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夷陵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夷陵之戰劉備最終慘敗,劉備失敗之後,劉備爲什麼不回成都留在白帝城?

公元221年,劉備終於還是以60歲的高齡成爲了蜀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躊躇滿志,將狠厲的目光轉向了東吳,昔日的合作伙伴在局勢紛爭逐漸落定之時,也各自亮出了自己的獠牙。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數不清的利益。然而,壯志卻抵不過現實的重擊。荊州夷陵40歲的陸遜以一招火燒連營,結結實實地給劉備打了一巴掌。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敗績多慘烈,那是數萬士兵於火光中的哀嚎,他親自帶兵,卻在一夕之間幾乎化爲烏有。劉備的戰術失誤,帶來的是無法挽回的結局,是“覆軍殺將”的悲劇。

《三國志》中如此記載夷陵一戰: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劉備兵敗之後逃亡白帝城,並就近駐紮在永安,爲什麼劉備不把握住最後的時機回到成都再行謀劃,而是直接停留在白帝城呢?這背後,又如何來看待劉備做出的抉擇,其中蘊含了些什麼原因?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三國時巴東郡白帝城位置

戰役背景

夷陵之戰前,三國局面由曹操勢力最大逐步轉變爲劉備勢力最大。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跟着諸葛亮的隆中對走,完成了對益州的奪取,加之荊州。劉備已經完成了三部曲中的兩步。在這個基礎上,劉備依靠益州的強大的物資後盾以及荊州的作爲交通樞紐,建立的貿易系統成效斐然。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第2張

▲白帝城地理位置

劉備的軍事力量在短短數十年已經逐漸演變爲最大的政權,而原來的孫劉聯盟本就脆弱,在雙方勢力嚴重失衡的情況下,以孫權和曹操的隱形聯盟逐漸建立。

而劉備的一生志向是匡扶漢室,振興漢室也處於最後一步北伐曹操,東和孫權的最後一步。但是在臨門一腳,出現了關羽被殺,而後續張飛也被部下殺死的情況。最終矛頭也指向孫權的政權集團。

劉備的劍鋒也從曹操集團,變成指向孫權集團的。由於荊州已被孫權奪回,且益州以諸葛亮爲主的舊劉備集團與新加入的益州官員體系仍然存在矛盾,還有諸葛亮爲團體的官員並不支持此時伐吳的策略,故劉備選擇留下諸葛亮坐鎮益州。但也恰恰爲夷陵之戰留下敗筆。

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瞭解劉備敗於陸遜,被火燒八百里聯營。同樣東吳的火攻用的是相當精妙,赤壁一把火,成爲了三個政權鼎力的局勢,而夷陵之戰的一把火也燒出了三國鼎力的場景。夷陵之戰的結果就是劉備伐北的軍備力量被消耗得十不存一。再加上荊州的丟失,劉備已經再無伐北的機會

白帝城的由來及其地理優勢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詩中的白帝城耳熟能詳,由於長江上游水位上升,現今已經成爲長江北岸的一個小島。“白帝城”之名源於東漢初,彼時公孫述起兵割據西川,舊時起義總喜歡給自己編造一個高大上的身份來顯得“名正言順”一些,公孫述也是如此做的。建武元年,公孫述自稱自己是“白帝”,他派屬下製造輿論,說在長江處看見了“白氣”,於是改子陽城之名稱爲“白帝城”。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第3張

▲劉備影視形象

白帝城地勢天成,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古代歷朝相爭的兵家之地,也是三國時東吳往西能夠進入蜀漢的唯一一條道路。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由夔州敗退,退守至白帝城,而後又在永樂縣修建了一處永樂宮,也是當時巴東郡的魚腹縣所改名而成。自此,劉備的暮年就在永樂宮了卻,並未回到成都。

白帝城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呢,這座城池位於益州之東邊,陸路可以直接通往荊州,而水路可以沿着長江抵達荊南、江東。除此之外,永安白帝城還是當時蜀漢與東吳對峙的一個最前線地區,駐守永安可以說是把守住了蜀漢與東吳的邊界,能夠以更清晰的視角捕捉到東吳的軍事動作做出防備。在白帝城這個地理位置上,是劉備在兵敗後抓住的一個重要據點,來防止角逐荊州失利的情況下,保護當時的巴東郡,不至於進一步失去巴東。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來,永安白帝城所處地帶是東吳進攻蜀漢的一道大門,如果這個門戶失守,那麼蜀漢的危機只多不少,門戶大開的蜀漢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再次應對防守住東吳的進攻呢?風險一下子會增加,更糟糕的可能性會出現,也就是東吳打開永安這扇大門以後長驅直入,徑直抵達蜀漢腹地,那麼劉璋當初的悲劇將在劉備身上重演,那麼劉備的最後據點,他的最後一步只會是永安白帝城,也只能是白帝城。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第4張

▲劉備影視形象

劉備駐留白帝城的原因

其一,爲了防止東吳繼續進攻益州。雖然劉備打了敗仗,但是守城有餘,需要坐鎮益州東部,防止東吳繼續擴大戰果。劉備作爲蜀漢的開國國主,雖然流傳着劉備以哭取天下的笑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光芒之盛也掩蓋了劉備作爲主公的光輝,但在亂世之中又有幾個真的糊塗蛋呢?這是軍事上的一個策略,這個策略出於對軍事重地的把控,對敵我戰略部署的提前預判。夷陵一戰,劉備已經元氣大傷,己方之弱勢,正是容易引起敵方之進攻慾望的時機,前言介紹了白帝城的地理位置,這個地方是蜀漢的門戶,而此時的劉備必須堅守在自家門前,利用白帝城堅固的城垣,易守難攻的地勢特點,做好失敗後的及時防守。

其二,由於軍事力量損失過大,也就造就劉備已經無力匡扶漢室,同時劉備的心態因爲其結義兄弟之死和年齡越來越大,心力已然無法支持北伐,只能爲後代鋪平一部分道路。故留守白帝城是爲了留下讓諸葛亮掌權的真空期,讓諸葛亮舊部習慣諸葛亮的指揮而不是習慣於劉備。這樣可以讓劉備集團的政權順利過渡。

劉備的軍事才能由此體現,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的逃避和慌亂,劉備能在亂世之中走到最後,雖然最後在夷陵之戰經歷了戰略上的致命失誤,但他仍然在努力補救。儘管這場補救比起勝利顯得落寞。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第5張

▲劉備影視形象

其三,無法面對益州的子民。劉備一生的治國理念是民心,而他帶出去的兵力大多數發展於益州的青壯人士,而作爲人口就是力量的古代,青壯人士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部分,而劉備以仁義爲主,卻愧對益州子民。

其四,雖然劉備鎮守白帝城,但劉備在邊關鎮守的消息對於益州的子民來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局。類似於罪己詔,讓自己的仁義繼續被益州子民接受。如果劉備回了成都,那麼帶來的是大敗而歸的信息,益州必然再次人心浮動,不利於管理。沒有什麼比皇帝留在本地更讓人安心的了,劉備的存在是另一種程度上的鼓舞士氣,也能夠加強蜀漢的邊防實力,不至於在面對敵手時心理防線首先崩潰,他需要坐鎮白帝城,爲蜀漢的邊城儘自己的努力。及時的退守,是劉備對人心的把控。

其五,劉備有底氣留在白帝城,即便他位於白帝城,但是不會影響他在劉備集團的統治地位。由於劉備的舊班底都是臣服於劉備本身的,只要劉備生於世,就不會影響其統治地位。所以劉備不用擔心自己的政權地位被篡取,或者換一種說法,戰敗後的劉備,即便還有權,但他已經在進行讓權的部署。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第6張

▲劉備影視形象

其六,爲兒子鋪平道路,讓劉禪能夠以唯一繼承人的身份,單獨留在成都大本營,接受訓練。類似曹丕被曹操留在許昌類似,這是權力過渡前的適應期。劉禪的成長還需要時間,劉備卻已走向了末路,這次大戰給劉備身心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他不僅沒能憑此戰復仇,還折損了蜀國的大部分兵力,實在是得不償失。劉備退守白帝城之後,爲自己留下了遺詔。在給劉禪的遺詔中他如此寫到,“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據此推斷劉備應該是患了痢疾,長時間反覆地腹瀉、腹痛,已經六十幾的劉備其實已經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長途奔波回到成都也不會再有什麼機會,還不如留在就近的白帝城做好最後的部署,爲自己的幼子爭取些時間。直到222年劉備於白帝城逝世。

其七,諸葛亮舊部與益州新部的磨合,在沒有劉備坐鎮成都的時候。如果劉備坐鎮成都,毫無疑問,所有的決策基本都可由劉備決策。但是劉備不在成都,那麼就是各自手段,由於諸葛亮舊部大多爲軍事部分,有才能的人才也有不少,故力量上佔據上風。這也是新舊力量磨合的最好時期。

其八,消除戰敗後的影響,劉備留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的決策,也是在讓戰敗的影響逐步消除。通過時間的發酵,讓戰敗影響變得最小,安撫民心。夷陵之戰是一次大敗,是蜀漢王朝雄心破滅的一個當頭之棒,給與這個新生的政權帶來的打擊是難以估量的。蜀漢的新生政權本就不甚牢固,及時組織戰敗的影響可以說是劉備留守白帝城的又一精心思慮。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亡 劉備爲什麼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第7張

▲劉備影視形象

可以說決定三國命數的戰役之中,必須有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前劉備尚有角逐天下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很大。當時曹操已經逝世,西涼也一直蠢蠢欲動,企圖脫離曹魏的控制,劉備完全可以與西涼聯合拿下長安,然後進一步拿下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的戰略位置比起荊州可以說是更優的選擇。然而荊州有桃園結義之一的關羽,有被東吳殺害的二弟,劉備晚年的苦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結拜兄弟的死亡。於是劉備用怒氣編織了自己最後的結局,將彼時可以說是最盛的實力葬送在了夷陵之戰,爲自己在歷史上的爭霸畫下了句點。劉備留守白帝城是他所能做出的最有利於當下局勢的抉擇,無可奈何也無可挽回,年老的劉備未能給自己留下一個完美的結局,卻也在努力彌補自己的失誤,勝敗乃兵家常事,只是,敗,就代表着終結。白帝城中悠長的歷史中,刻下了“白帝”公孫述的影子,而後刻下了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影子,只是就如最終消失與長江之中的白帝城,公孫述與劉備也隨着歷史而逐漸遠去,以敗者之姿。

最後,再談劉備爲何不離開白帝城回到成都,簡而言之就是劉備已經回不去了,無論他接不接受,白帝城只能是他的最後歸宿。劉備已經老了,病痛在夷陵之戰之後纏上他,舟車勞頓回到成都已經成爲奢望,再者,都是末路之選擇,何不死的更有價值一些,劉備做的選擇是留在白帝城,這座有着“帝”字之名的城池,也是圓了他終於在亂世爭雄中獲得尊榮的夢。劉備是一個軍事家,即便臨死之時他都在嘔心瀝血地思慮着一切,做出最適合利益的安排,這是他生命的落幕,也是他留存與史書的最後一個軍事部署。有失敗者的悲哀,也有軍事家的最後尊嚴。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