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晚清風雲:大清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

晚清風雲:大清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鴻章,晚清名臣,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作爲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李鴻章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爲“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爲“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爲“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組建淮軍功名揚

晚清風雲:大清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

網絡配圖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成立後,一路勢如猛虎。清軍節節敗退,到後來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主力軍。這個時候的江南士紳,已如抱團老鼠,危在旦夕。李鴻章就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組建淮軍,前往抵抗太平軍。當時是兩淮地區,民風強悍,尤其是“兵、匪、發、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間紛紛結寨自保圖存。當聽聞李鴻章招募之後,紛紛上前投靠,而李鴻章也通過他在兩淮地區的關係,使得淮軍順利組建,以致後來成爲一支雄師。

 鎮壓太平天國

可能現在很多人眼裏的太平天國起義,是一羣被清朝壓迫而奮起反抗的無辜平民。李鴻章率軍鎮壓,實在是助紂爲虐。然而,首先李鴻章是清朝大臣,自然爲清廷效力。其次,以當時的情況,長期內耗只能加快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鎮壓是必然的。最後如果不鎮壓,真讓一羣農民領導一個國家,事態也只會越來越糟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湘淮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了不同的做法。曾國藩在攻下天京後不到一個月,就將他統率的湘軍大部分遣散,當時,北方的捻軍起義正如火如荼,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毅然裁軍,固然是因爲湘軍“暮氣已深”,更重要的是,曾國藩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則認爲:“吾師暨鴻章當與兵事相始終,留湘淮勇以防剿江南北,俟大局布穩,仍可遠征他處”,他並進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侮”,顯然比曾氏高處一籌。

晚清風雲:大清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 第2張

網絡配圖

領導洋務運動,創立北洋水師

清末,中國積弊已久,整個國家處於內憂外患。昔日以鐵騎征服中原的大清國,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成爲了“東亞病夫”。在頑固派死守祖宗規矩,不圖維新之時,是李鴻章站了出來,領導創辦實業,開展洋務運動,與守舊派作鬥爭。也許在現在人看來,洋務運動並沒有真正的挽救國家於水火。但站在當時的角度看,足以證明李鴻章的高瞻遠矚,事實上後來與帝國列強的周旋,很大程度都是依靠洋務運動的積蓄來鬥爭的。

當時日吞琉球,法佔越南,讓李鴻章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從七十年代起,他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此舉使我國東邊的鄰居日本望而生畏。)

與列強的外交斡旋

晚清風雲:大清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 第3張

網絡配圖

李鴻章代清王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諸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這是他後世最大的罵名。可是如果靜下心來細想,李鴻章已經做到了最好。“弱國無外交”,並不是一句空話。

據說他在馬關條約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爲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也視馬關簽約爲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一步。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而又不能指責清政府爲慈禧傾盡國庫一心籌備萬壽慶典,故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做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