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冒闢疆是誰?明末歷史上的冒闢疆是怎樣的一個人

冒闢疆是誰?明末歷史上的冒闢疆是怎樣的一個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冒闢疆(冒襄)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當時,國事淆於上,清議激於下。冒闢疆與侯朝宗,方密之,陳貞慧並稱四大公子,都是締結復社的骨幹,他們欲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在南京由吳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亂揭》。歷數閹黨餘孽阮大鋮之流的罪狀,嚇得佞臣不敢出門,後阮大鋮之流死灰復燃,復社受挫,冒闢疆險遭迫害。緊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搖搖欲墜。大浪淘沙。吳次尾抗清殉國,方密之隱匿鄉間,侯朝宗則降清做官去了。飽經風霜的冒闢疆,作爲一介書生,空懷報國之心,便信效生於亂世的阮籍,陶淵明,歸隱皋邑,更園爲庵,嘯傲園林了。

冒闢疆具有營造園林的高度才華,他善於學習,《遊冒氏水繪園記》中所述,冒闢疆的父親歷任吳楚,“闢疆不時省親,所過名山大川,往往按圖考記,留連不忍釋去,其故衡湘諸勝,雄覽博採,鹹得備於簡編”。而於浙江蘭亭,煙雨樓,西湖諸勝,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結廬鄉國”,追憶向之所歷者,乃構石爲山,因川爲池,殆臻樂阿洞壑之美於斯爲最矣!

明末文學家冒襄

明末的冒襄在歷史上頗有名氣,他作爲明末著名的“四大才子”表現出的民族氣節,數十年如一日賑濟災民的善行義舉,以及他始臻完善的水繪園及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都爲後人所頌揚。

冒闢疆是誰?明末歷史上的冒闢疆是怎樣的一個人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闢疆,號巢民。他出生在如皋城一個世代仕宦之家,祖父冒夢齡是明代進士,對冒襄非常喜愛,兩歲時就帶在身邊。冒夢齡的好友郭子章爲他起名爲冒襄,希望他能襄助天下;字闢疆,希望他能爲國開拓疆土。幼年的冒襄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家教育,詩文寫得好,14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史稱他“兩歲涉四方,十二稱文章,束髮侈結交,鴻巨竟譽揚。”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然而冒襄的官運不濟,6次去南京參加鄉試,次次落第,使他深感懷才不遇。

不事清朝的民族氣節

明代自萬曆年以後江河日下,特別是太監弄權,朝綱傾頹,已達登峯造極。面對這種危亡局勢,一般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無不憂心如焚。1636年,冒襄與張明弼結盟,參加復社,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過從甚密,人稱“四公子”。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或結伴同遊,或詩酒唱和,或抨擊閹黨,或議論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國家危亡。1639年由吳應箕起草、冒襄等復社140餘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冒襄是個有強烈民族氣節的人,當力挽明朝頹勢的政治願望完全破滅後,他寧願終生甘受寂寞,淡泊度日。

清朝開國以後,很快沿襲了明朝制度開科取士,冒襄一次也沒有參加。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曾從北京寫信給冒襄,信中轉達了當權人物誇他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要“特薦”他。但冒襄以痼疾“堅辭”。康熙年間,清廷開“博學鴻儒科”,下詔徵“山林隱逸”,冒襄也屬應徵之列,但他視之如敝履,堅辭不赴。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他淡泊明志,決不仕清的心態和節操。在水繪園人們可以看到,冒襄的客廳叫“壹默齋”,意思是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顯得極有骨氣。與此同時,他緬懷亡友,收養東林、復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遺孤20餘人,並在水繪園內增建碧落廬,以紀念明亡時絕食而死的好友戴建。自冒歸隱水繪園後,文人名士紛至沓來,東林、復社、畿社諸友,先後參與交會的300餘人。一時間水繪園內賓客雲集,盛況空前,時人說:“士之渡江而北,渡江而南者,無不以如皋爲歸。”

毛澤東主席對冒襄的評價很高,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和他的祕書田家英》一書記載,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爲《從侯方域說起》的文章,毛澤東主席很賞識,特地叫田家英談話,並說道:“所謂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氣節的要算冒闢疆,冒闢疆是比較着重實際的,清兵入關後,他就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所以我常想:爲私者務名,爲國者務實,務名者可卑,務實者可貴。”

甘苦相伴的纏綿愛情

說到冒襄,不能不提到他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董小宛,名白,字青蓮。1624年生於金陵桃葉渡,從小生活在秦淮之家,16歲就芳名鵲起,與陳圓圓、李香君等並稱“金陵八豔”。董小宛精琴棋書畫,擅茶道女紅,烹飪更爲當時一絕,有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之稱。其貌亦佳,天性淡泊,不喜繁華熱鬧,只愛幽居獨處。1639年董小宛隨母遷至蘇州半塘,這年秋天,冒襄在金陵應鄉試落榜,浪遊至蘇州半塘,與董小宛第一次見面,董小宛一見傾心,連稱“異人!異人!”後冒襄好友錢謙益以3000兩白銀替董小宛落籍,並僱了一隻船,把董小宛由半塘送至如皋水繪園。

小宛至冒家後一洗鉛華,甚至屈己似僕婢,凡事親力親爲,平常操辦日常瑣事,井井有條。且廚藝過人,今揚州名小吃董糖和董肉皆由小宛首創。她生性溫柔,知書達理,還督促冒襄的兒子讀書。但好景不長,國破家亡、戰亂流離的苦難接連落到這個弱女子身上。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董小宛隨冒襄爲避戰火而逃難,流離顛沛,歷盡磨難。途中冒襄患病,小宛一路不眠不休照顧。“此百五十日,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摸,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身起伏,爲之左右翼。”這般辛苦侍疾、令人感動!然而生病的人性情煩躁,冒襄動輒易怒,常無故打罵小宛,小宛“惟跪立我前,溫慰曲說,以求我之破顏”。幸有小宛捨命服侍,冒襄終得病癒,然而小宛卻積勞成疾,1651年正月初二,董小宛病死在水繪園影梅庵家中,年僅二十八歲。

如何評價冒襄與董小宛這對才子佳人的婚後生活?水繪園前院長徐琛說:“冒襄與董小宛在寂寞中度過一生,卻受到世人的敬慕,清代大鹽商汪之珩爲冒襄建‘水明樓’就是明證,當代有不少作家爲冒襄和董小宛寫了許多懷念的作品,足見他倆人品之高。董小宛嫁到如皋蒙受一系列苦難,確實不幸,但這些不幸是社會大變動造成的,是國破家亡帶來的不幸,董小宛也不能避免。在秦淮八豔中,就數董小宛的命好……。”冒襄對董小宛沒有始亂終棄,感情始終如一,這在他寫的《梅影庵憶語》中表現得很充分,對她的賢慧與美德大加讚揚,說自己的一生清福在與董小宛九年生活中全部享盡,董小宛得到了名士的立傳褒揚,美名流傳下來。

冒闢疆是誰?明末歷史上的冒闢疆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2張

賑濟災民的善行義舉

冒襄救濟災民更是有口皆碑。崇禎十三年(1640),從山東至浙西,赤旱千里,飛蝗蔽日,如皋鬥米千錢,哀鴻遍野。冒襄率先捐家產賑濟災民,在如皋四門設粥廠施賑,每天黎明即起,“凌冰衝風”,與同志僕從“詣廠與諸鄉耆嘗粥糜之厚薄,量米數之出入,核饑民之多少,稽衆役之勞怠”,對物資、人力進行管理工作。而除了每天接觸這些人數超過三千的災民,冒襄還要對縣內“窶者、瘠者、老者、幼者與真疾病者”,一一親自登門訪察,只要訪察後合乎實情,就按日或按月分給米錢。前後歷時5個月,救活10多萬人。其妻蘇元貞也將珠寶首飾“入質庫子銀”以補不足。冒對此獨有見解:富貴之家皆民衆供給,民生凋敝之時若不能救濟,反涸澤而漁,勢必變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許直爲其作《冒闢疆賑災詩》“吾黨有義府,冒子擅嶙峋,傾糧周缺陷,鬻產繼全仕。”

冒闢疆一生支持難友、賑濟災民數十年如一日,以致家資耗盡,家庭生活十分窘困。隨着歲月的流逝,進入垂垂暮年的冒襄患有腿病,耳朵失聰,但由於貧窮,不得不靠賣字維持生計,他在《自述》中這樣寫道:“獻歲八十,十年來火焚刃接,慘極古今!墓田丙舍,豪豪盡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團聚。兩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馬之養;乃鬻宅移居,陋巷獨處,仍手不釋卷,笑傲自娛。每夜燈下寫蠅頭小楷數千,朝易米酒。”甚至還到南通狼山去賣字。他在《賣字五狼山偶成三絕》中寫道“七十何所求,而況當八秩!淵明拙言辭,吾以託之筆。”1693年貧病交加的冒襄逝世,享年83歲。

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徵錄》、《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40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