎兵,還追擊數裏。回京後,他在檢校太師的基礎上加開府儀同三司。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李繼隆因病去世,時年56歲。宋真宗身穿喪服前往李繼隆的家中弔唁,輟朝五日以示哀悼,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武”。

北宋名將楊業,也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楊老令公,原本是北漢將領,後來宋太宗滅掉了北漢,楊業也因此歸順宋朝。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遼兩軍在雁門展開激戰,當時宋軍的主要參戰將領是潘美、楊業和李繼隆,而立下首功的當屬楊業。當時楊業率領幾千騎兵從小路繞到了遼軍背後,使宋軍形成夾擊之勢,遼軍大敗。

楊業打仗驍勇異常,被遼國人稱爲“楊無敵”,以至於遼軍只要看到楊業的旌旗就會主動退去。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兵分三路伐遼,楊業出任西路軍副帥。西路軍一開始進展非常順利,連拔雲、應、寰、朔四州,可是由於東路軍慘敗,遼軍十萬騎兵馳援西路,宋太宗急忙下令西路軍掩護四州百姓撤退。楊業因爲難以忍受監軍王侁的譏諷,主動出擊找遼軍決戰,以此掩護百姓撤退,由於主帥潘美沒有按約定在陳家谷口埋伏兵馬,導致楊業所部全軍覆沒,楊業本人也受傷被俘,最後絕食三日而亡。

根據《宋史》的記載,在被俘之前,楊業手刃數十百人,身上有數十處傷口,可見楊業的驍勇和當時戰況的慘烈程度。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爲契丹所擒····乃不食,三日死。

事後監軍王侁被革職充軍,潘美被連降三級,而楊業的故事從此廣爲流傳。

之所以在開篇部分提到說北宋的抗遼歷史是最被輕視的,是因爲有太多戰功赫赫的北宋將領被遺忘了,其實他們就靜靜的躺在《宋史》傳記裏,但是卻沒有人去在意,去關心,好像他們在抗遼戰場幾十年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和功績都被一個富有爭議的澶淵之盟抹殺了。

在諸多被遺忘的將領中,範廷召絕對是不得不說的一位。他在後周柴榮在位時就已經做到了殿前指揮使的職位,跟隨柴榮四處征戰。後來北宋建立後,他又參加了滅北漢的戰爭。

在雍熙三年北伐遼國的作戰中,曹斌指揮的東路軍有十萬之衆,範廷召出任東路軍的幽州道前軍先鋒都指揮使,等於爲宋軍打頭陣,當時宋軍先鋒部隊的將領還有薛繼昭,距離先鋒最近的是李繼隆的部隊,三人先是合力在在固安城南擊敗了遼軍的先頭部隊,隨後連下固安和新城,又一舉拿下了涿州。範廷召在交戰時被流矢射中,血水把盔甲染成了紅色,但他神色自若,督戰益急,得到了宋太宗的褒獎。

《宋史·列傳第四十八》:廷召復與賊戰,中流矢,血漬甲縷,神色自若,督戰益急,詔褒之。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耶律休哥南下,範廷召和李繼隆正面迎敵,配合尹繼倫大敗遼軍,斬首數千級。

鹹平二年(公元999年),遼聖宗率軍親自南征,宋真宗也前往河北前線督戰。範廷召在瀛州西部與契丹交戰,斬首二萬級,向北追到莫州東部三十里處,又斬首萬餘,奪回了被契丹掠奪的數萬人口,功莫大焉。班師後,加檢校太傅,益賦邑,又改殿前都指揮使。

《宋史·列傳第四十八》:廷召與戰瀛州西,斬首二萬級,逐北至莫州東三十里,又斬首萬餘,奪其所掠老幼數萬口,契丹遁去。

鹹平四年(1001年)正月,範廷召病重,宋真宗親自前去探望,不久後,範廷召去世,享年75歲,獲贈侍中。

潘美

雖然潘美是楊業之死的責任人之一,而且後來被小說醜化成了潘仁美,但實際上作爲北宋開國的功勳級戰將,潘美在抗遼戰場上也是立下不少戰功的。

太平興國四年的北伐作戰之後,潘美被授予三交都部署的職務,留在了宋遼邊境。當時在三交西北方的三百里處,有個地方叫固軍,是北邊的咽喉之地,潘美襲擊並佔有了這個地方,並在此地貯積糧食駐紮兵馬堅守,從此以後北邊得以安定下來。

《宋史·列傳第十七》: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軍,其地險阻,爲北邊咽喉。美潛師襲之,遂據有其地。因積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邊以寧。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的雁門戰役,雖然當時楊業立了首功,李繼隆也有出戰,但潘美才是那次戰役的最高指揮,雁門戰役最終取得大勝,潘美顯然也是有功勞的。

在雍熙三年的北伐作戰中,潘美出任西路軍的主帥,指揮西路軍連下雲、應、寰、朔四州,西路軍一度勢不可擋,只可惜由於東路軍的慘敗不得不撤退。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就去世了,時年67歲,距離楊業去世也只有一年的時間。

荊嗣是北宋初期一員非常兇悍的猛將,從士兵慢慢提升到將軍。在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時,曾一人殺死三十名遼軍。太平興國五年,契丹來犯,荊嗣僅率領一千士兵就與遼軍展開激戰,斬殺騎兵七百多人,遼軍想要渡河逃跑,荊嗣追上後又殺死和俘虜了很多人。

雍熙二年,荊嗣率領軍隊進入遼境,迅速攻戰飛狐門,遼軍趕來增援,荊嗣率軍再戰,親手斬首一百多級,遼軍士兵被他的兇悍所震懾,一千多被打散的遼軍在原野上,荊嗣大聲喝止他們,遼兵全都毀壞弓弦折斷箭尾乖乖向他投降。

後來,荊嗣又連續跟隨田重進、李繼隆、範廷召等人作戰,一生經歷過一百五十多次戰鬥,立下累累戰功,大中祥符七年,出任虢州防禦使、邠寧環慶副部署,同年去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