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記載伍子胥力薦的夫差,最終要了他的命

歷史上記載伍子胥力薦的夫差,最終要了他的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老百姓的心裏,伍子胥無疑是個忠臣,老百姓愛戴他、懷念他,兩千好幾百年過去了,這種感情並沒有因爲歲月的流失而改變,就因爲在老百姓的心裏,他是一個忠臣。然而,究竟什麼是忠臣呢?在皇權至上的年代,按我的理解,所謂的忠臣起碼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必須忠於皇上,一切思想和行爲都必須圍繞這個核心轉,而絕不能有奶就是娘;另一個就是所提的建議和意見要利國爲民,而絕不是出於私心,尤其不能以惠人之名,行利己之事。

歷史上記載伍子胥力薦的夫差,最終要了他的命

伍子胥本來是楚國人,因爲父親和哥哥被楚平王害死,投奔到了吳國。從那時候起,伍子胥的人生歷程或者說政治活動——給我的感覺,都是與報仇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謂的忠君、所謂的利國、所謂的爲民,他的一切思想和行爲,說到底,其實都是圍繞報仇——殺掉楚國的君主、滅掉自己的祖國這個目的展開的,而且一直到死也沒有改變。在這個歷程中,真實的伍子胥,遠不像老百姓所崇敬的那樣,做的都是忠臣的正當事兒。

剛到吳國時,伍子胥通過公子光求見吳王。伍子胥爲什麼跳過公子光這個坎兒求見吳王呢?因爲吳王僚是一國之君,是一把手,說了算。所以,伍子胥對吳王僚寄予了很大希望,認爲吳王僚可以出兵幫助自己完成復仇的心願。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觀察,伍子胥發現了一個問題,即:公子光(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想謀殺吳王僚以自立,是個很有魄力的人,這樣的人對自己的幫助似乎更大。於是,權衡利弊後,他風向一轉又投靠了公子光。

歷史上記載伍子胥力薦的夫差,最終要了他的命 第2張

做出這樣的選擇,伍子胥有沒有有病亂投醫的心理呢?客觀地說,確實有。對於一個抱着強烈復仇願望的人來說,這種心理十分正常,可以理解。不可理解的是,剛剛被楚平王殺了父兄的伍子胥,應該十分痛恨君主身邊那些進讒的小人,比如費無忌之流,可他竟然步其後塵,煞費苦心地爲公子光精心策劃了一出弒君殺弟、篡權奪位的醜劇,如此的五十步笑百步,一般人做不到,可伍子胥做到了。

他是怎麼做的呢?一是挑選刺客,把專諸介紹給公子光,爲刺殺吳王僚做好充分的人員準備。二是適時鼓動,堅定公子光刺殺吳王僚的決心。吳王僚十二年,楚平王去世,吳國攻打楚國,楚軍斷了吳軍的後路,吳軍進退兩難。這個機會叫伍子胥眼前一亮,他趕緊給公子光出主意,叫他趁此機會趕快動手,這真應了老百姓的那句老話兒,皇上不急太監急。正是在伍子胥的鼓動下,公子光終於下定決心,刺殺了吳王僚。

有意思的是,在刺殺吳王僚的整個過程中,伍子胥始終心在前臺,身在幕後,給人的感覺無非是“耕於野”的一介農夫。其用心之叵測,真是叫人驚歎。如果說費無忌煽動楚平王殺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是十足的小人行徑,那麼,伍子胥爲公子光策劃刺殺吳王僚的這種用心,和費無忌的這種小人行徑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

俗話說,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可是,吳軍攻克楚國的郢都後,伍子胥竟然“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連屍體也不放過,這固然很解氣,但太過了,連他的朋友申包胥都氣不過,指責他:“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鞭打楚平王的屍體,是闔閭上臺後伍子胥乾的自我感覺非常快意的一件事兒,但卻最叫人倒胃口。爲了復仇,發泄一己的怨氣,伍子胥連起碼的人性道德也置之不顧了,真不知道這樣的行爲,楚國的老百姓會怎麼看、怎麼想。

郢都攻克後,闔閭派伍子胥領兵攻打鄭國,軍隊快要進入鄭國國境的時候,伍子胥碰上從前的恩人漁父的兒子,應他的請求,伍子胥答應退兵。他這樣說道:“吾蒙子前人之恩,自致於此,上天蒼蒼,豈敢忘也?”以如此的理由退兵,這是典型的拿原則做交易、開玩笑。孫子曾說:“兵者,國之大事也。”不是鬧着玩兒的,可伍子胥輕而易舉說退兵就退兵了,這樣的結果,對吳、楚等國後來的形勢發生了什麼影響,沒有史料佐證無法斷定,不過,像伍子胥這樣的態度肯定耽誤事兒。

闔閭十年,吳國的太子病故,闔閭和大臣們商量太子的人選問題。闔閭的二兒子(就是後來的吳王夫差)求到了伍子胥的頭上,懇請他推薦自己,伍子胥答應了。伍子胥爲什麼答應了呢?我分析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夫差在伍子胥的身上肯定沒少下血本,但闔閭不同意,說道:“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統於吳國。”真是知子莫如父,後來的事實果真驗證了闔閭的話。但在伍子胥的一再推薦下,闔閭終於還是立了夫差爲太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恰就是這個伍子胥力薦的夫差,最終要了他的命。

歷史上記載伍子胥力薦的夫差,最終要了他的命 第3張

有句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是做人要悠着點兒,心思別用過了頭兒,把這句話送給伍子胥,並不冤枉他。夫差十二年,吳國要攻打齊國,伍子胥勸諫無效,夫差派遣伍子胥去齊國通知交戰的日期,伍子胥趁機把他兒子也帶去了,並託付給了齊國的鮑氏。伍子胥對他的兒子這樣說到:“吾數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於吳俱亡,無益也。”你看,戰爭還沒開始,他就打起了退堂鼓,竟然爲兒子打算、考慮起自家的那點事兒了。作爲重臣的伍子胥,就是有一千條充分的理由,也不應該這麼做;這麼做就是嚴重違紀。

伍子胥於吳王僚五年到的吳國,至夫差十四年被殺,在這四十年的時間裏,他有一個很強烈的心理反應,就是:積極建議滅掉楚國。而且只要一攻打楚國,他就特別興奮,而對於攻打別的國家,卻極力予以反對。比如伐齊的這一次,伍子胥反對的理由是:“臣聞興十萬之衆奉師千里,百姓之費,國家之出,日出數金,不念士民之死,而爭一日之勝,臣以爲危國亡身之甚。”這就叫人犯琢磨了,難道伐齊會付出代價,伐楚就不會有損失嗎?這樣的理由顯然沒有說服力,很牽強,怪不得夫差聽着來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