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乞顏部人,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1227年,鐵木真在興兵滅夏途中染病逝世,終年六十六歲。臨終前立第三子窩闊臺爲汗位繼承人。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吉思汗與窩闊臺在征討花剌子模國回程的路上,把自己多年的軍事經驗一一傳授給窩闊臺,然後指着一個對窩闊臺說:“這個人是上天賜給我們蒙古國的禮物,我死了之後,軍國大事,你都要多聽聽他的意見。”

《元史·卷一百四十六》雲:

(太祖)指楚材謂太宗曰:“此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

成吉思汗指的這個人,就是耶律楚材。

在歷史上,耶律楚材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人,他本是契丹人,卻在金國長大,最後爲蒙古國效力。更特殊的是,他爲漢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甚至有人認爲,耶律楚材是被歷史忽略的“聖人”

王世貞就曾評價耶律楚材:“其仁蔽天地矣。”本文,筆者將以史料爲依據,和大家分享耶律楚材,希望通過事實分析,來展示這位聖人的“仁心”,以及他對中國歷史的巨大影響。

一、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左氏春秋》裏有句話:“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意思是說,楚國人才濟濟,卻被迫出走晉國,成爲晉國的棟樑。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耶律楚材不僅名叫“楚材”,還取字“晉卿”,可見,他的名字大有深意。

根據《元史》記載:

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父履,以學行事金世宗,特見親任,終尚書右丞。

耶律楚材是遼國東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孫。耶律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也就是說,耶律楚材其實是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耶律楚材的父親名叫耶律屢,遼國被金國所滅後,耶律屢在金朝任尚書右丞相。

耶律楚材是父親的60歲時才生下的,所謂“老來得子”,父親十分歡喜,耶律屢給兒子取名耶律楚材,也是希望兒子能記住自己是遼國人,但同時又希望他不要深陷金國滅遼的仇恨之中。

若干年後,耶律楚材成爲成吉思汗的座上賓,成吉思汗問他:

“遼、金世仇,朕爲汝雪之?”

意思是說:金國曾滅掉了你的母國遼國,我爲你報仇雪恨如何?

沒想到,耶律楚材卻說:“我父親既然做了金朝之臣,我也曾在金朝爲官,既然身爲人臣,焉能向君主尋仇?”成吉思汗聽完,感慨不已,對耶律楚材更加敬重。

耶律楚材3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跟着母親楊氏相依爲命。母親畢竟是右丞相之妻,胸襟和見識都非一般女子,她對耶律楚材的教育非常重視,爲了兒子的成長,她忍痛將耶律楚材送到閭山顯州書院,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這段教育歷程,影響了耶律楚材的一生。他後來的所有政治成就,無不受儒學影響。

在金朝,因耶律楚材是右丞相之子,他是有資格接受恩蔭的,但耶律楚材堅持走科舉之路,公元1206年(金朝泰和六年),耶律楚材參加科舉,被金章宗重用。

九年後,成吉思汗攻入金朝的中都(北京),此時的金朝,早已沒有了當年面對宋朝時的趾高氣昂,在蒙古人面前,金宣宗一味卑躬屈膝,試圖納貢求和。

成吉思汗佔領中都後,因久聞耶律楚材之名,他立即召耶律楚材前來。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的這次會面,《元史》只記載了10個字:

太祖定燕,聞其名,召見之。

然而,在《草原帝國》中,記載得稍微詳細一些:

佔領北京後,成吉思汗選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

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雄心的王者之一,巧合的是,耶律楚材熟讀經史,有房杜之才。二人相見,大有劉邦遇見張良之感,很快便相得益彰。

接下來,耶律楚材這個契丹人,在當了9年的金國之臣後,轉而成了蒙古大汗的座上賓,在成吉思汗父子的霸業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二、房杜之才,社稷之臣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第2張

同樣是王佐之才,在中國歷史上,耶律楚材的名氣並沒有張良、房玄齡、劉基等名氣大,但是,這並不能說耶律楚材的能力不如他們。

《元史》曾說耶律楚材“博極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意思是說,耶律楚材不僅熟讀詩書,精通儒學,同時,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對佛學、道學、醫學都很精通。舉個例子,《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

西域歷人奏五月望夜月當蝕,楚材曰:“否。”卒不蝕。明年十月,楚材言月當蝕,西域人曰不蝕,至期果蝕八分。

意思是說,西域有一個精通曆法的人,說五月十五那天肯定有月食,耶律楚材分析後說:“五月十五那天肯定沒有月食。”後來果然應驗。到了第二年十月,耶律楚材說有月食,西域人持否定態度,結果耶律楚材之言又應驗了。

可見,耶律楚材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是當時的頂尖水平。公元1219年,耶律楚材跟隨成吉思汗西征,成吉思汗以他爲軍師,諸事均請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也知無不言,出謀劃策,全力輔佐成吉思汗。當年六月,成吉思汗在接近敵人的時候,天氣突然出現了變化。史載“禡旗之日,雨雪三尺”,當時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雪,非常反常,蒙古將領們心裏都犯嘀咕,勸成吉思汗退兵。耶律楚材看到將士們士氣低落,故意對大家說:

“玄冥之氣,見於盛夏,克敵之徵也。”

意思是,這種天氣,正利於我們克敵制勝。將士們聽完,深受鼓舞,果然戰勝敵人。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領衆將進攻西夏,攻破西夏靈武。城破後,所有的將領和士卒都在爭相搶奪美女和金錢。耶律楚材卻對這兩樣東西完全不感興趣,他要去爭搶的,卻是“遺書”和“大黃”,所謂“遺書”,是指西夏統治者留下的書籍、戶籍、地圖資料;而“大黃”,則是一種治療瘟疫的藥材。《元史·耶律楚材傳》雲:

丙戌冬,從下靈武,諸將爭取子女金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輒愈。

沒過多久,軍中發生疫病,耶律楚材事先籌集的大黃等藥材正好用上,救了數萬蒙古士卒的性命。而耶律楚材蒐集的書籍資料,在蒙古人統治西夏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成吉思汗麾下的將領,大多是擅長殺戮的強將,耶律楚材在他們中間顯得格格不入,但是,慧眼如鐵木真,他通過觀察耶律楚材的一舉一動,知道了耶律楚材的與衆不同。

在成吉思汗麾下,有一個叫常八斤的人,此人擅長製造弓箭,因此每次見到耶律楚材,都非常鄙夷。常八斤曾對耶律楚材說:“蒙古人尚武,像我這樣製造弓箭的人,纔會有大用,向你這樣的讀書人有何用呢?”

其實,常八斤不僅僅代表他一個人,他幾乎代表了成吉思汗麾下絕大多數人的將領。沒想到,耶律楚材卻說:

“治弓尚須用弓匠,爲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匠耶?”

意思是,修理弓箭尚且需要工匠,那治理天下難道就不需要工匠嗎?

耶律楚材一席話,把衆將士說得無言以對。成吉思汗聽到耶律楚材這番話,對耶律楚材更加重視。

公元1227年,因西夏背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擊潰西夏主力之後,轉而攻打金國,不久,成吉思汗病逝於六盤山。臨終前,成吉思汗把兒子們都召集到身旁,希望他們都服從窩闊臺的領導,同時,他希望窩闊臺遇事多聽聽耶律楚材的意見,儼然把耶律楚材當作託孤大臣來看待。

成吉思汗去世時66歲,他的兒子們都擁有自己的勢力,按照封建社會的制度,窩闊臺毫無疑問是汗位繼承人。但是,按照蒙古的部落議會制度(庫裏勒臺製),汗位的繼承人必須通過庫裏勒臺的最後決定,所以,在成吉思汗去世的兩年內,蒙古大汗的位置實際上是空缺的,這期間,成吉思汗的第四子託雷一直在監國。

兩年後(1229年的秋天),蒙古宗王們舉行大會,推舉新大汗。當時,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已死,貴族們有一部分人支持託雷,就這樣,窩闊臺和託雷則形成了兩個陣營。大會持續了40多天未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在明知繼位無望的情況下,決定支持窩闊臺。一時間,託雷勢單力薄,不得不擁立窩闊臺。

在這場大會中,耶律楚材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他先找到託雷,希望託雷儘快表態,託雷本想再拖延時日,以圖生變,但耶律楚材催得緊,他最後只得屈服,尊窩闊臺爲大汗。然後,耶律楚材再找到察合臺,對察合臺說:“你既然擁立三弟窩闊臺,就要做出樣子給其他宗王看看,這樣纔有利於蒙古的團結。”《元史》記載:

遂定策,立儀制,乃告親王察合臺曰:“王雖兄,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國朝尊屬有拜禮自此始。

意思是,窩闊臺繼承汗位的時候,耶律楚材勸察合臺:“你雖然是大汗的兄長,但也應當以臣子之禮跪拜大汗。”察合臺聽從了耶律楚材的話,第一個跪拜窩闊臺,其他宗王和大臣見了,也紛紛跪拜,由此一來,窩闊臺的汗位得到鞏固。此後,大家都稱讚耶律楚材是“社稷之臣”。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第3張

不得不說,成吉思汗把耶律楚材當作託孤大臣,這個選擇是極爲正確的。在窩闊臺繼承汗位的雲詭時刻,耶律楚材一方面堅持了成吉思汗的遺命,另外一方面和諸位皇子斡旋。耶律楚材不僅確保了汗位的順利傳承,還對蒙古各部落的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孔孟之仁,以一人救萬民

耶律楚材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因爲他的才華,而是因爲他有一顆仁心,而他這顆仁心,至少拯救了上百萬的黎民百姓。耶律楚材在輔佐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父子的時候,始終在貫徹儒家的仁愛之心。

公元1224年,因此前摩訶末之子札蘭丁·明布爾努逃至印度河,成吉思汗率領哲別、速不臺等名將攻入東印度,蒙古人在這片土地上瘋狂掠殺,血流成河,耶律楚材幾次勸阻,都沒能成功。

一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現了一種“怪獸”,此物只有一個角,形如鹿,卻有馬尾,還能發出人聲。成吉思汗看到後大驚,他知道軍師見多識廣,詢問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趁機說:

“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

意思是,這是祥瑞之獸,它不喜歡弒殺。大汗在這裏看到這種瑞獸,說明是上天派它下來警示我們不可妄殺。希望大汗聽從上天的意思,保全這裏的百姓。

成吉思汗聽完,沉思良久,下令停止屠殺,並且班師。

耶律楚材是儒學家,不言怪力亂神,他爲何要違逆自己的想法,說這是上天派遣而來的“瑞獸”呢?因爲耶律楚材爲了讓成吉思汗放棄殺戮,他寧願違背自己的內心,詐稱這是上天的意思。結果,還真達到了效果。

《道德經》說:“道由心生,此爲非常道。”耶律楚材心中的道,不是滿口的《論語》《中庸》,而是萬千生靈的性命。

上文提到,成吉思汗等人攻入西夏的時候,耶律楚材不搶金錢和美女,卻蒐集了許多治病救人的大黃。其實,這個故事還有後續,成吉思汗時代,對官員並沒有系統性的約束,成吉思汗撤兵後,他留下的來官吏掌握了生殺大權,對當地百姓隨意搶奪和掠殺,兼併田地、霸佔民女之事猶如家常便飯,頻繁發生。《元史》雲:

楚材聞之泣下,即入奏,請禁州郡,非奉璽書,不得擅徵發,囚當大辟者必待報,違者罪死,於是貪暴之風稍戢。

《元史·耶律楚材傳》很長,這是唯一記載耶律楚材哭泣的字眼。他的哭泣,並不是爲了自己,而是憐惜當地的百姓。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耶律楚材上書給成吉思汗,請求成吉思汗下令,讓各州郡不得隨意徵遣百姓,不得隨意殺人,即使犯了死罪,也要上報後才能行刑。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當地百姓終於走出惶恐,歸於平靜。

成吉思汗去世後,窩闊臺加速了“滅金伐宋”的計劃,當時,南宋偏安一隅,中國的北方大多處於金朝的控制之中,窩闊臺在滅金伐宋的過程中,顛沛流離的還是中原百姓。《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

中原甫定,民多誤觸禁網,而國法無赦令。楚材議請肆宥,衆以爲迂,楚材獨從容爲帝言。

蒙古人佔領中原,頒佈了屬於蒙古人的特殊法令,由於中原百姓對這些法令不熟悉,誤觸禁網。因法令嚴苛,很多百姓不僅要被處死,還要連累親族。耶律楚材當時擔任中書令(宰相),他多次上書請求窩闊臺寬宥這些百姓。當時,窩闊臺麾下的重臣都認爲耶律楚材多管閒事,畢竟死的是“他國百姓”,和自己無關。耶律楚材卻不放棄,他多次勸說,終於勸動了窩闊臺。

耶律楚材對中原百姓最大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他想方設法拯救了許多百姓,更在於他保留了漢文化。

蒙古人滅金,一方面是因爲他們和金朝有世仇,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擴展領地。但是,他們只想着滅掉金朝,至於滅掉金朝之後,這廣袤的土地用來做什麼,蒙古人似乎沒有多想。在窩闊臺的麾下,有一位叫別迭的近臣,他曾給窩闊臺出了一個主意: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第4張

“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爲牧地。”(出自《元史》)

意思是,蒙古人以遊牧爲生,這些漢民居住的地方,對蒙古人意義不大。不如將中國北方全部改造成蒙古人的牧場。

如果這個建議得到實施,不僅會顛覆了中國古代格局,對生態有着不可逆轉的破壞,更嚴重的是,漢文化將會遭到滅頂之災。

耶律楚材是契丹人,曾爲金朝之臣,現在又在蒙古大汗帳下效力,他和漢族的淵源並沒有這麼深厚,但是,他卻不認同這麼做。耶律楚材知道,這件事關係到蒙古人的切身利益,他作爲一個“外族人”,很難勸動蒙古大汗。於是,他決定換了一種方式來勸窩闊臺,他給窩闊臺算了一筆賬。《元史》:

“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

耶律楚材的意思是,蒙古接下來還要四處征伐,中原百姓能提供的物資和財產非蒙古人所能比的。

窩闊臺在心中盤算一番,覺得耶律楚材說得有道理,遂放棄了將農耕土地變牧場的想法。

1232年,窩闊臺命大將速不臺圍困汴京(當時金朝已經遷都汴京),速不臺圍城多日,艱難攻破汴京,爲了宣泄自己的憤怒,速不臺下令屠城。當時,汴京城內有250萬軍民,數量龐大。耶律楚材聽聞後,力勸數十次,最後鬧到窩闊臺那裏,耶律楚材說:“我們奪下城池的目的,不就是爲了百姓和土地嗎,若將城內250萬人全部屠殺,我們要一片荒地何用?”經過耶律楚材的一番遊說,最終,速不臺讓步,只屠殺了完顏一族。

雖然耶律楚材沒能徹底阻止速不臺的屠殺,但是,他拯救了200多萬百姓。以一人之力,救下百萬百姓,這樣的功績,足以彪炳千古。

在很多人的傳統思想中,只認爲宋朝纔是中華正統,其實,不管是遼、金、西夏、元朝,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耶律楚材用“瑞獸”爲由,阻止成吉思汗的屠殺;

耶律楚材憑藉自己的智慧,避免漢文化的滅頂之災;

耶律楚材憑藉一己之力,拯救了百萬百姓。

這樣的耶律楚材,不偉大嗎?

《論語》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孔子、孟子建立和發展了儒家學說,他們不斷向諸侯闡述何爲“仁”,遺憾的是,孔孟始終沒有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實踐自己的思想,耶律楚材不同,他有機會,他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什麼是“仁”。

筆者認爲:如果說孔子是通過理論把野蠻引向文明的話,那麼,耶律楚材就是把遊牧民族的野蠻屠殺引向仁愛的踐行者。不管耶律楚材的結局如何,但他努力過,也成功過,他救下的百姓是具體的,他挽救的文明也是切實存在的。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而耶律楚材,則是被忽略的聖人。

四、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

蒙古軍攻下河南全境的時候,很多百姓紛紛逃難,“逃者十七八”,蒙古人就規定,有逃走的,不僅殺光全家,還要株連鄰里。一時間,許多百姓因此被殺。有些百姓不敢逃,餓死在家裏。

耶律楚材對窩闊臺說,既然你拿下了河南,河南的百姓都是你的子民。有些人逃難,是因爲不滿家園被霸佔,有些人逃難,是因爲太過飢餓。我們不能因爲他們逃難而殺他們,更不能因一個人逃難,就株連數百人。窩闊臺最終廢除了上述法令。

耶律楚材還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派人找到了孔子的第五十一代孫孔元措,建議窩闊臺封孔元措爲衍聖公,並且賜給他土地祭田,幫他返回山東曲阜奉祀。此後,耶律楚材又建議恢復科舉。此舉,安撫了北方讀書人,爲中國北方減少了許多流血衝突。

耶律楚材的才謀如何?一生有何作爲? 第5張

有一次,窩闊臺召開諸王會議,在衆人面前,窩闊臺特意向耶律楚材敬酒,他說:

“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這段話,對耶律楚材評價頗高,窩闊臺認爲,當初之所以重用耶律楚材,因爲先帝的命令。言下之意,當初並不看好耶律楚材。沒想到,在中原的平定和治理時,耶律楚材卻是功勞最大之人(下圖爲耶律楚材祠)。

然而,耶律楚的結局並不完美,窩闊臺後期,耶律楚材被貴族排擠,日趨邊緣化。1241年,窩闊臺去世,乃馬真皇后獨掌大權,耶律楚材被冷落,三年後,耶律楚材鬱鬱而終。

耶律楚材去世的時候,許多蒙古人爲其痛哭,許多漢族的士大夫也爲其立碑緬懷。《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雲:

“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

耶律楚材輔佐成吉思汗父子30餘年,當了這麼多年的中書令,乃馬真皇后以爲天下的稅賦大多被耶律楚材貪污了,她派人去查驗,發現耶律楚材的遺物中,除了琴棋書畫,別無他物。

有些人,一生之志在於推行自己的學說,有些人,一生之志在於踐行自己的理想,而耶律楚材,就是後者。《元史》評價,耶律楚材在蒙元時期,做的事情有:

“定製度 、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

《道德經》雲:“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耶律楚材的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仁善”。中華上下五千年,從不缺仁善之人,但是,像耶律楚材這樣一生信奉,並且有力踐行的,並不多。

北宋時期,大儒學家張載曾提出著名的橫渠四句: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被譽爲讀書人的終極使命,千百年來,億萬讀書人都朝着這四句話努力,但能達成所願者,幾乎沒有。其實,耶律楚材做到的,僅僅是“爲生民立命”這一條,雖然他只做到了橫渠四句的一條,但已經是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