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荒唐道光帝:鴉片戰爭打了兩年都還不知英吉利在哪兒

荒唐道光帝:鴉片戰爭打了兩年都還不知英吉利在哪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已經打了兩年了)的記載,那上面道光皇上就反覆追問他的大臣:這個英吉利到底在哪個方向?女王有無婚配?和俄羅斯是否接壤?與新疆有無陸路可通等等。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爲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作家張帆先生。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風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老電影,它藝術地再現了100多年前中日之間的那場甲午海戰。我還很喜歡王心剛主演的一部老電影《海鷹》,後來慢慢了解到,中國一直沒有大海軍。近些年,中國海軍有了長足的發展,回顧歷史無疑是有益的。有請張帆演講“百年中國海軍”。

荒唐道光帝:鴉片戰爭打了兩年都還不知英吉利在哪兒

主講人:大家好,我想今天之所以被邀請來,是因爲我在不久之前出版了一部書,叫《中國海軍三部曲》,分別講了清末北洋海軍、中華民國海軍和新中國海軍的歷史。促使我寫作這部書的真正動因,就是想盡自己的力量,運用“歷史與文學的雙重視野”,在歷史的“常態”之下,展現一個真實的百年海軍史。

我們說的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1840年,是道光二十年,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越過重洋來叩打天朝大門的時候,中國海軍是什麼樣的?

清王朝建立後,這個馬背上的政權在全國只設立了十個八旗水師營,人數不過萬人而已。從清初到1840年,這個江海防軍事力量的總框架一直都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裝備也沒有多大的更新。《清史稿》上說:外海戰船是“仿民船改造,以利操防”。1732年(雍正十年)還規定,戰船最長

的30多米,寬不到7米,噸位大約250噸,風帆動力,每艘船上只能裝備三五門威力小、射程近固定炮架的老式前膛裝火炮。這大約就是中國100多年前,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海上軍事力量和海防物質基礎。

道光問:英女王有無婚配?

英國傳教士郭士立寫的《中國簡史》上說:“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隻組成的整個中國艦隊,都抵禦不了一艘(英國)戰艦。”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巨大發展,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其海軍開始逐步從風帆動力向蒸汽動力過渡,艦船總數達到了540艘,巨型戰艦長度達到了100多米,排水量超過千噸,可以裝備近120門火炮(射程1萬米)。

我有個體會:海軍的發展是特別講究“代際”的,中英海軍不屬一“代”,有深深的“代溝”。那麼,面對不期而至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人的思想基礎又是什麼呢?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沒來得及造就出林則徐、魏源的時候,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客觀上的隔絕與疏離,和主觀上的迴避、封鎖,造成了它面對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逐步顯露的全球化、國際化大趨勢,全面的不適應。我們去讀《清實錄》,看看《宣宗實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已經打了兩年了)的記載,那上面道光皇上就反覆追問他的大臣:這個英吉利到底在哪個方向?女王有無婚配?和俄羅斯是否接壤?與新疆有無陸路可通等等。我再舉個例子,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在南京談判。當時清政府派去一個學問很好、也很風雅能幹的官員,叫耆英,當時他的官銜是“署杭州將軍”。1842年,這個52歲的滿族貴族和英國首席談判代表璞鼎查在金陵談判。談判之餘少不了宴請,席間,耆英突然提出要和璞鼎查作“投梅之戲”。

荒唐道光帝:鴉片戰爭打了兩年都還不知英吉利在哪兒 第2張

可能有的朋友以爲這個投梅的“梅”,是“枚子”,“投枚”也是《禮記》上說的古代的“投壺之戲”。不是的,這裏真的是往對方嘴裏投擲蜜餞梅子,是當時流行的一種風流遊戲。

貴族們向祖宗牌位懺悔

我們知道,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對其商民來說,是要在中國謀求無限制的“自由貿易”國際市場;對其政府來說,是要進一步擴大殖民利益進而稱霸世界。面對這個嚴峻的挑戰,面對這個重大的歷史拐點,中國的高級官員居然邀請對手“投梅”!我對這個出自《野史》的掌故開始時不太信,這太超出常理了。幸好我有機會接觸過一些八旗舊家出身的人,一位很像《茶館》中的洋派人物秦二爺的老人家親口告訴我: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他說:當時,有的貴族子弟進同文館學習,過春節回家祭祖時,家祭儀式中就專門爲他們設立一項內容——面向祖宗牌位懺悔,懺悔自己不得已去學了洋文,辱沒了祖宗。這其實非常奇怪,大家想想,當年強勢的滿洲八旗打進中原的時候,他們很樂意地就接受了漢語,那個時候他們沒覺得“辱沒祖宗”;可當他們面對西方列強轉而成爲弱勢的時候,卻覺得學學洋文就“辱沒祖宗”了。這是典型的弱勢文化的“自保心態”和“應激反應”。

荒唐道光帝:鴉片戰爭打了兩年都還不知英吉利在哪兒 第3張
  

網絡配圖

  鴉片戰爭使中國暴露在從未有過的危機面前,海防問題已尖銳而切實地擺在當時的中國人面前了,無法迴避。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