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同治帝到底死於什麼?是天花還是梅毒?

清朝同治帝到底死於什麼?是天花還是梅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以來,我國老百姓的“八卦心理”是十分微妙的,人們對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皇帝們的私生活十分好奇,於是,衍生出不少野史傳聞。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天子,爲什麼會成爲大清王朝最短壽的皇帝?一個碌碌無爲的短命皇帝,爲什麼在死後被人們議論紛紛,成爲清宮四大疑案之一。

關於同治皇帝的死因,究竟是否如史料所言——同治究竟是死於天花惡疾,還是老百姓間相傳的這位皇帝風流成性死於花柳呢?

清朝同治帝到底死於什麼?是天花還是梅毒?

天花和花柳一字之差,但是,其本質卻有極大的分別,今天就爲各位探究這一歷史疑雲。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時至寒冬,皇帝的駕崩使得四九城的氛圍就跟寒冷天氣一樣,充滿悲哀和淒涼。

民間流言,同治皇帝的死十分隱晦,因爲,他死在了性病上。

有野史記載,同治皇帝非常寵愛崇綺的女兒,也就是孝哲皇后。可惜,慈禧從中作梗,讓二人不能相親相愛,而強行命令同治皇帝寵幸他不喜歡的鳳秀將軍的女兒。以至於,同治在深宮中得不到一絲一毫的快樂,只能流連於民間的風月場所,縱情聲色。

清朝同治帝到底死於什麼?是天花還是梅毒? 第2張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同治有兩個癖好,一是好玩,一是好奢。並且,喜歡兩種遊戲,一是蹴踘,一種是蹶張。甚至相傳,有一個叫王慶祺的,提前開發載淳男女方面的情趣,給他提供淫穢畫冊,同治看得樂此不疲“心神不寧”,並且,心中逐漸有了一座“斷背山”,此後,他就與長得“豐美儀”的王慶祺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故事。

皇帝專門尋找北京城裏的風月女子行樂,等到身染性病的時候並未有所察覺,只是隨着時間臉上開始出現種種症狀,到後來蔓延到背部。此時,宮裏的太醫明知道同治皇帝患的是性病,可誰敢直言?只能按水痘來醫治,可藥不對症,根本沒有效果。

清朝同治帝到底死於什麼?是天花還是梅毒? 第3張

除了性病說,還有種說法是同治帝身染毒瘡而亡。

在李慈銘的日記中有記載,同治帝死前一個月,先是發現頭上長出了毒瘡,後來脖子和後背也被感染,並且,所有毒瘡都潰爛流膿。

如今醫學發達,我們知道這種毒瘡是葡萄球狀菌感染了同治帝的毛囊,通過汗腺一步步侵蝕了同治帝的身體。這種癤病的症狀跟李慈銘的記載一模一樣,通常在病患的脖子、背部長着硬幣到巴掌大小的毒瘡,使病患十分疼痛。

其實,這種病在最初感染的時候就得需要妥善的治療,倘若有所延誤,則有生命之憂。

還有一種比較正統的說法,那就是同治皇帝喪命於天花病。

在同治皇帝死前的十一月,他因爲身體不適來到太醫處看病,按照太醫的話說,此時的同治帝已感染天花三天。同治皇帝脈搏微弱,經常性口渴,渾身痠痛,耳朵還有膿液流出,連續幾天無法大便,脖子上出現不正常的瘡疤,由於咽喉腫痛無法進食。

後來天花長滿了同治皇帝全身,瘡疤遍佈渾身各處十分濃密,可以說,此時的皇帝已是目光微弱奄奄一息了。

清朝同治帝到底死於什麼?是天花還是梅毒? 第4張

這種說法出自親眼見過患病皇帝的授讀師傅,所以可信度很高。而同治皇帝駕崩後,宮裏的大公主也因爲這種惡疾去世了,並且,當時這種傳染病的確在宮廷中蔓延。所以,花柳只是因爲皇帝渾身長痘的症狀被人以訛傳訛罷了。

除了以上我們列舉出的三種說法以外,還有一種說法十分奇葩極端,那就是同治是被慈禧謀害的。

同治和慈禧的關係並不融洽,慈禧的一生我們也有所耳聞,所以,這種說法貌似有些道理。可我們沒法找到證實這種說法的蛛絲馬跡,若說,慈禧干政這倒可能,因爲這種事她後來也做過,可是,說她謀害自己的親生兒子這倒有些牽強了。

在這裏,至於我本人更傾向於哪種說法呢?

我覺得還是同治死於天花病比較可信,從同治瀕臨死亡的時候見過皇帝的人的口述中獲取的信息真實性比較高,而且,當時的滿清宮廷受天花疫病困擾已久。

根據史籍記載,順治皇帝就是染上這種惡疾歸西的,而康熙皇帝更是在小時候感染過天花病毒,所幸的是康熙最終被治癒了。這種傳染病只要得過一次,便會獲得抗體,這也是康熙在繼位前被封爲太子的原因。身邊曾出現過患天花被治癒的病例,雖說治癒過程艱難,但還是活下來了,只是這一生都無法脫離因天花帶來的麻子烙印了。

歷史上的天花可謂十分恐怖,直到二十世紀才被發現抵抗這種傳染病的方法。接種過牛痘的人可以避免這種病毒侵襲身體,牛痘的接種使得後來的無數人免於天花的侵襲。

除了天花外,民間流傳的同治帝其他死因又是爲什麼被流傳下來呢?

個人認爲,那是當時民衆間風行的反清思想作祟,大家對腐朽的清廷十分不滿,所以,一定要用各種方式醜化清朝。因爲,這種思想盛行,所以,同治死於花柳說迅速地在老百姓間傳播,到了最後,已經在民衆心中根深蒂固。

雖說,清廷腐朽,但是,歷史的真實性不容詆譭,我們必須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歷史,這纔是對中國歷史的最大尊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