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徵的貢獻有哪些 魏徵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魏徵的貢獻有哪些 魏徵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鉅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爲“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的貢獻有哪些 魏徵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魏徵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衆瞭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矇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矇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飢者易爲食,渴者易爲飲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鑑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羣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爲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爲:“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爲食,渴者易爲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爲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爲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爲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爲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爲是辦不到的。

文史

魏徵出任祕書監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寫四部羣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祕閣圖籍。數年之間,祕府圖籍,燦然具備。他改職之後,與虞世南、顏師古等碩學名儒續任祕書監之職。主撰《隋書》,其《經籍志》雖出於於之寧、李淳風等衆人之手,但總領其書。《隋書·經籍志》參考了阮孝緒《七錄》體例,以《漢書·藝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遺書14466餘部,89666餘卷,與《隋大業正御書目錄》覈對,按經、史、子、集四部,下分40類,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對考南北朝、隋代的藏書有幫助。在著錄方法上,每類下錄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官銜、內容提要、真僞、存亡或殘缺。以究學術之發展、考流別之變遷。爲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是研究古代書目史的重要文獻。他在《隋書經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容。貞觀七年(633),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羣書治要》。

個人詩篇

《賦西漢》《橫吹曲辭·出關》《暮秋言懷》《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郊祭文

《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黃帝宮音》《五郊樂章·黑帝羽音》《五郊樂章·舒和》《五郊樂章·青帝角音》《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赤帝徵音》《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白帝商音》

太廟文

《享太廟樂章·永和》《享太廟樂章·長髮舞》《享太廟樂章·大基舞》

《享太廟樂章·肅和》《享太廟樂章·大成舞》《享太廟樂章·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