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鉅鹿之戰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揭祕:鉅鹿之戰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得不說,項羽在軍事方面是有天賦的,只不過如果他想真正成爲統帥的話,還需要有個有戰略眼光的“參謀長”來輔助。在他後來走向巔峯的過程中,的確也有這樣的人物輔助。熟悉楚漢相爭這段歷史的朋友,也應該猜到是誰了,他就是范增。事實上力勸項梁不要自己稱王,而是扶植更具號召力和正統性的“楚懷王”的,也是這個睿智的老人。說到這裏,想起了前面行文當中的一個錯誤。項梁正式擁立楚懷王,應該是在“薛”縣會盟楚地義軍時。在此之前,他都還是打着張楚的旗號,去火併彭城方面所擁立的“王”(所以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

作爲先鋒的項羽,應該還是很稱職的。在追擊秦軍的過程中,西河濟平原的“城陽”(山東甄城)、濮陽都先後成爲了楚軍的攻擊目標。只不過黃河南岸的“濮陽”城作爲當年的衛都,城池比較堅固(並引黃河水護城),項羽在外圍取勝後,並沒有能夠攻入城中。相比之下,據守城陽的秦軍和百姓,結果就要悲壯的多,又一次的成爲了項羽屠城的對象。從後來的攻擊路線來看,項羽和劉邦的這支先鋒部隊,並沒有很明確的戰略任務(略地),更象是一支銳氣十足的奇兵,用來流動打擊各個據點的秦軍。在濮陽城外,未能破城的項、劉二人,接下來又向南渡過濟水,攻擊那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定陶”(陶邑)。

不過作爲秦人最早在東部的據點,陶邑的防禦級別也不比濮陽城低,項羽的這次攻擊同樣未能得手。事實上就象我剛纔說的那樣,項羽這支先頭部隊,並沒有很明確的戰略目標,只是在尋機和秦軍接戰,以爲後面的主力部隊試探秦軍的虛實。因此攻擊定陶未能得手後的項羽、劉邦,接下來又向西滲透到中原腹地,去攻擊秦軍佔據的“雍丘”了(河南杞縣)。總的來說,項羽的攻擊範圍,都是當年的魏地。並不能說楚軍就是活雷鋒,在幫着短命的魏國復國,作爲已經成爲抗秦中堅的楚軍來說,他們在自江東一直向北,控制整個泗上地區後,也需要擴張自己的東西縱深了。

揭祕:鉅鹿之戰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項羽劇照

作爲配角的項羽、劉邦,固然可以比較隨性的選擇自己的攻擊目標。但作爲親率主力的項梁,就必須從戰略的角度來制定自己的攻擊方案了。從地理位置上看,菏、濟兩水相交之處的“定陶”,是以泗上地區爲後方的楚軍,向西擴張的橋頭堡。在此之前,楚軍已經佔據了菏水的另一頭(與泗水交點附近的“亢父”),穩定了自己的防線。所以從東阿出發的楚軍主力,並沒有把佔領整個西河濟平原作爲目標,去攻擊秦軍在此的重鎮“濮陽”,而是向南把陶邑作爲了主攻目標。

經過項羽和劉邦的試探性攻擊,以及在東阿所取得的戰果。項梁有理由相信,現在的楚軍已經可以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了。如果爲了自己的這次攻擊更加保險,楚軍應該聯合背後的齊軍,來共同完成這次攻擊的。事實上楚軍方面,也的確通知了齊軍。以楚軍剛剛援助的齊軍的情況來看,齊軍似乎沒有理由不與之同仇敵愾。問題是和陳勝身死之後留出權力真空一樣,齊王在臨濟城下的身死,也讓齊地陷入了一場“王”的爭奪戰。在形勢未明的情況下,項梁並不想過早的對齊人內部政治鬥爭結果,作出判斷。既然楚國在齊國的王位之爭中,暫時保持模棱兩可的中立態度,那麼本來“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時下的齊人,也對繼續和秦軍下面PK興趣不大了,雖然目前的形勢,看起來是那麼有利。

其實無論是政治博弈,還是戰爭,盟友的數量與質量,並不是決定結果的主要因素。最終的結果,還是要取決於聯盟中的主力,是否有獨立對抗對手的力量。這就好像德國人從來就沒指望過意大利人,能夠幫他們獨擋一面;而加起來的總實力,並不弱於秦國的關東六國,最終卻被秦國各個擊破一樣(兩個二流國家的聯合體,是對抗不過一個一流國家的)。就項梁所聚集的楚地義軍來說,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源與信心,獨力對抗東征的秦軍。因此在沒有得到齊軍支援的情況下,項梁還是率領楚軍主力,發起了“定陶之戰”。正如我們剛纔分析的那樣,這是一個步步爲營的選擇,在戰略上並不算冒進。

最初的戰局,是朝着有利於楚軍的方向發展的。秦軍在外圍被楚軍擊敗後,龜縮進了城防堅固的定陶城中。連續的勝利,讓楚軍對於拿下定陶城充滿了信心。項梁甚至沒有召回正在西面作戰的項羽、劉邦。從戰術安排上來看,也並不是要把所有部隊都用來主攻,分配一部分力量,去警戒外圍,防止對方增援也是正確的作法。問題是,項羽在中原腹地的攻擊行爲,更象是一次完全獨立的自由發揮,並沒有與定陶城下的楚軍主力行動,相互協調。不過在戰術結果上,項羽倒是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在攻擊雍丘的戰役中,大敗守軍的他,甚至斬獲了這支秦軍的主將“李由”(丞相李斯的兒子)。受到這一系列勝利鼓舞的項羽,對自己獨立作戰的能力,也更加有信心了。雍丘東面的 “外黃”(河南民權縣),而不是楚軍主力正在攻擊的“定陶”,成爲了項羽的下一個目標。

相信在主力由“薛”縣出發,攻擊前進之時,項梁肯定就自己所積蓄的資源,與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之間,做出過比較。在感覺到有足夠的本錢時,才發起的東阿、定陶之戰。問題是,秦軍方面的情況也是在動態變化的。當前線遭遇到楚軍強力反攻之時,如果要想挽回戰局,就必須得到有利的支援。儘管帝國的內部,現在正處在權力交接的不穩定期,但東線戰場失利,對帝國來說意味着什麼,相信誰都清楚。因此在定陶守軍苦苦支撐的同時,秦人也在自己的控制區(特別是關中)進行緊急動員。加上一年前章邯東征,所徵調補充的秦軍,秦人的這兩次動員,可以說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而最終的的戰役結果,也的確如秦人所願,發生了逆轉。在章邯(並不在定陶,而在濮陽待援)的率領之下,帝國的援軍對定陶城下的楚軍發起了總攻。項梁和他的楚軍主力,顯然低估了秦軍的潛力,並且自己和項羽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也不可避免讓自己滋生了輕的思想。在戰場之上,決策失誤往往是要用生命來付出代價的。而這一次以生命爲代價的,就是項梁本人。

回頭再說說項羽,對於他來說,超人的勇氣應該是他成功的一大祕訣。在得知項梁兵敗身死之後,他甚至沒有馬上想到後撤,以避秦軍鋒芒,而是轉而由外黃出發,向西北方向挺進,去攻擊更加深入對手腹地的“陳留”(開封東南,鴻溝東岸)。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規的舉動。也許作爲一名衝鋒陷陣的軍人,需要這樣的勇往直前的勇氣,但從戰略戰術的角度看,這實在不是什麼好主意。

揭祕:鉅鹿之戰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第2張

現在該我們的另一位領銜主演沛公“劉邦”來發揮作用了。相信在之前的軍事行動中,項羽的攻擊力,纔是勝利的保障。但在面臨戰略決擇時,劉邦顯然就要成熟的多。二人開會的結果,還是理智戰勝了衝動,楚軍這支建制完整,並且在攻擊中不斷壯大的軍事力量,開始沿睢水,向東南方向退卻,並最終在睢水東岸的“碭縣”(劉邦駐軍)、泗水邊上的“彭城”(項羽駐軍)佈下了防線。假使秦軍下一步以楚地爲攻擊目標的話,那麼彭城、碭縣一線就會變成東楚軍逐級抵抗的第一線,就象當年宋、楚兩國在此膠着那樣。如果失敗的話,那麼以楚都“盱臺”爲核心的淮河防線,就該發揮作用了。

秦末軍事博弈圖2依照一般規律,當一個政治集團的領袖遇到不幸時,這個集團內部勢必會有混亂的現象產生(只不過規模大小不同)。而這種時候,往往就是你的敵人,所等待的戰術機會。從整個秦末的形勢來看,秦始皇駕崩的機會,就爲陳勝的起事創造了機會;而援助魏國的齊王陣亡,也讓齊人的注意力,轉移到最高權力之爭,以至於沒有參與“東阿之戰”。至於說這次項梁的陣亡,對於剛剛奪得楚地“正統”地位的東楚軍來說,也同樣面臨內部結構調整的問題。而這個時候,最讓人擔心的問題,就是秦軍會乘勢追擊。如果是那樣的話,楚軍很有可能需要退回到江淮了。

幸運的是,定陶之戰有勝利,讓秦軍產生了誤判,即楚地義軍暫時已經不足爲患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產生這種影響也屬正常。畢竟在秦軍的連續攻擊下,陳勝和項梁都已被攻殺,而中原腹地也已經在秦人控制之下了。帝國的戰略家們有理由相信,在經歷過如此重大打擊之後,楚地,包括齊地的那些機會主義者們,不會再主動對秦人發動大規則進攻了。

如果說戰國諸侯當中,有哪個諸侯國給秦人的影響最爲深刻,那一定是趙國了。這個戰國後期的抗秦中堅,曾經讓秦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至於楚國,儘管他們在最後的抵抗中,也曾經在一次戰役中,打退了秦軍的第一次進攻,但在秦人看來,趙人的韌性和戰鬥力,纔是最值得警惕的。換句話說,秦人絕對不希望,自己糾纏於楚、齊兩國的縱深之時,讓趙人抄了自己的後路。因此在滅掉了魏國,擊潰了齊、楚兩國主力後,秦人決定把重心放到河北平原,去解決掉趙國的問題了。

秦人對於趙地的重視,從他們的兵力調配上也可以看出。在章邯所帶領的秦軍主力,與楚軍糾纏於河、濟之南時,秦國就已經着手抽調他們最後一支機動力量,向東移動,以伺機攻入河北平原了。在戰爭剛剛開始時,我們就已經分析了,沒有預料到內部會出問題的帝國,把他的主要軍事力量分成了南北兩路,一路越過五嶺,去實現始皇陛下南到大海的帝國夢;另一路則集結於上郡、雲中、九原,以對抗北面的匈奴人。

用來征服南越的這支大軍,是肯定不能指望的了。其實也不能怪趙佗他們不“愛國”,就這支南征大軍的成份來說,本來就是以那些六國故地之民爲主(趙佗本人是趙國人)。在帝國還擁有強大的控制力之時,他們當然會願意憑藉戰功來獲得體制內的政治地位。但在帝國本身遇到大麻煩,並面臨崩潰時,這種依靠強制力建立起來的“忠誠”,就不那麼可靠了。相比之下,秦人用來防禦北部威脅的軍隊,成分要“純潔”的多。在觀察到匈奴方面並沒有與關東諸侯結成戰略同盟時(在以後的歷史中,這種情況很常見),秦人決定把他們在上郡的預備隊,投入到東部戰場上去。這支由王翦之子“王離”所統率的,總數達十萬人的軍隊,也是帝國所能抽調的,最後一支成規模的軍事力量了。

從上郡出發的“王離”軍,並不需要向南移動進入關中,再由崤函通道或“軹關陘”出關。在戰國階段,我們就分析過了,上郡所在的陝北高原,和山西高原中的“太原盆地”之間,存在一條穿越呂梁山脈的通道(藺、離石一線)。當年建立中山國的“白狄”,就是通過這樣一條路線,渡過黃河,最終穿越整個山西高原,進入華北平原的。鑑於“王離”軍的攻擊目標是趙國,他選擇了由“井陘”這條線路,來穿越太行山脈。

揭祕:鉅鹿之戰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第3張

對於“井陘”我們並不陌生,沿着這條路線走出太行山脈之後,就可以到達滹沱河的南岸,趙國核心區的北部。在秦、趙最後的戰爭中,秦軍曾經數次出井陘,攻擊趙國。這條路線的好處在於,可以切斷趙國南北的交通線,並從北部直接面對趙國的核心區;而它的弱點則在於,如果要想取得戰術勝利,就必須在南路亦有一路秦軍配合進攻(或由上黨出“滏口陘”攻擊邯鄲,或由漳水南測渡河攻擊)。如果沒有的話,孤軍深入的秦軍,就很容易陷入趙軍的包圍當中。當日蒙氏家族的第一代名將“蒙驁”(蒙恬的祖父),就是由於南路秦軍(公子成蛟),因政治原因在上黨的觀望,而兵敗身死的。

正是清楚了這點,由上郡出發,橫穿整個山西高原的“王離”軍,在即將進入華北平原,到達“井陘盆地”之時,停住了腳步。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爲這去北地調來的生力軍,需要得到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北上的消息。從地理位置上看,象井陘盆地(秦人在此設立了“井陘”縣,建制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太行山脈邊緣的小盆地,是非常適合用來駐軍觀望的地點。如果南線秦軍主力,進展順利,那麼他們只要向前跨出一步,就可以迅速南切到邯鄲——信都(邢臺)一線;而如果章邯失敗了,那麼井陘的秦軍也可以馬上發揮他的防禦作用,爲帝國守住第二階梯的國土,作出貢獻。

假如不是在東阿遇到了項梁所率領的楚軍主力,並失利的話,秦國南北兩軍合圍趙地的計劃,在時間上應該貼合的很好的。不過隨後在定陶之戰,翻盤成功的章邯,也並沒有讓遠道而來的王離失望。而在井陘等待消息的王離軍,也終於得到了進攻的命令(多等了幾個月)。一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戰役“鉅鹿之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秦末軍事博弈圖3(至“鉅鹿之戰”)東出井陘的王離軍,並沒有把戰略目標,放在沿滹沱河切斷趙國南北交通上。就這支十萬人的軍隊來說,沿河佈防並沒有很大的意義,特別是你的對手,並不僅僅會來自於北線時。對於目前處在戰略進攻角色的秦軍來說,最好的戰術還是握緊拳頭,直取對方的核心區。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對手剛剛集結的主力殲滅。之前在南線,先後攻殺了張楚、魏、齊三王,以及項梁的章邯軍,就很好的貫徹了這一戰略思想。否則,面對遍地烽火,將兵力分散去各處充當消防員,只會將自己拖垮。

和戰國時期一樣,漳水以北至“鉅鹿澤”(之前的“大陸澤”,因黃河改道,水量已大爲減少)一帶,是趙地的核心區,也是新生的“趙國”政權的根據地。和先秦的情況有所不同的,除掉“信都”(邢臺)、邯鄲這一北一南兩個重要城邑之外,秦人又在鉅鹿澤的南面,設置了“鉅鹿”這個郡治經行政單位,並將鉅鹿澤周邊及以東的大片土地,分割設立了“鉅鹿郡”。事實上就鉅鹿郡的轄區,在春秋戰國時代並沒有特別重要的戰略要點,更多的是以緩衝區的面目,出現在地緣博弈的舞臺上的。秦人之所以要將這塊缺乏地緣核心的土地,獨立出來,爲了就是不讓趙國的核心區,置於同一建制之下(邯鄲郡)。當你征服的土地,潛在不穩定因素時,分而治之是很容易想到的選擇。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趙地的核心區內,實際上由信都——鉅鹿——邯鄲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支撐。如果秦軍能夠攻克這三個戰略要點的話,意味着河北平原的南部(滹沱河以南),都回到了帝國的控制之中。而那個曾經讓秦人無比頭疼的趙國,也象他另外兩個三晉兄弟那樣,很快又成爲歷史了。並沒有在路上做過多糾纏的王離軍,重點攻擊的戰略要點就是三點當中最北部的“信都”,而在王離軍開始行動後不久,打掃完定陶戰場,並稍做修整的章邯軍,也從南線渡過濟、河、漳三水,攻擊至邯鄲城下。

揭祕:鉅鹿之戰中項羽如何擊敗王翦的孫子王離 第4張

有朋友感到奇怪,爲什麼在戰國後期,趙國是抗秦主力。而到了秦末羣雄並起的年代,曾經韌性無比的趙國,卻成爲了龍套角色,以至於在秦軍的兩路夾擊下,只有招架之功。其實以趙國的縱深和地緣條件來看,在戰國七雄當中,只能算是中等。在和秦國的那些戰爭中,更消耗掉了國家的元氣。當秦人在感嘆他們的帝國,這麼快就遇到麻煩時,趙人也同樣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元氣,並在各地諸侯的內部競爭中,競爭領袖地位。

正是因爲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趙人很快就失去了信都和邯鄲這兩個戰略要點,並不得不把主力,退入東面的鉅鹿城。當章邯所率領的南線秦軍,與王離所率領的北線秦軍,分別攻下了邯鄲、信都之後,趙王和趙軍主力所據守的鉅鹿城,自然也就成爲了二支秦軍的下一個目標了。就這次攻擊任務而言,秦軍內部也進行了分工。簡單點說,就是由王離軍負責圍攻鉅鹿城,而章邯軍則沿漳水一線佈防,並在鉅鹿城南的“棘原”設立補給點,以爲承擔主攻任務的王離提供補給。這種安排看似有些奇怪,因爲自從反攻開始的“戲之戰”後,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一直都是以主力的身份,在六國故地攻城拔寨。而這次,卻把主攻任務交給了王離所帶領的北地邊防軍,自己則擔當起了後勤保障工作。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即使是主力,也不一定是要一直衝鋒在前的。已經東征在外二年,並剛剛經歷過東阿、定陶兩場惡戰,攻下邯鄲城的章邯軍,有足夠的理由需要修整。而作爲生力軍的王離軍,無論是從戰鬥力和之前的消耗來看,都足以擔當攻城的重任。更爲重要的是,如果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勝利的天平往往就要向更有補給優勢的一方傾斜了。從章邯的防區來看,他即可以充分收集邯鄲一帶的物資,以戰養戰式的就地補給,也可以通過滏口陘,從西面的上黨高地接收給養。如果沒有援軍的話,無論是誰擔當主攻鉅鹿城的任務,鉅鹿城的的趙軍都不可能堅持太久。那麼堅守的趙軍,能不能期待來外援呢?答案是肯定的。深知趙國滅亡之後,自己會成爲下一個目標的齊、燕兩國,都向鉅鹿城派來了援軍。而趙人自己,也將北部沒有受到王離攻擊地區的趙軍,收攏在一起,以向南馳援鉅鹿(時稱“河北軍”,由趙將陳餘率領)。

從河北平原的地形,以及援軍來自的方向上看,秦軍即使有足夠的兵力,也很難設立關卡,以阻止各路援軍馳援鉅鹿。事實上秦軍也沒有這種想法,在他們的眼裏,這些隸屬於不同“國家”的軍隊,並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威脅。而齊、燕、趙三援軍也的確沒有讓章邯失望,儘管大家都知道,戰略上救援鉅鹿城的意義,但具體到戰術層面,卻沒有誰夠膽承擔起與秦軍決戰的主力任務。於是在鉅鹿一帶,出現了一出奇特的景象。一面是王離軍在加緊進攻鉅鹿城;另一面則是燕、齊、趙(河北軍)駐紮在鉅鹿城北,鉅鹿澤南,既不前進,也不後退,而是就地築營以自保,靜觀其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