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宰相韋執誼:風波跌宕的宦海生涯

唐朝宰相韋執誼:風波跌宕的宦海生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曆朝歷代都不乏革新,成敗緩急累載史冊。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就有誓死相抗的守舊,兩種勢力常常演化成朝廷黨爭或皇室內鬥。失敗的一方要麼被賜死,要麼被貶,黜謫戍邊屢見不鮮。隋唐至明中,海南一直是貶謫流人的重要去所。往往越是重臣貶得越遠,而“唯崖州地望最重”。海島崖州一地,李唐一代,貶謫於此的宰相就有十多位之多。唐永貞元年(805年),順宗被迫內禪給憲宗後,發生著名的“二王十司馬”事件,宰相韋執誼作爲改革核心人物被貶爲崖州司戶參軍,最後落籍並卒葬於今海口市龍泉鎮。

韋執誼(764-812年),字宗仁,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的長安韋氏乃是官宦世家、名門望族,據考證前後出過十四位宰相。韋執誼自幼敏慧峻拔,德宗貞元壬戌年中進士、殿試策論第一,授官右拾遺。德宗常與之詩歌唱和,甚至允許他出入禁中,以備顧問。母喪丁憂結束後爲吏部郎中。順宗立,中風不能親政,王叔文專權,提攜他爲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爲宰相。也從此踏上了風波跌宕的宦海不歸路。

永貞改革與“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朝宰相韋執誼:風波跌宕的宦海生涯

韋執誼的政治人生與“永貞改革”緊密相關。順宗在德宗朝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最後做成啞巴,德宗也因此受打擊而駕崩。李誦於公元805年帶病繼位,是爲順宗。順宗無法親政,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奉左右。外面,凡事委託給翰林學士王叔文、王伾,史稱“二王”,領導改革,起用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韋執誼等革新派,內外編織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行政途徑。他們大多是出身低級官僚的新貴,銳意進取,想通過改革改變中道衰落的唐帝國,但也不乏政治投機者。他們圍繞打擊宦官勢力和藩鎮割據這一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罷宮市、廢五坊使、蠲免苛雜、停進奉、打擊宦官、抑制藩鎮、裁減宮中閒雜人員,還重啓停止十年的量移制度。短短几個月,就因成績斐然以致市裏歡呼。是爲“永貞改革”。

但改革領袖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存在很大問題,尤其是二王,貪鄙霸道,且自立朋黨,搞小圈子。常日夜與其黨故意屏開外人竊竊私語,人莫測其所爲,毫無臺閣大臣的風度。霸道起來常常失去起碼的禮讓謙恭。把杜佑、高郢、鄭珣瑜幾個天下有重望的宰相摒除在改革圈子之外,他們相次引退。

這樣缺少政治謀略的做法導致改革失去傳統正面政治力量,也讓改革的名聲大打折扣。正直之士都羞與爲伍。在高郢、鄭珣瑜退出前,宰相賈耽也因厭惡王叔文黨用稱疾不出,屢乞骸骨。武元衡(唐代詩人、政治家、武則天曾侄孫)乃才略耿直的君子,王叔文卻以小人心態利誘之,不爲所動,便謫降之。如此一來,當宦官和藩鎮反撲時,就立即顯現出改革前途之虞了。也終於在公元805年,藉順宗再次中風之機,俱文珍等宦官勾結藩鎮勢力,對改革進行反制,以順宗多病、口啞爲理由,逼迫順宗退位,改元“永貞”,禪位於太子李純,是爲憲宗。革新派紛紛被貶斥。王叔文被貶爲渝州(今重慶)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貶爲開州(今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病死。其餘柳宗元、劉禹錫等六人都被貶爲邊遠州的司馬,史稱“永貞內禪”。是爲“二王八司馬”事件。

韋執誼的貶謫及其政治性格

改革派被驅逐之後,韋執誼也失去勢力。他雖然還是宰相,但奄奄無生氣,常處於驚恐狀態,惶惶不可終日,甚至聽到人腳步聲都心悸,一直到被貶。這可見他缺少那種進退寡悔的風度。狹隘的志局使他對宦海風波高度警惕,也非常好地解釋了他的種種依違取巧的行跡。

據新舊《唐書》載,韋執誼因岳父杜黃裳之故,懲罰被推遲到最後,但結果更糟糕,被貶到最遠的崖州任司戶參軍。杜黃裳乃一代名臣,曾與裴延齡不和,十年留滯臺閣沒有升遷,等到他的女婿韋執誼爲相,始遷太常卿。杜黃裳勸韋執誼帥羣臣請太子監國。韋執誼以那種小心守官的心態勸責他不要剛得一官就輕言禁中事。杜黃裳勃然大怒:“黃裳受恩三朝,豈得以一官相買乎!”翁婿兩相比較,可見出杜的高明正直。

韋執誼的這種投機幾乎貫徹了他從發跡到流貶的政治生命的始終,也是他與王叔文黨保持距離的最好解釋。第一次投機是德宗過生日時被東宮召見,太子不知如何展開話題,就隨口說了一句:“君知王叔文乎?美才也。”韋執誼因此就開始交好王叔文。這是對未來的政治投資。也確實得到可觀的回報。順宗即位後,王叔文欲專國政,首引執誼爲相。但韋執誼與王叔文並不完全一條心。在處置竇羣、劉闢、羊士諤的問題上,韋執誼也一再否定了王叔文的意見。

韋執誼並不是在堅持正義,而只是想通過與王叔文等保持距離來掩蓋他依賴王叔文發跡的事實。事後又派人向王叔文道歉:“非敢負約,乃欲曲成兄事耳!”看出改革沒有前途後,他越發不聽指揮,以致王叔文黨日夜計劃復出,且決心必先斬執誼而盡誅不附己者。可惜大勢已去,永貞內禪之後,好端端的改革也就這樣被斷送了。而韋執誼的才略也不足以自保,先是自掘墳墓派人監視太子,後又不聽岳父杜黃裳勸擁立太子,以致雖然與王叔文保持距離,終必遺其咎。雖有杜黃裳援救,還是被貶到崖州去了。貶韋執誼崖州司馬的制文說他“官由党進,政以賄成”。可見,永貞改革集團的身份是韋執誼被貶的根本原因。

唐朝宰相韋執誼:風波跌宕的宦海生涯 第2張

另據《舊唐書》載,在韋執誼還沒顯達時,就不喜人言嶺南州縣。等到爲郎官後有次看四方地圖,當看到嶺南時就閉上眼睛命令撤走。入相後,所坐堂有圖,十多天後才發現是崖州地圖,深感不祥。這些暗示一切都是命定天數的敘事,不妨作爲韋執誼對宦海風波險惡常懷驚懼的心理註釋。

貶謫貴人的德澤、胤祀遍天涯

“由來君臣間,寵辱在朝暮”。韋執誼終被貶到最害怕的崖州。然而雖遭皇帝貶謫,卻有幸得到地方官員的優待和重用。據非正史的《太平廣記》記載,此時崖州刺史李甲特意寫信給地方官說“多謝珍禽不隨俗,謫官猶作貴人看”,要求他們善待韋執誼。這在貶官多被監視受盡屈辱的古代是非常罕見的。韋執誼也盡職盡責,用他的才幹認真協助管理起一州事務來。幾年時間,他興修水利,教民墾殖種養,興教育才,傳播中原文化等等。據說都幹得十分出色。尤其是他在當時的鄭都興修的巖陂塘水利,可謂恩澤一方。7年後,韋執誼病死於崖州。一年宰相,七年流貶,死時年僅48歲,後人稱其“韋崖州”。

韋執誼的墓葬位於今天的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坐北朝南,背倚山丘,面迎荷塘,半圓形的石砌圍牆環繞在整個墓區的後面,墓冢用雕琢規整的石塊疊砌而成。墓前樹立着一塊清代的石碑,碑刻“唐始祖賜進士翰林院禮部尚書延英殿相韋執誼文靜公杜夫人範夫人墓”。

韋執誼死後子孫落籍瓊山,他也被尊爲韋姓渡海瓊公。現在可考的海南韋姓有兩支:一支是唐德宗年間瓊山郡守韋公幹的後裔;一支便是韋執誼。據《韋氏族譜》記載,韋執誼被貶到崖州時,隨帶來杜、範二位夫人和三子、弟韋執詢、執詢子及妻弟杜宰。不久朝廷有詔“以事可原,蒙旨詔還,未及而卒”,於是“葬衙土,後詔歸葬京兆”;又云“祖妣杜氏,丞相杜黃裳公之女。生子六人:曰承諷、曰承訓、曰承議、曰承誥、曰承諭。當元和八年,特旨詔歸京,各自受封,惟諷在瓊邦,委姚氏……”。承諷當時定居在崖州鄭都(今瓊山十字路鎮)韋村,承諷之孫韋文宣“移高嶺,後化爲黎”。韋執誼之弟韋執詢之六世孫韋彥陵“入贅黎女,後化爲黎。先三更,後包雷各村”。

想其顯赫至相卻又遭貶崖州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噓感慨。雖有政敵之嫌的韓愈對其頗有微詞,但私德之外,從歷史大勢而言,其在朝主持改革,在貶所傳播文化,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清代以來,對永貞革新的評價逐漸增高。

就永貞改革中的韋執誼而言,則尤其得到後世改革者們的推許。韋執誼被貶的40年後,另一個流貶海南的宰相李德裕在祭拜韋執誼墳墓時撰文祭悼之。共同的政治抱負和相同的命運結局,將韋執誼和李德裕這兩個共貶崖城的唐代名相在感情上連在了一起。面對青冢孤墳,李德裕萬分傷感。他高度稱讚韋執誼的文學才華和治世謀略,認爲他“德邁皋陶,公宣呂尚”,也爲他遭受貶謫表示出極大的不平和憤恨,感嘆其“一遘讒疾,投身荒瘴。地雖厚兮不察,天雖高兮難諒。野掇澗蘋,晨薦櫃鬯:信成禍深,業崇身喪”。李德裕之外杜牧也贊其“急於褒拔”。的確,韋執誼在其《市駿骨賦》就已表達了自己重視人才的思想。宋代“熙寧變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稱賞韋氏爲“天下奇才”,贊其文筆超羣、策略異等,還特別肯定他完善修史之法。韋執誼重視實錄,爲做到真實客觀,在監修國史時始創“日曆”,較好地克服了“褒貶傷獨見,編紀慮遺文”這一修史弊端。海南鄉賢、清探花郎張嶽崧曾以“祖德樹宏謨,訓主一經,三相高明照北闕;宗功垂大業,田開萬頃,兩陂利澤遍南溟”讚頌韋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