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鎮周的爲官之道,六親不認,公私分明

張鎮周的爲官之道,六親不認,公私分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資治通鑑·唐紀·張鎮周治舒州》記載: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春季,張鎮周出任舒州都督。舒州是張鎮周的故鄉。他來到舒州後,便馬上買了酒菜,招待親朋故友,並將金銀綢緞分贈給大家。隨後,張鎮周流着淚對他們說:“今天我張鎮周還能夠與親朋好友一起暢飲,明天以後我就是舒州都督,要治理百姓了。禮法上下相隔,我不能再同你們交往了。”張鎮周的意思很明確,公私是要分明的,若親朋故友犯法,自己將秉公辦理,絕不會徇私情。他提前給親友敲敲警鐘,讓大家自覺地安分守己。自此以後,張鎮周管理的舒州境內果然一守初衷,風氣肅然。後人以十六字將這一事件概而括之:“鎮周宴客,贈帛淚流。官民禮隔,不得交遊。”

張鎮周的爲官之道,六親不認,公私分明

張鎮周之所以成爲千載楷模,就是因爲他做人爲官通透明亮,情理有別、公私分明。尤其是在本地做官,必將面對鄉親鄰里、叔伯堂宗,面對扯不斷敘不完的宗族關係。張鎮周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他可以將朝廷賞賜給他的財富毫不吝嗇地贈送給親朋好友,卻把國法看得高於一切,重法理、忠職守,決不允許親情衝擊法理。張鎮周用智慧疏通了情與法的關係。先盡親情,後執國法,將二者分得清清爽爽,讓走後門的人斷了念頭,也讓鑽空子、抓把柄的人無機可乘。

值得深思的是,中國古代人們都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有不少官員發出“做官難,做清官尤難”的慨嘆。要做一個清官,除了自己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廉潔奉公,恐怕最難做到的就是應付那些親朋故交。如果“六親不認”,則可能面臨冷嘲熱諷,什麼“恩將仇報”啦,什麼“一闊臉就變”啦,什麼“翻臉不認人”啦。這些親朋好友中,有的是長輩,有的是師長,有的是昔日的同窗。他們中間有的闖了“紅燈”、違犯了法紀,有的打招呼、遞條子。面對公與私、法與情的選擇題,作出怎樣的判斷對官員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張鎮周治理舒州的做法,給世人樹立了榜樣。廉政勤政,乃爲官之本;善守其本,則無往不勝。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只要公字當頭,就能堅守自己的思想陣地,使其不染塵,保持頭腦清醒,不拿原則換人情。應該清楚的是,真正深得民心的,不是官職的大小,而是以上率下的自律意識和嚴明紀律的人格魅力。(陳聚濤 李安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