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同樣都是青天爲什麼包拯和海瑞結局完全不一樣?

同樣都是青天爲什麼包拯和海瑞結局完全不一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300多年的歷史中,有史記載的大小官吏多如天上的繁星,但有兩個人被萬民百姓頌揚爲“青天”,甚至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根據他們流傳的事蹟加工改編而成的小說、戲劇、評書等數不勝數。他們就是北宋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前者被稱爲“包青天”,後者被稱爲“海青天”。這兩個“青天”都是爲官清廉,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的剛烈之臣,是封建社會推崇的人臣楷模,是普通老百姓敬仰膜拜、寄予厚望的“青天”大老爺。

雖然都是“青天”,但包拯和海瑞的命運結局卻迥然不同,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同樣都是青天爲什麼包拯和海瑞結局完全不一樣?

先說包拯“包青天”。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包拯出生於官宦世家,29歲就中了進士。然而,爲侍奉漸漸年邁的雙親,包拯拒絕出去做官,在家一待就是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畢。所以,他在北宋官場上一露面已是中年,但舉止全然是個“憤青”。但就這樣一個油鹽不進的主兒,在北宋的官場上卻平步青雲、步步高昇。包拯59歲時成爲地位舉足輕重的開封市長,由於他改革獄訟,爲民做主,“開封有個包青天”的美名不脛而走。其實,包拯在開封市長任上,做了不到兩年。61歲的他,接到宋仁宗又一項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國家財政。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副宰相職),成爲中樞重臣。

但63歲的包拯已是風燭殘年。歐陽修說,包拯一生“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樣的至情至性,消耗了他的生命。儘管還有很多他看不慣、希望改的事情,但他已無能爲力。宋仁宗親自到了包拯家裏,探視病情。這是君臣倆的最後一面。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於開封,朝廷追贈他爲禮部尚書,諡號孝肅,舉國哀慟。

同樣都是青天爲什麼包拯和海瑞結局完全不一樣? 第2張

再來看看海瑞“海青天”。據《明史·海瑞傳》記載:海瑞,字汝賢,一字國開,自號剛峯,正德九年(1515)生於海南,祖籍卻是福建。

海瑞雖然也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然而科場一直不順利,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近40歲的海瑞才以舉人身份被任命爲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 一個類似於縣教育局局長之類的職務,進入官場。

海瑞進入官場後,恪守“不受禮,不行賄”的原則。在淳安知縣任上,他得罪了頂頭上司、浙直總督胡宗憲,眼看烏紗不保,可是在這節骨眼上,因爲奸相嚴嵩倒臺,海瑞歪打正着升了官,被調到京城戶部工作。 不料,到京不久,海瑞就因爲罵嘉靖皇帝差點被殺了頭,幸運的是嘉靖死了,海瑞出獄後被任命爲應天巡撫。但好日子沒過幾天,海瑞就被革職回鄉。縱觀海瑞的一生,自踏入官場,到74歲病逝在任上,前後歷經30多年。在這30多年裏,他三次被罷官,被罷官或無奈辭職的時間長達16年。

在去世的前幾天,海瑞還退掉了兵部送來的7兩銀子。海瑞去世後,都御史王用汲去拜謁,在葬禮現場,看到的只是用葛布製成的帷帳,破爛不堪的竹器。而這些東西在當時連最貧寒的讀書人也不願用。王用汲禁不住潸然淚下,他想方設法募集了一筆錢,總算把海瑞的喪事給辦了。

海瑞雖不得官心,卻深得民心。海瑞當政,不隨意增加百姓負擔,所以,在海瑞升調、辭職時,百姓常常“號泣載途”,很多百姓還在家中供着海瑞的畫像。海瑞的死訊傳出後,南京的商戶和百姓自發罷市以示祭奠。海瑞的靈柩是用船運回家鄉的,途中,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

爲什麼都是官場異類,海瑞屢遭罷官而包拯卻一次也沒被罷官過呢?

同樣都是青天爲什麼包拯和海瑞結局完全不一樣? 第3張

也許有人會說,兩人所生的時代不同,也許還有人會說,兩個時代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決定了兩人的命運。其實,筆者認爲,造成兩人命運不同的關鍵,是兩個人雖都號稱性格剛介,不畏權貴,但一個只是對下,而另一個是不僅對下而且還要對上(皇帝本人)。

這回先說海瑞。“海青天”的失誤,就在於他把矛頭指向了皇帝。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任戶部主事時,犯了傻勁,就多年來人們最最忌諱卻沒人敢說的事上疏皇帝,批評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結果被逮捕入獄,差點判了死刑。從此皇帝便不再信任他,加之有人趁機打小報告,於是被革職回家,閒居16年。

其實也難怪皇帝生氣,你看他在給皇帝的奏摺裏都說了些什麼:“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過於苛斷,是陛下之情偏。”他又信口開河,說皇帝“陛下之誤多矣”,一下子就把皇帝全盤否定了。別說皇帝,就是我們也很難接受。這還不算,他又說皇帝:“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年不視朝,法紀弛矣。”“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這樣的奏摺,皇帝居然沒有當場就殺了他,已經是皇恩浩蕩了!

我們再來看“包青天”。宋史上說他“性峭直,惡吏苛刻”。也就是說,包拯之所以謂之“包青天”,就是因爲他鐵面無私,一身正氣,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槓子氣”,不但雞鳴狗盜之徒他要繩之以法,就連貪官污吏、皇親國戚他也沒放在眼裏,只要犯在他手裏,照收拾不誤!

同樣都是青天爲什麼包拯和海瑞結局完全不一樣? 第4張

這包拯,難道真的膽大包天了嗎?不!“包青天”最懂得什麼叫見好就收!在包拯任職30多年期間,在他的彈劾之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這個數字是驚人的,也是亙古少見的。那些被彈劾者,都是有權有勢有後臺的人,其中大部分人比包拯的官職還要高。如張堯佐,權能通天,幾乎雄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偏偏包拯不怕這些傢伙,他6次彈劾皇親張堯佐、宰相宋庠,7次彈劾王逵。在多次的廷辯中,包拯當面與宋仁宗諍諫,措辭激烈,情緒激動,有時唾沫飛到皇帝的臉上,滿朝文武,無不大驚失色。然而仁宗雖然當時怒不可遏,但他決不會懷疑包拯的忠心。

事實上,包拯對宋仁宗是尊重的,他的奏摺可以使宋仁宗出一身冷汗,但他仍是一片赤誠地表明,他是忠心維護趙家的大宋江山,沒有半點私心。任何一位統治者,都有一根敏感的神經,像老虎屁股,絕對摸不得。在這一點上,包拯頭腦始終非常清醒,絕對不去碰高壓線。他對皇帝的批評雖然很嚴厲,彈劾違法犯罪的大臣時也很激烈,但又常常設身處地爲皇帝考慮,如果第一個方案達不到,是否能採取第二個方案?這就給皇帝提供了一個緩衝的餘地,也緩和了一下輿論,這樣事情既能夠解決,皇帝也有了下臺的階梯。

包拯和海瑞雖然同樣被稱爲“青天”,但骨子裏兩人卻根本不是一類人,所以說,包拯深得皇帝的信任,而海瑞深爲皇帝所厭惡,這也難怪“包青天”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遊刃有餘,而“海青天”卻只能是四面楚歌、舉步維艱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