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爲何選擇自殺?只因他想向世人證明一件事

項羽爲何選擇自殺?只因他想向世人證明一件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一個了不得的英雄人物,少時神力,英年神武,讓無數人崇敬追隨。在後世,他悲劇的英雄結局,也引發了無數史學家、文學家對他的記錄、評說與緬懷。

《史記》被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爲西漢司馬遷,他在《項羽本紀》中對於項羽烏江自刎的情景的描寫可謂是花了大手筆,並且傾注了很深的感情,表達出他對一代英雄的崇敬、懷念與惋惜,也使得該段成爲了《史記》中最感人的章節之一。唐代詩人杜牧也爲項羽寫過“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惋惜他沒有過烏江、東山再起。而宋代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則寫詩爲“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高度讚揚了項羽的英雄氣概。很多人都有圍繞項羽烏江自刎這事發表過自己的感慨看法,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項羽爲何選擇自殺?只因他想向世人證明一件事

網絡配圖

有人認爲,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爲最心愛的女人死了而感到心灰意冷,喪失了鬥志,即便他有進行突圍也是爲了向虞姬證明自己可以;也有人說項羽之所以選擇自刎是因爲他心高氣傲、容不得失敗,所以經不起挫折,也就是情商太低、能伸不能屈,而且跟隨自己的兄弟大都戰死,他心中滿腔歉疚、無顏面對父老鄉親,因此以死爲報;還有人說項羽不肯捲土重來是因爲他與劉邦深交之後發現劉邦有治世之才,認爲天下在劉邦的管理下會成爲太平盛世,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再遭受戰爭的侵擾,從這裏來看項羽乃真英雄並不是小心眼。

項羽爲何選擇自殺?只因他想向世人證明一件事 第2張

網絡配圖

項羽在垓下被圍困之時,就已經明白大勢已去,但他出於對生的渴望以及與生俱來的王者不服輸的氣概,並沒有束手就擒,而是選擇了帶兵突圍,最後來到了烏江邊,可見,他還是希望能夠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的,但是烏江邊此時已經沒有了船隻,僅有一位老漁民撐着一條小船願意渡他們,然而在跟這位老漁民一番交流之後,這位亂世之中的英雄卻不肯東渡了,選擇了揮劍自刎,留下了一個悲壯的英雄式結局。

項羽爲何選擇自殺?只因他想向世人證明一件事 第3張

網絡配圖

對於他揮劍自刎,且是聽了老漁民的一番話之後,那我想應該跟這位老漁民有點關係吧,也許,這位老漁民很可能就是劉邦事先安排在此的。先來看一看老漁民的原話: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這句話本是爲勸慰項羽而說,但細細想來,其實老漁民的這話有着很大的殺傷力。當時項羽身邊只有親兵少數,老漁民的話激起了他對英勇往事的回憶,同時想起了家鄉父老鄉親的殷切期盼,但是現在卻是落得如此這般光景,心中涌起了強烈的羞恥感跟自尊心,因而他心中的最後一點希望就這樣被澆滅了。想着虞姬的死,想着手下的傷亡,過去輝煌與現在悲慘的強烈對比,在老漁民的一番話下,這位不可一世的大英雄的心裏防線瞬間崩潰。最終,他執意不再過烏江,而是以死來向天下證明:雖然在軍事上我項羽最後失敗了,但在道義上卻是永遠的勝利者。正應了李清照的那句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