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定國如果不和孫可望鬧翻南明會不會更久?

李定國如果不和孫可望鬧翻南明會不會更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定國和孫可望,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大義來講,前者是堅定抗擊英雄,而後者最後投降並出賣南明;從大義和道德等方面講,兩者沒有可比性,也許有網友會非常不滿。但歷史就是歷史,不應該完全以大義和氣節來評價一個人,而且就南明這段歷史期間,很多人物都是非常複雜的,至少沒有人能否定,孫可望前期爲抗清做了積極貢獻吧。這裏我們來PK的是雙方的能力方面。

李定國如果不和孫可望鬧翻南明會不會更久?

李定國

一、戰略眼光、戰爭指揮及戰績

南明這段歷史,戰爭是主導,如果講到這段歷史,必然離不開戰爭。那麼PK定要談及軍事能力——戰略眼觀、指揮能力及戰績。這一點顯然孫可望不如李定國,而且差差距還挺大的。李定國的戰績和能力、戰略眼光,那沒得說,我在另外一個帖子“李定國PK鄭成功”已經講到過了。這裏講講孫可望的戰略眼光,在李定國收復廣西大部分後,繼續擴大戰果穩定廣西局面並準備東進廣東以打通和東南沿海抗清力量聯繫渠道時,孫可望得知滿清敬謹親王尼堪率領南下的八旗精銳軍即將進入湖南,雖然己部主力也即將達到湖南,但孫可望居然下令調李定國部由桂入湘迎擊尼堪部精銳八旗兵(也許是孫自知自己軍事能力遠不及李定國)。這不得不說是孫可望戰略部署方面眼光的差勁,因爲廣西此時還有不少孔有德部沒有被殲滅而不過是逃到廣東尚可喜那裏了,李定國如果不留下足夠的力量,這些人隨時會反攻,然而李定國卻沒法留下足夠力量,因爲他接到的命令是全力北上對付尼堪的八旗精銳,所以不得不將大部分兵力帶走,其實孫可望完全可以以己部拖住尼堪部八旗兵,待李定國完全平定廣西(佔據距離廣州近的一些關鍵城池)後,再留下足夠力量防守,在帶一部分兵力北上和孫可望部共同對付尼堪。

再說到戰爭指揮能力,李定國指揮擊敗尼堪率領那支士氣高昂的南下八旗兵,並且擊斃尼堪,而這支八旗兵在尼堪死後士氣低落,後來雖然聯合湖南當地的清兵,但孫可望部軍力比李定國部的人馬實力強多了,就在這樣情況下,孫可望依然敗給了清軍,雖然清軍也是慘勝,損失巨大而沒法追擊孫可望部。在縱觀孫可望其幾次指揮的戰役戰鬥,基本上是很少勝利,所以後來在逼走李定國後,不得不請出劉文秀來指揮對清作戰,可見李定國在軍事方面遠遠強於孫可望。

李定國如果不和孫可望鬧翻南明會不會更久? 第2張

二、內政管理方面

在這方面,顯然孫可望遠遠超過李定國。在大西軍張獻忠死後,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大將領帶領下向西撤離,在進入雲南後建立根據地後。孫可望在雲南的經營和建設顯然非常卓著,如在政治上通過大義拉攏雲南上層;在經濟上一改過去對官紳、土司的追繳制度變成了積極鼓勵生產的稅賦政策,並且鼓勵鹽業等商業發展;在軍事上整頓軍紀,積極訓練,嚴明軍紀後得到了雲南各族的歡迎和人心,連一些原來懷有敵意的士紳也開始歡迎。總之如果不是孫可望在雲南的開發建設,以及得到雲南各族各階層的人心(後來孫可望接管了南明政權,出兵抗清前線的時候,雲南各族老百姓紛紛積極參軍就是證明),南明不可能有一塊後方穩定的根據地,從而能獲得那麼好的戰績,甚至一度扭轉明清戰線的局面。

相比之下,李定國就差遠了。李定國在孫可望投降滿清後,接管了南明內政管理大權,結果後來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李定國的內政管理非常問題。雖然說當時南明和清前線對峙迅速崩潰,有很多原因,其中清廷爲了分化,而對基本上也就是不到百人來投降的孫可望不吝封賞,封爲王,這對南明孫可望手下的將領的投降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孫可望帶去大量情報也起了很大作用,孫可望的積極聯絡原來手下使得其臨陣倒戈投降清方,也起了很大作用;南明由於孫可望內鬥導致前線不穩定以及出現混亂情況,也對南明方面局勢逆轉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無疑,李定國的內政管理能力差,也是很大的原因,顯然內政管理方面,孫可望遠遠強於李定國。

李定國如果不和孫可望鬧翻南明會不會更久? 第3張

三、全局觀和私心

從抗清全局觀和個人私心的角度來看,顯然李定國比孫可望強多了。人都有私心,所不同的是私心欲的多少,以及能否先考慮全局,如果能將私心放在全局之後,也是沒問題的。而李定國雖然也有私心,但顯然一切以全局觀爲優先,如在知道孫可望要誘殺自己的時候,採取不是兵戎相見,而是採用避開繼續開闢抗清局面~東進廣東戰略等。

對比之下,孫可望就私心欲凌駕在抗清全局上面了。雖然,孫可望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南明政權了,而且基本上將永曆變成一個擺設了;但孫可望在清明對抗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居然想起要當皇帝過一把癮了。孫可望是利令智昏,根本沒想到此舉給抗清局面帶來多大惡劣影響,即使你想當皇帝,也得要到打敗清廷,將清廷趕走後在想辦法當,這一點孫可望比起曹操就差遠了。結果孫可望爲了當皇帝癮,導致南明內耗,給了清廷機會,使得明清對峙前線局面一下子向清方一邊倒。而且孫可望失敗後,李定國和永曆等人並沒有追究其罪過,處於統一抗擊需要,認識積極希望其能回來;雖然說不敢回來,但當時各方勢力那麼多,投奔誰都可以如鄭成功,甚至可以拉一批自己的親隨另立抗擊據點,但是孫可望覺得是李定國導致自己不僅沒法當皇帝、而且還失去了攝政大臣的地位,所以就要投靠清廷來報復李定國,到此時孫可望已經把個人私仇凌駕在當時背景下的民族大義之上了。

可見,顯然李定國比孫可望有大局觀,能首先服從大局;而孫可望的私心欲和心胸狹隘,爲了自己一己之私和報復私仇而不惜破壞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