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義不仕清 毀家紓難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義不仕清 毀家紓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冒闢疆名襄,字闢疆,別號巢民(1611—1693)。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慈善家,與桐城方以智(密之)、宜興陳貞慧(定生)、歸德侯方域(朝宗)被時人稱爲“明末四公子”。冒闢疆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是戲曲舞臺上久演不衰的曲目。

著有《樸巢詩文集》《影梅庵憶語》《水繪園詩文集》《冒氏小品四種》《寒碧孤吟》《巢民詩集》(六卷)《鑄錯軒詩集》等傳世,並輯有《六十年師友詩文集》等10多卷。

 少負才名,聲起江左

如城東門外有一座元鎮南王“萬花園”。萬花園中有一株古柏形似仙鶴,人稱仙鶴樹,仙鶴樹下有冒夢齡、冒起宗、冒襄祖孫三代的墓塋,俗稱“冒家壟壙”。這也是今天仙鶴村的由來。

原來如皋冒氏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嫡孫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脫歡的後人。至元二十一年(1284)八月,脫歡受封鎮南王守揚州,揚州轄泰州,泰州轄如皋。脫歡後代遵明太祖朱元璋禁蒙古姓氏詔,取成吉思汗家族蒙姓發音“勃兒只斤”諧音改姓“冒”,從此如皋有“冒”姓。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義不仕清 毀家紓難

冒闢疆,出生於如皋縣城冒家巷一個官宦世家,小名繩繩,二歲起即在祖父冒夢齡任所讀書。冒闢疆《七古感懷》回憶道,“憶昔童年便壯遊,間關吳楚蜀之麓……寒月慘白霜天高,苦把離騷深夜讀。一字一句幾回環,棲鴉噪林松謖謖”。 14歲出詩集《香儷園偶存詩》,禮部尚書文壇巨擘董其昌作序,把他比作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希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明朝士大夫以東林黨爲代表,極重名節,復社同人繼承了這種道德觀。崇禎七年(1634)冒闢疆24歲時曾在如城南郊一棵朴樹上築巢居住,自號巢民,以此表達他仰慕古代士大夫不問政治、隱居不仕的清高氣節。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義不仕清 毀家紓難 第2張

冒闢疆僅詩歌就留下11個集子,有代表性的是《樸巢詩選》兩卷,《水繪庵詩集》六卷及《同人集》十二卷中有他本人的不少作品。這些詩作是冒襄親歷社會生活的實錄,早年格調輕鬆,語言明麗;青年時屢試不第,懷才不遇,詩作顯得憂鬱悲抑;壯年時關注民生,深沉有力,氣韻飄逸;晚年“老、貧、病”交加,詩作則寄託遙遠,渾厚蒼涼。其散文代表性的作品有《樸巢文選》四卷,《巢民文集》七卷,以及《同人集》中大量自己的文字

《影梅庵憶語》是他的巔峯之作,洋洋四千餘字,沉痛回憶了與董小宛九年多的共同生活,熱烈讚揚董小宛的民族氣節與智慧才能,從各個側面展現了明末清初社會動亂的圖景,暴露了南明大地主集團驕奢淫逸的可恥生活,揭示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黑幕,記述了農民的暴力反抗,控訴了滿清貴族屠殺江南人民的血腥暴行。藝術上自創新格,體現了高尚的審美情趣,語言清麗,富有詩意,從而奠定了冒闢疆在清初文壇上不可動搖的地位。不少文學評論家都指出《影梅庵憶語》的美學思想對《紅樓夢》作者具有積極影響。

義不仕清,遁跡山林

冒闢疆一生的精彩是在水繪園的園林山水中度過的。

冒闢疆16歲時中秀才,以後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試,連赴六次,僅兩中副榜。明崇禎九年(1636),冒闢疆在金陵與張明弼等組織“復社”。三年後冒闢疆參加140人簽署的《留都防亂揭貼》(即大字報),對當權者阮大鋮進行口誅筆伐,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崇禎十五年,阮大鋮戲班在秦淮河上演出,冒闢疆等邊觀劇邊大罵阮大鋮,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桃葉渡罵座事件”。同年,右僉都御史、安徽巡撫史可法見冒闢疆年輕有才,薦爲監軍,冒謝辭不就。次年,瀕臨垮臺的明王朝給十多位中副榜者安排官職,授冒闢疆爲浙江台州司李,未到任,明朝就亡了。

清朝開國後,沿襲明朝制度開科取士,冒闢疆一次也沒參加,隱居水繪園。降清的復社成員陳名夏寫信來,信中轉達當權人物誇冒闢疆是“天際朱霞,人中白鶴”,表示可以特薦爲官,而冒闢疆以身有痼疾而“堅辭”。 冒闢疆63歲時,清廷徵詔“山林隱逸”,地方官推薦他,他不應詔;73歲時,清廷開“博學鴻詞”科下詔徵“山林隱逸”,地方官又推薦了他,他還是不去,終身不仕。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義不仕清 毀家紓難 第3張

另一方面,冒闢疆卻把他的全部熱情傾注在水繪園裏。他熱情好客,慷慨仗義,所以水繪園裏總是高朋滿座。東林、復社、畿社諸友,方伎、隱逸、緇羽之輩,“來未嘗不留,留未嘗輒去,去亦未嘗不復來”。湖北黃岡詩人杜浚、金陵詩人紀映鍾、合肥詩人龔鼎芝、全椒詩人吳國對、宣城詞人梅磊、桐城方以智之子方拱乾齊集一堂,他們談詩論文,指點江山,遊觴嘯詠,戲劇演出空前活躍。當年在金陵一起痛斥阮大鋮之流的復社盟友之子,大多在遭難流亡時託庇在冒氏家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陳貞慧之子陳維崧則在水繪園裏讀書學習一住就是14年。水繪園前後收養的抗清義士遺孤就有20多位。

冒闢疆的祖父、父親以及他自己三代人都酷愛崑曲,冒家巷的“得全堂”是他家專門演崑曲的場所。冒家樂班集中了大江南北最優秀的曲師演員陳九、蘇崑生、朱音仙、楊枝,而董小宛就是唱崑曲的頂級高手。於是,水繪園寒碧堂戲臺上24支大紅燭高燒,笙笛悠揚,舞影婆娑。

清初詩人劉體仁曾感嘆說:“時,士之渡江而北、渡江而南者,無不以雉皋(如皋)爲歸。”有人曾統計過,水繪園裏前後來客達300多人。

300多年前的歡聲笑語、天籟歌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當年的樓亭堂館、山房水榭驕傲地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遊人們講述歷史上這裏的錦繡文采,繁華風流。博物館玻璃櫥窗裏擺放的紙張泛黃的《同人集》就是冒闢疆以水繪園唱和爲基礎,將60年師友的詩文往來薈爲一集,《同人集》中作者有456位。《清詩史》稱之爲“水繪園遺民詩羣”,《清詞史》稱之爲“水繪園詞羣”,其中有137位名列《中國人名大辭典》。

毛澤東很賞識冒闢疆,特地跟祕書田家英談話道:“所謂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氣節的要算冒闢疆,冒闢疆是比較看重實際的,清兵入關後,他就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所以我常想,爲私者務名,爲國者務實,務名者可卑,務實者可貴。”

 毀家紓難,天道酬善

我們從亭臺樓閣的水繪園來到狹窄冷清一人巷的東雲路巷,心情異樣地沉重,想不到一代翩翩公子冒闢疆晚年窮困潦倒,最後終老之地竟是這裏。

人們歷來稱冒闢疆是文學家、書法家、園林藝術家、戲劇家,似乎忽略了他還是一位大慈善家;人們津津樂道的往往是他和董小宛的愛情故事,而他的毀家紓難、賑濟災民的義舉更加感人至深,彪炳史冊。

《冒氏宗譜》中冒闢疆之子嘉穗所撰《顯考闢疆府君行述》中說:“辛巳年大荒,漕運總督史公、推官湯公委先父辦理賑濟。每天需米三石,柴草費銀子七錢。自臘月初一至次年四月,計人按日發賑,36萬人得以全活。又備藥食衣被以及死者所用衣柩,隨時救濟。官糧不夠則以私糧補充,又變賣田產和先母衣裙,首飾。”史公即後來抗清殉國的史可法,冒襄摯友。

嘉慶《如皋縣誌·藝文》錄許直《冒闢疆賑饑》詩頌揚道:“皇天蔽視聽,虐此無辜民。旱魃吐赤焰,螟蟊擁紅塵;平疇一望枯,骸骨化青磷……吾黨有義府,冒子擅嶙峋。傾糧周缺陷,鬻產繼全仁;哀鴻數千百,飽暖生陽春。”

冒闢疆第二次毀家救災是在順治九年(1652),這次饑荒比崇禎十三年(1640)更嚴重,依舊是如皋四門設粥廠。冒闢疆負責管理最遠最難的西門粥廠,那裏鄰近泰興,每天饑民超過四千。冒闢疆常常帶着同仁和僕役頂風冒雨趕到粥廠,嘗量粥米的稠稀,覈實饑民的人數和僕役的勞作。三四個月裏,冒闢疆總計向二十餘萬人分發了粥米。冒闢疆變賣家產,包括蘇夫人的首飾,甚至拿出給長子聘娶的二百兩白銀換成兩萬銅錢發放給父老鄉親。

揭如皋“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義不仕清 毀家紓難 第4張

冒闢疆在《救災記》中寫道:有人問他,救災非一人之事,而你又非官,卻惶惶不可終日,你手中拮据又體弱多病,早晚忙個不停,這不是杞人憂天嗎?冒闢疆慘然答道:我30歲了(按:指崇禎十三年),從來沒見過如皋鬥米千文,鬥麥四百,蕎麥花、麥梗都可吃。一個車篷內15饑民,上吊7人,餓死5人……我們飽食終日,深居高臥,四境之內卻是餓殍遍野,我們不竭盡全力去救人,還算是人嗎?見死不救,如何能度此一生?“同生皆人也,人皆以衣食生也”,“富貴之家,全恃租息耳”,足見冒闢疆的慈悲之心,仁愛胸懷。

不料一個風雨天,冒闢疆在南門分發糧米時,突然暈眩倒地不省人事,名醫夏時行來了也束手無策。冒家人只得爲他購制棺材,穿上壽衣,準備入殮。然而奇蹟發生了,冒闢疆突然甦醒,揮手打起樂拍,甚至要紙筆題字,從此竟然痊癒。這個因勞累過度而否極泰來的真實故事,後來被蒙上神祕的外衣到處流傳開來,而且越說越玄乎。其實這個神奇事件的主題也就是:善人有善報。

冒闢疆數十年如一日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以致耗盡家產,晚年貧病交加,以賣字爲生。他寫過《賣字五狼山偶成三絕》,賣字賣到南通去足見困窘之極。還能享年83歲,絕對是上天對這位大慈善家的格外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