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臏簡介: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曾與龐涓爲同窗

孫臏簡介: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曾與龐涓爲同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爲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裏面。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孫臏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爲孫伯靈),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華夏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爲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爲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爲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孫臏簡介: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曾與龐涓爲同窗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爲氏。衛有陶叔,爲司徒後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釁,採於寧爲寧氏。 孫權號吳,而四世亡於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 《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誌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唐代孫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記載孫臏是衛武公的後代。

逃奔齊國

孫臏曾與龐涓爲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爲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爲人知。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孫臏賽馬(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爲賭注。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爲上、中、下三等,於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田忌賽馬”故事中所採用的方法,被視爲“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次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幹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採納段幹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龐涓率軍八萬到達茬丘,隨後進攻衛國,齊國方面田忌、孫臏率軍八萬到達齊、魏兩國邊境地區。田忌想要直接與魏軍主力交戰,但被孫臏阻止。孫臏認爲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國內防務空虛,應當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魏國一撤軍,趙國自然得救。孫臏於是建議田忌南下佯攻魏國的平陵(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東北),因爲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衆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指魏國首都大梁以東的地區)的戰略要地,很難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要經過市丘,容易被切斷糧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軍,造成龐涓產生齊軍主將指揮無能的錯覺。田忌採納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孫臏向田忌建議由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兩城的都大夫率軍直接向平陵發動攻擊,吸引魏軍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兩路齊軍大敗。孫臏讓田忌一面派出輕裝戰車,直搗魏國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龐涓迫使其率軍回援;一面讓田忌派出少數部隊佯裝與龐涓的部隊交戰,故作示弱使其輕敵。田忌按孫臏的要求一一照辦,龐涓果然丟掉輜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設伏,一舉擒獲龐涓。

孫臏簡介: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曾與龐涓爲同窗 第2張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樑(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 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龐涓得知消息後急忙從韓國撤軍返回魏國,但齊軍此時已向西進軍。孫臏考慮到魏軍自恃其勇,一定會輕視齊軍,況且齊軍也有怯戰的名聲,應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魏軍進入埋伏圈後加以殲滅。孫臏命令進入魏國境內的齊軍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竈,第二天減爲五萬個,第三天減爲三萬個。龐涓行軍三天查看齊軍留下的竈後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才三天,齊國士兵就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龐涓天黑能行進至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孫臏於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令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天黑能在此處看到有火光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着字,於是點火查看。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數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齊國則稱霸東方。

孫臏兵法

再說田忌等班師回國,齊宣王大喜,設宴犒賞全軍將士,並親自爲田忌、田嬰、孫臏把盞斟酒。相國鄒忌妒火難忍,自思昔日私受魏賄,製造謠言,陰謀陷害田忌之事,心中有愧,於是稱病辭去了相位。齊宣王就拜田忌爲相國,田嬰爲將軍,還要加封軍師孫臏。孫臏不願受封,而且去意已決,便親手把《孫子兵法》13篇寫出來,獻給了齊宣王。齊宣王懇詞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勸,卻都動搖不了他激流勇退的決心,他對宣王說:“臣以廢人,過蒙擢用,今上報主恩,下酬私怨,於願足矣。臣之所學,盡在此書,留臣亦無用,願得閒山一片,爲終老之計!”宣王只好設宴送行,並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孫臏隱居山中,不知所終。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就這樣在激烈爭鬥的戰國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後人曾有詩讚道:“孫子知兵,翻爲盜憎;刖足銜冤,坐籌運能。救韓攻魏,雪恥揚靈;功成辭賞,遁跡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孫臏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原有89篇圖4卷,內容十分宏博,可惜在東漢末年失傳。直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部分孫臏談兵的竹簡,經專家們長期研究整理,最後確定爲16篇。這16篇雖然遠非《齊孫子》的原貌,但理論價值卻十分珍貴。它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大量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例如,《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意義和作用,極力主張用統一戰爭去克服戰國七雄並立的封建割據局面,這較之《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的認識前進了很大一步。《孫臏兵法》提出以“道”制勝的原則,強調必須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這顯然是對《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道”制勝較之以“詭”、“詐”制勝體現了更爲深刻的理性認識。

《孫臏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戰指導理論,其實質就是運用大規模機動野戰的作戰方式,在戰略和戰役上實施廣泛的“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這也是對《孫子兵法》避實擊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和影響,較之《孫子兵法》中“因糧於敵”的思想,更是一個重大的繼承、發展和進步。《孫臏兵法》中有專講軍政訓練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對部隊實施嚴格的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這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完整系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較之《孫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想,無疑是更全面的繼承、發展、豐富、提高。《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並稱,說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孫氏之道”。在《漢書·藝文志》中則更爲明確,把《孫子兵法》列爲所有兵書之首,而《齊孫子》則位居第二,在吳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