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生平簡介,秦觀的人物事蹟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生平簡介,秦觀的人物事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年生活

秦觀,江蘇省高郵市人。他少時聰穎,博覽羣書,抱負遠大,縱遊湖州、杭州、潤州(今鎮江)各地。

拜謁蘇軾

熙寧十年(1078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觀前往拜謁,寫詩道:“我獨不願萬戶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生平簡介,秦觀的人物事蹟

秦觀

侯,惟願一識蘇徐州。”(《別子瞻學士》)。次年,他應蘇軾之請寫了一篇《黃樓賦》,蘇軾稱讚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同遊戊烯、吳江、湖州、會稽各地,結下了友誼。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開始發奮讀書,積極準備參加科考;可是命運不濟,兩度應考均名落孫山。蘇軾爲之抱屈,並做詩寫信予以勸勉。元豐七年(1084),蘇軾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也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試。

初入官場

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爲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爲太學博士,後遷祕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範純仁引薦,得以回京任祕書省正字。

元祐六年(1091)又因“洛黨”賈易詆其"不檢"而罷去正字。接二連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且有退隱之意。

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京城任職的數年裏,秦觀得與師友時相過從。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新黨”之人相繼還朝,“舊黨”之人則連遭罷黜,秦觀歷時七年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舊黨遭貶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後,“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新黨人士章惇、蔡京上臺,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秦觀年事已高,身處雷州,自做《輓詞》。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覆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藤州(今廣西藤縣),遊光華亭,秦觀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2主要成就

詞作

秦觀畫像秦觀在婉約感傷詞作的藝術表現方面,展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創造上,秦觀的詞作擅長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抒發遷客騷人的憤懣和無奈,營造出蕭瑟淒厲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貶謫郴州期間所寫的《踏莎行》:

這篇詞作非常深切地抒寫出詞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獨寂寞、思念家鄉的愁緒。特別是最後兩句,因景設問,沉痛地表達出自己遠離朝廷、謫放天涯地無奈和悲憤。秦觀病逝之後,蘇軾特別將這兩句詩書於扇上,並題識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意思是秦少游死了,拿一萬個人也無法贖回他的命。這句話其實是化用了《國風·秦風·黃鳥》裏“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的句子。

其次,在語法結構方面,秦觀受到柳永的影響,創作了大量慢詞。但是他能把令詞中含蓄縝密的韻味帶進慢詞長調,從而彌補了柳永以賦法填詞所造成的發露有餘,淺白單調的不足,顯得跌宕有致,包蘊深層。

例如《望海潮》

再次,在字法運用方面,秦觀詞作具有含蓄隱麗的特徵,取象設詞追求意象的精緻幽美,描繪自然景物,多爲飛燕、寒鴉、垂楊、芳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摹建築器物,則是驛亭、孤館、畫屏、銀燭之類。他以柔婉的筆觸,對詞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飾,用精美凝練的辭藻,傳寫出悽迷朦朧的意境。

正像趙尊嶽在《填詞叢話》卷中評析秦觀詞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麗字,觸目琳琅,如‘東風裏,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經驅使質實爲疏秀,人見其風度矣。”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生平簡介,秦觀的人物事蹟 第2張

秦觀側身像

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爲佳話。

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

如浙江杭州的秦觀祠,麗水的秦觀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

熙寧元年(1068),秦觀21歲,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的慘狀,創作了《浮山堰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

詩作

秦觀詩文亦爲北宋一大家。明胡應麟於《詩藪雜編》卷五言:“秦觀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做渠帥,世遂寡稱。”從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後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詞,其餘賦一卷、詩十四卷、輓詞一卷《以上爲韻文》,而以文爲最多,共三十卷。

秦觀詩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在兩宋詩壇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小品文最爲出色。其策論文筆犀利,說理透徹,引古徵今,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秦觀在某些特定環境情勢,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懷抱百憂中”,如憶舊、遷謫時製作的這第三種類型的詩,已使原來侑飲娛興、按拍協歌的傳統價值歸屬摒退於很次等,甚或無相關連的幕後位置。

而另外卻命其擔荷起詩歌在古典詩教理論裏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爲自我主體心態意緒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滿足他嘆喟命運悲劇、宣泄人生愁煩的現實精神需要。

元好問評秦觀詩作爲”女郎詩“,後世也多存誤解,然秦觀現存詩歌共400餘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詩”味的,也不過佔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

策論

綜述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秦少游時,習慣上總是把他與婉約詞聯繫在一起,卻較少提及他的詩,更少論及他的文。當然,評論一個作家的藝術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數量而不看質量,有的作家存世雖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響巨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的。儘管如此,要歷史而客觀地評價秦少游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如果只論其詞,而不論其詩其文,尤其是不論其策論,不僅有失偏頗,而且也評不出一個完整的秦少游。

秦少游的策論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有一種特有的藝術張力,“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

緊扣現實,不尚空談

秦少游的策論共有50篇,其中進策30篇,進論20篇。認真分析這些策論的內容就可以發現,這些文章大都能緊扣當時的社會現實,較少作書生之空談。這一方面與當時制科之文的要求有關,一方面也與其業師蘇東坡的鼓勵與點撥有關。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創作的成就頗高,他的鼓勵與點撥當然是經驗之談。

引古證今,說理透徹

策論是古代的一種特有文體,相當於現代的政論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關國事、朝政的意見和建議。它的閱讀對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寫作上不能長篇大論地泛泛而談,篇幅要短,立論要明,論據要足,說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議、深入淺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據,言而有序。統觀秦少游所寫的策論,基本上達到了以上幾點要求,特別在引古證今、說理透徹方面更是無懈可擊。

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熙寧四年,宋神宗採納王安石的建議,改革科舉法,“罷詩賦及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士”。爲了應舉,秦少游在策論的寫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對策論寫作的重視甚至超過詩詞賦。他曾說“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飣餖爲偶儷而已。若論爲文,非可同日語也。” 正因爲如此,秦少游的策論無論長短都非常注意謀篇佈局,注意結構和章法的變化。

鋪陳排比,氣足神完

先秦諸子百家的散文和後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講究運用“整句”鋪陳排比,讓人讀起來感到有一股氣勢撲面而來,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飽讀大量經典散文的過程中,對散文中如何運用鋪陳排比心領神會,加之他青少年時也寫過《浮山堰賦》《黃樓賦》《湯泉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和淵明歸去來辭》等,特別是爲紀念蘇東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寫的《黃樓賦》就很得蘇東坡的賞識,認爲這篇賦“雄辭雜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賦中運用得駕輕就熟的鋪陳排比又運用到策論中來,就使文章更加氣足神完。

綜上所述,秦觀的策論風格完全可以用“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來一言以概括之。

其實,對秦少游策論的評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至於議論文字,今日乃付之少遊及晁、張、無己……”。蘇東坡《辨賈易彈奏待罪札子》:“秦觀自少年從臣學文,詞采絢發,議論鋒起,臣實愛重其人。”清代樑章冉《捫蝨新話》:“……少遊文學西漢,所進策論,頗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東坡,不覺望洋而嘆,然亦自成一家。”現代著名學者朱東潤則說:“予於少遊之書,尤喜讀進策三十篇,觀其所得,導源東波,所見益卓。其論選舉與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爲世俗之言。”

軍事

“文人論兵,秦觀堪與晚唐杜牧相媲美。”,秦少游深諳兵法,早年即寫有《郭子儀單騎見虜賦》,讚揚唐代名將郭子儀“匹馬雄驅”,兵不血刃以解回紇之圍的壯舉,壯年時期寫了一系列用兵的策論。秦觀對兵法如此熟悉,這是因爲秦觀研讀了《孫子》十三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