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後人 揭祕朱元璋的是否還有後代存世

朱元璋後人 揭祕朱元璋的是否還有後代存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後人: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他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那麼他的後代又現今在何方呢?

新鄭:朱元璋畫像捐給了國家

走進新鄭市王耀鬆家,只見房屋正中供奉着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在一起的彩色畫像照片,據他哥哥王耀君說,這張畫像的原件保存在新鄭市博物館,雖然不是明朝畫像,但有關專家說十分難得,因爲反應朱元璋生活的畫像這是第一張。現在王姓23戶家家供奉的都是他從新鄭市博物館原件上照下來沖洗的。從前家裏還有一張朱元璋的畫像,高2米、寬1.5米,1964年前,他哥哥把畫像捐給國家了。“當時省裏、北京都來了專家,鑑定後說畫像是明朝真品、是國寶,十分難得,保存對空氣、水分、光線要求十分嚴格,放在我們家保存不如讓國家來保存。就這樣我哥哥讓拿走了,國家還給他獎勵了400塊錢。”這幅畫像現在保存在國家博物館,1973年,王耀君到國家博物館想看看畫像,工作人員告訴他外賓看也要周總理簽字,如果他能讓周總理簽字,就讓他看。“我一個農民,上那裏找周總理簽字呀!我就回來了。”

他們家裏至今還保存着一隻祖先穿的布襪子,祖祖輩輩傳說是朱元璋的襪子,但省、國家專家鑑定說不是,如果是朱元璋的襪子肯定有繡花,可這個沒有。“這襪子原來是一雙,另外一隻被淇縣姓朱的來續家譜時拿走了。”據記者分析,這襪子不是朱元璋的,應該是他們到新鄭來的第一個人的。“我們家原來有一件黃龍袍,上面繡有一條龍,我小時候見過,但放毀了。”王耀君十分惋惜地說。

“自古至今,我們這裏人都說我們是‘朱改王’,是朱元璋的後代,是從山西大都逃難過來的。”爲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王耀君1973年到處查找資料,發現《新鄭縣誌》記載他祖先叫朱九式,是一箇中醫,從山西大都逃到新鄭後,聽說縣官的女兒生病沒人可治癒,是他治好了,爲此乾隆四十年的縣誌記載了他,上面說朱九式是王室宗親。記者認爲,朱元璋的後代不會起這麼簡單的名字,可能他是朱元璋的第九世,爲了躲避追逃他取了諧音叫朱九式。至於什麼時候改姓王,他們先輩沒有傳說下來。

朱元璋後人 揭祕朱元璋的是否還有後代存世

還有什麼可以證明他們是朱元璋後代呢?73歲的王耀君說:“我爺爺是鬱字輩,我父親是炳字輩,我是耀字輩。因爲沒有家譜,後代就沒有論輩了。雖然我們已經到了第22代,但我們姓王的從不亂輩,也不通婚。”

在新鄭市郭店鎮有個朱莊村,該村住着120戶、670口人,在外工作人員有100多口。村民朱登亮打電話告訴記者他們也是朱元璋後代。記者好不容易找到這個偏僻的村莊,80歲的朱木林和他的兩個弟弟以及村裏其他人早已等候在朱登亮家裏接受採訪。據3位老人講,他們家原來的牌位上寫的有朱紹周、朱紹珍和朱倫潔、朱倫清,他們是恪字輩,兒子是廣字輩,孫子是登字輩,重孫是庸字輩。由於沒有家譜續後代,上世紀40年代他們到鄭州姚橋賈崗村幹活時,把賈崗村朱氏的族譜抄回當作自己的族譜起名字,現在已用到了“新宣傳”輩。新中國成立前,從他們這裏還有搬遷到尉氏去的。

因爲沒有家譜和祖傳證據,根據祖先紹、倫輩和他們的恪、廣、登、庸輩推算,只能斷定他們是周定王的後代。至於他們是定王后代中那一支脈就不好斷定了。

長葛:排行、傳說和杞縣的一致

文章見報的當天上午,一位在鄭州工作的高先生打電話說,根據記者文章看,他們也是朱元璋的後代,他的老家是長葛市和尚橋鎮毛莊村。記者來到毛莊村,幾個熱心人接受了採訪。

據今年81歲的高廣紀說,他們村有姓高的270口人,姓朱的200多口人,姓朱的原來姓崔,可能在清朝時候改姓了朱。“我們的家譜在“文革”時燒了,我們爲啥姓高,和杞縣的傳說一模一樣,我們的排輩和杞縣的也一模一樣。我們村恪字輩還健在,我是廣字輩,兒子是登字輩,孫子是庸字輩。”高廣紀說。據他推算,他們可能是倫字輩(即朱元璋的第13代)搬遷到此的,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是周定王,至於從何地到此,沒有人知道。他們早聽說周定王的墳墓在禹縣,可從沒去祭拜過,最近要去祭拜一下。

幾個老年人說,1977年“農業學大寨”平墳時,他們的祖墳裏挖出了4頂官帽和文書,交公社了。清朝時,他們祖先出了不少武舉人,小時候他們家裏還有過去打仗用的弓箭。據他們前輩傳說,從他們這裏還搬遷到方城一支,由於在當地受人欺負,娶兒媳時,回來叫人去壯威,結果老家去了4個武官,從此方城的親人再沒有人敢欺負了。高廣紀聽他爺爺說,在過去他們還經常去新鄭朱家走親戚。“姓朱的分君朱和民朱,在過去民朱見了君朱都特別尊敬,後來周圍有些姓朱的也按他們的輩分起名字。”幾個在場的人都這樣說。

這個村子的朱家和高家從來都按輩分稱呼,兩姓排行都不亂,大家都明白是一個祖先,見面都很客氣,遇到紅白喜事都前往幫忙或送禮。以前姓高和姓朱的都不通婚,這幾年纔有年輕人通婚。

滎陽:家譜斷代祖先難以搞清楚

滎陽市賈峪鎮朱頂村的支部書記朱東仁打電話告訴記者,他們村全部姓朱,不但有家譜,還有朱氏祠堂,100%是朱元璋的後裔。

朱元璋後人 揭祕朱元璋的是否還有後代存世 第2張

記者來到他們的祖廟前,只見祖廟是一處十分破舊的老房子,大門上鑲嵌着石刻的“朱氏祠堂”,門兩邊鑲嵌着石刻的“宗德衍家聲,祖功垂福澤”,對準院門口是一通石碑,上寫:朱氏自大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河南弟兄3人,長諱彥明居溫縣平郜村;次諱彥良居密縣廟朱村;三諱彥洛居滎陽槐西村,而後又遷至朱頂村。這個祠堂歷史不長,石碑和門聯也是後來鑲嵌上去的,祠堂裏空空蕩蕩。

如果以碑文爲據,他們應是朱元璋兒子岷王的後代,因爲,岷王位下第4代是“彥”字輩。可他們現在健在的有“潤昭格廣登庸”6輩,這又是周王家的排行,前後矛盾。況且永樂年間中國還是朱家的天下,朱家各個支脈都吃俸祿、都有分封,怎麼會到處搬遷呢?難道是朝廷政治鬥爭中逃難?都無從考證。

他們向記者出示的家譜也是民國20年(即公元1931年)時朱家人千辛萬苦到處尋找後寫的,但家譜格式和杞縣高家的大相徑庭。家譜中起名字的前20字(即朱元璋爲後代起名排的字)倒是和杞縣家譜中的一樣。但後20字是他們後來自己續上的,也沒有多長時間,即:“承先光祖訓,修德振家聲,景福延令緒,永世慶華宗”。

這個家譜收錄了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等朱元璋兒子後代起名的20字。可見,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歲月裏,滎陽朱家爲續這個家譜費了多大的工夫啊!

據村支部書記朱東仁講,他們原來的家譜在歷史上被大火燒燬,好像曾經姓屈,歷史上也曾經被剿殺過。現在全村有2400口人,有通婚的。很久以前,從他們這裏又有人搬遷到密縣、登封和古滎居住,現在附近的上星灣、下星灣、石佛溝等村子都有姓朱的,包括他們一共有3000多人。他們十分想搞清楚自己的來龍去脈,已在3月初成立了朱頂村朱氏理事會,印刷了數以千計的《致朱氏子孫的一封信》,廣泛散發給姓朱的,準備續家譜、建祠堂、成立朱頂朱氏研究會。

記者聽說金水區廟李鎮二十里鋪村也有很多姓朱的,前往瞭解情況。村幹部朱登超說,他們村有姓朱的700多人,知道的排行有潤、昭、恪、廣、登、庸,至於從哪裏來到此地、祖先的傳說、家譜都沒有,因爲起名字的前20字已使用完,後來出生的孩子都是隨便起名字的,但大家都不亂輩,只要輩分明白,五六十歲的人見了二三十歲的人不喊爺不說話。從排行看,他們應該是周定王的後代,但沒有其他證據可以完全斷定。

吉林:燕王后代本是河南安陽人

從網上看到本報的報道後,家住吉林省白山市的燕王第20代孫子朱本璽(猷字輩)和記者取得了聯繫。據他講,他的先人在清代家譜命名排行20字後又續了20字,即:“本源續古禮,忠孝可傳世,道德治家遠,仁義流芳名。”

朱元璋後人 揭祕朱元璋的是否還有後代存世 第3張

他的祖籍是河南省安陽市,新中國成立前,會中醫的爺爺朱先明去了吉林,爺爺是獨子,父親是1953年纔出生的,現在他們家族在吉林有36人。由於家譜在“文革”時被燒,爺爺已去世,大學畢業的他顯得很無奈地說:“其實,我很羨慕杞縣的高廣啓,他們有完整的家譜,可以名正言順的說出自己的祖先。因爲沒有家譜,我們說自己是朱元璋的後裔,有些不理直氣壯,不瞭解的人還以爲我們是在冒充。其實,現代科學很發達,如果真的想弄清楚是不是朱元璋的後裔十分容易,搞一下基因檢測就可以了。”

通過本報的牽線搭橋,現在這些朱元璋的後代都聯繫上了。朱本璽聽杞縣的高廣啓說,今年安徽省鳳陽縣要舉辦朱氏宗親大會,他說:“如果到時候工作不忙,我將盡力去參加,畢竟這樣的機會難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