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祖大壽投降,無家可歸的吳三桂最後怎麼樣了?

祖大壽投降,無家可歸的吳三桂最後怎麼樣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每讀完吳三桂的人生經歷,會覺得命運真的喜歡開玩笑。除了唏噓感慨之外,就只有造化弄人的感受了。

祖大壽投降,無家可歸的吳三桂最後怎麼樣了?

“忠臣孝子”吳三桂

那年他十六歲,父親吳襄被清軍包圍無人來救,他帶領二十名家丁殺出城門一口氣把父親救了回來,從此名聲大噪,正應了“出名趁早”。這一刻他是英勇的孝子。

三十一歲,一路飛黃騰達,被提拔爲遼東提督,總領關外軍事。面對已經投降的舅舅勸降信,他站在了道德這面。拒絕了投降,更增強了他的道德資本。這一刻,他是忠臣。

明朝名教綱常的道德約束力是巨大的,而享有忠孝美名的吳三桂更是愛惜自己的羽毛。此時的大帥哥吳三桂正是風華正茂才華橫溢,面對這艘即將滅亡的帝國破船,我想吳三桂肯定也是掙扎了很久。尤其是袁崇煥和洪承疇的對他的打擊更是巨大,如果說袁崇煥被猜疑導致凌遲只是讓人心寒。洪承疇的覆滅和投降,應該讓吳三桂苦苦思索了很久:我是不是也要像他們一樣“死去”。

這位充滿激情、才華、慾望的美男子應該總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吧,如果活在明朝初期或許就是徐達這樣的名將,如果放在中期,也能是一箇中興名將吧。可是,偏偏生在大明日落時,這個巨大的帝國機器此時已經轉不動了,我真的要爲了忠孝而跟它一起滅亡嗎?

是啊,多麼美好的年華,誰會甘心呢?誰不糾結呢?

“亡國孤臣”吳三桂

吳三桂應該不相信洪承疇會投降,因爲洪承疇應該是他最敬重的人之一。然而,當洪投降的消息真的傳來時,這位楷模一夜從道德天堂墜入地獄。同樣,舅舅祖大壽爲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也多次拒絕了威逼利誘。而最後一次,祖大壽爲了自己的兒孫還是選擇了投降。

投降意味着道德背叛,這等於殺死了自己一遍。大忠立刻變大奸,就是這麼涇渭分明,沒有一點人性的考慮。在苛刻的道德約束下,一個婦女要在苦苦守節和忍辱再嫁之間做兩難選擇。一個曾經的忠臣孝子,做不了忠臣只能成爲貳臣,永遠的被釘在恥辱柱上,直到今天。

這裏只有冰火兩極的選擇,自然人性和倫理道德互相撕扯,沒有第三條路走,你必須做個選擇。

吳三桂似乎迎來了第三條路。

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北京陷落似乎只是早晚的事兒。而低效的朝廷依然沒有商討出是否調最後一張王牌吳三桂入關。畢竟吳三桂一旦入關,滿洲人的最後一道屏障就不攻自破。

直到三月初,吳三桂才接到入關勤王的命令。二百四十里路,兩天足矣,而吳三桂卻走了八天。而這八天,已經足夠讓李自成進入京城,足夠讓崇禎吊死煤山。

吳三桂的速度是個謎團,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爲吳三桂的力量不足以擋住李自成,回去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被李自成打死,另一個也是。

沒有辦法挽狂瀾於既倒,又不想讓自己在最好的時光與這艘破船一起覆滅。吳三桂不想單純的送死,他覺得自己應該活下去。而按兵不動勢必會被認爲是叛臣逆子,於是他找到了第三條路:拖。

拖到大明滅亡,他就自由了。此時,他的道德理想已被擊碎,他知道自己的形象不再圓滿。

同時,他也無家可歸。

“無家可歸”吳三桂

以吳三桂當時的想法,自己畢竟有三萬鐵騎,換自己一家平安和陳圓圓應該不成問題。這座山海關,換取後半生的無限前程應該不成問題。

李自成的使者十天後終於到了,封吳三桂爲侯,並帶了四萬兩銀子以及老父吳襄的信。大意就是天命難回,家族仍在,好好侍奉新主之意。

吳三桂將山海關交給了大順軍,準備赴京擁抱新朝權力和富貴。畢竟,自己這份大禮可不輕。

走到半路,吳三桂遇到家臣才知道大順軍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裏,實際是吳府一家老少被抓,陳圓圓也成了劉宗敏的女人,知道真相的他眼淚快要掉下來。

憤怒的吳三桂返回山海關殺光了大順的農民軍,這就是所謂的“衝冠一怒爲紅顏”。而只佔據了山海關的吳三桂發現自己無路可去,無家可歸。

二次被滅族者吳三桂

山海關被前來的李自成大軍團團圍住,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吳三桂全家三十多口被屠,尤其是老父親吳襄。

力量相對薄弱的吳三桂只能求助於老對頭大清。他用忠義之言向清攝政王多爾袞發出了請求支援的信件。多爾袞做的則只是隔岸觀火,坐觀二虎鬥。他忘不了吳三桂在信件中裝出的忠臣姿態。

李自成發起了進攻,吳三桂漸漸不支。此時,多爾袞不慌不忙提出了條件:吳三桂需要剃頭改服,他纔會出兵相助。廝殺聲中,吳三桂頭頂的頭髮飄落,意味着最後的一點人格獨立已經失去。

吳三桂此時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了一條狗,那麼就像狗一樣賣命吧。戰場上的吳三桂是戰神,一個戰神級的叛徒。山海關之後,吳三桂玩命的追殺李自成,他的鐵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可能爲了徹底把明朝的記憶抹去,他請求發兵緬甸,直到擒殺了南明永曆皇帝。

順治十七年,吳三桂爲清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爲雲南王,位極人臣。

他成爲了虔誠的佛教徒,日日笙歌,被人稱爲賢明仁義的王爺。可是,叛徒終究是叛徒,即使他真的老了,已無心再叛。

也與少年康熙的性格有關,面對這位漢人王爺,他的心裏更多的是厭惡和猜疑。消除“三藩”成爲困擾他的首要問題。

撤藩的詔書讓吳三桂心寒,爲清朝打下半個中國,連自己雲南這塊封底都要被收回。他知道,一旦失去了兵權,自己的性命都將受到威脅。

起兵不可避免,六十三歲的他跨上了戰馬。反叛,是他的宿命。

最終,無路可走的吳三桂在起兵五年後痛苦的死去。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

“白皙通侯最少年”,“衝冠一怒爲紅顏”。風光開始,悲劇收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