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分析夷陵之戰中劉備爲什麼不帶軍師

分析夷陵之戰中劉備爲什麼不帶軍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從公元221年7元持續到公元222年8月,以東吳大敗蜀漢結局,是三國時期裏劉備對東吳孫權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次通過積極防禦,化解敵軍先天優勢而最終取勝的成功戰例,是影響三國時期歷史進程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分析夷陵之戰中劉備爲什麼不帶軍師

  夷陵之戰雙方行軍圖

  這場戰役的發生動機,是劉備爲報東吳殺關羽之仇,公元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被呂蒙所殺,荊州轉歸爲東吳屬地,至此,東吳和蜀漢結仇,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關羽報仇,決定興兵討伐東吳。這個攻打東吳的動機,歷史上也頗有爭議,還有人認爲不過是劉備想借替關羽報仇而重新奪取對蜀漢至爲重要的荊州。

  戰役的雙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漢大軍5萬,由劉備親率,東吳孫權指派新秀將領陸遜率軍五萬迎擊,在戰爭還未打響之前,東吳孫權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敵人曹魏虎視眈眈之下,兩方交戰無異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劉備鐵了心要打,孫權只有積極備戰迎敵。

  在戰爭的前期,劉備率領的蜀軍步步緊逼,已經駐紮到長江西岸,軍心振奮,氣勢正盛,而東吳一方,陸遜通過觀察蜀漢大軍,認爲此時不宜直接迎戰,而應該先挫其銳氣,等待時機再兩軍開戰,這是陸遜判斷精準 ,後期果不其然,等待蜀漢大軍,軍心渙散,戰備鬆懈之時,火燒連營四百里,大敗蜀軍。而陸遜經此一戰,名滿天下,流傳百世。蜀漢則是重傷元氣,戰役結束的第二年,劉備便歸西了,可嘆可嘆。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多少

  夷陵之戰是以蜀漢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最終蜀漢劉備大敗的經典戰例,爲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後,是一場以積極防禦,以逸待勞,最後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

分析夷陵之戰中劉備爲什麼不帶軍師 第2張

  夷陵之戰 雙方行軍圖

  在雙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實的歷史人數並沒能經過演義的那樣誇大,經後人考據,雙方兵力相差不大,爲了突顯夷陵之戰的反轉效果,很多人誇張了蜀漢的兵力,說有20萬之從,而東吳只有7萬左右,從而顯現夷陵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可是,事實並不是如此,在後人的考證下 ,當時蜀漢劉備自已親率了4萬人的兵力,然後還聯絡了西南少數部族蠻夷,共一萬人左右的兵力,合計才五萬人左右,而東吳方面,也只有五萬人左右,兩軍實力其實相差不大。

  但是這場戰役並不是人數起決定性作用的,作爲主動攻擊的一方,蜀軍前期的軍心振奮,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這樣的氣勢對速戰速決類的戰役很是受用,只可惜,東吳派出的陸遜,英明果斷,通過分析敵我雙方實力,結合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並沒有採取正面迎敵的策略。而是避其鋒芒,誘敵深入,堅守不出,挫其銳氣,在開始戰爭過了大半年後,雙方纔有交戰。而到此時,蜀軍已是長途跋涉,軍心早已渙散,更可惜的是他們的將領劉備並沒有陸遜一樣的軍事才能,敗局已定,幾乎全軍覆滅。

  夷陵之戰劉備爲什麼不帶軍師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夷陵之戰,從公元221年的7月持續到222年8月,主動進攻的蜀漢大軍由國主劉備親率,東吳被動應戰,在陸遜的指揮下,誘敵深入,以逸待勞,最後扭轉戰局,大敗劉備,讓蜀漢元氣大傷。

分析夷陵之戰中劉備爲什麼不帶軍師 第3張

  夷陵之戰 劉備連營及逃亡圖

  當時劉備以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攻打東吳奪取荊州,遭到了蜀漢大臣們的強烈反對,還有諫臣苦勸無效,被劉備訓斥下獄,丞相諸葛亮也有勸諫,趙雲也附議,意思是說,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竊取國家纔是公仇,曹魏是蜀漢和東吳的共同敵人,在公仇未報的情況下,先報私仇,是不合大體的,也不是一個君主應該有的胸懷,但是劉備不聽,一心怒氣要給結義兄弟報仇,不管蜀漢剛剛立國不久,百姓未安,家國未平,這未他攻打東吳失敗埋下了伏筆。

  後人推測,也許就是因爲這個戰爭動機大家都反對,當時蜀漢有名望的大臣都有異議,劉備不免惱火,把反對的大臣打發到別處去了,趙雲在後方督辦糧草,張飛是和劉備同仇敵愾的,結果一心想要報仇,加緊操練士兵,讓本來頗有怨言的下屬,心生恨意,刺殺張飛,投奔到東吳去了,張飛的死又給劉備心裏添了把火。劉備無人可選,無人可帶,只能帶支持自己的將領出徵,而軍師人選,諸葛亮已表明反對意見,而且他還要駐守成都,事關重大,並不是合適人選,至於法正,卻也在出徵前逝世,挑無可挑,沒有合適的軍師隨軍,而劉備自己不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這也是導致戰爭失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