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政治家趙瞻簡介:曾歷知萬泉、夏縣,皆有善政

北宋政治家趙瞻簡介:曾歷知萬泉、夏縣,皆有善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趙瞻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瞻(1019~1090),字大觀,北宋政治家。其先亳州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人,後徙鳳翔之盩屋(今陝西省周至縣)。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五年,年七十二歲。舉進士第,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夏縣,皆有善政。

歷史傳記

宋英宗時,以侍御史出判汾州。宋神宗時,判開封。上疏言青苗法不便,出知同州。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卒,諡懿簡。瞻著有文集二十卷,春秋論二十卷,史記牴牾論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議十卷,及西山別錄一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事見《範太史集》卷四一《趙公神道碑》 。《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

北宋政治家趙瞻簡介:曾歷知萬泉、夏縣,皆有善政

宋史·趙瞻傳

趙瞻,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剛,太子賓客,徙鳳翔之盩厔。瞻舉進士第,調孟州司戶參軍,移萬泉令。捐圭田修學宮,士自遠而至。又以祕書丞知永昌縣,築六堰灌田,歲省科斂數十萬,水訟鹹息,民以比召、杜。

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員外郎除侍御史。詔遣內侍王昭明等四人爲陝西諸路鈐轄,招撫諸部。瞻以唐用宦者爲觀軍容、宣慰等使後世以爲至戒宜追還內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會文彥博、孫沔經略西夏,別遣馮京安撫諸路,瞻又請罷京使,專委宿將。夏人入侵王官,慶帥孫長卿不能御,加長卿集賢院學士,瞻言長卿當黜不宜賞,賞罰倒置。京東盜賊數起,瞻請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報。乃求退,力言追還昭明等,英宗改容,納其言。

神宗即位,爲開封府判官。神宗問:“卿知青苗法便乎?”對曰:“青苗法,唐行之於季世擾攘中,掊民財誠便。今欲爲長久計,愛養百姓,誠不便。”初,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黨餌以知雜御史。瞻不應,由是不得留京師,出爲陝西轉運副使,改永興軍轉運使。

北宋政治家趙瞻簡介:曾歷知萬泉、夏縣,皆有善政 第2張

初,元豐中,河決小吳,北注界河,東入於海。神宗詔,東流故道淤高,理不

可回,其勿復塞。乃開大吳以護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圖請還河故道,下執政議。瞻曰:“自河決已八年,未有定論。今遽興大役,役夫三十萬,用木二千萬,臣竊憂焉。朝廷方遣使相視,若以東流未便,宜亟從之;若以爲可回,宜爲數歲之計,以緩民力”。議者又謂河入界河而北,則失中國之險,昔澶淵之役,非河爲限,則北兵不止。瞻曰:“王者恃德不恃險。澶淵之役,蓋廟社之靈,章聖之德,將相之智勇,故敵帥授首,豈獨河之力哉?”後使者以東流非便,水官復請塞北流,瞻固爭之,卒詔罷役,如瞻所議。

洮、河諸族以青唐首領浸弱可制,欲倚中國兵威以廢之,邊臣亟請興師。瞻曰:

“不可。御外國以大信爲本,且既爵命之,彼雖失衆心,無犯王略之罪,何辭而伐之?若其不克,則兵端自此復起矣。”乃止。

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語輔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贈銀青光祿大夫,諡曰懿簡。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