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政治家耶律楚材逝世

政治家耶律楚材逝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244年6月20日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耶律楚材逝世

政治家耶律楚材逝世

1244年6月20日,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悲憤而死。他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爲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耶律楚材在金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1190年7月24日)生於燕京(今北京),他出身契丹貴族家庭,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其名及字均取自《春秋左氏傳》中的“楚雖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蒙古名吾圖撒合裏,意爲“長髯人”。

明昌二年(1191年)六月,耶律履去世,耶律楚材時年兩歲(另有明昌元年及明昌三年去世之說),隨母楊氏定居義州弘政(今錦州義縣),受到母親全面的教育,十二歲時入閭山顯州書院,十三歲時學習詩書。

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仕於金朝,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薰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爲文,若宿構著”了。

泰和六年(1206年),根據金朝制度,宰相的兒子能夠被賜予省掾之職,耶律楚材沒有到任。想要參與科舉考試,章宗詢問參與考試之人關於審案的多件事。當時有十七人蔘與考試,而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爲優等,於是被徵召授予掾職,後任開州同知。

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南遷至汴京,耶律楚材之兄耶律辨才、耶律善才均隨行。而耶律楚材留在中都,被留守燕京的丞相完顏承暉任命爲左右司員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佔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據格魯塞《草原帝國》記載:“佔領北京後,在願意支持蒙古統治的俘虜中,成吉思汗選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被任命爲輔臣。

政治家耶律楚材逝世 第2張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隨成吉思汗徵西夏,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窩闊臺汗即位後,耶律楚材倡立朝儀,勸親王察合臺(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禮,以尊汗權。從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譽爲“社稷之臣”。初執掌中原地區賦稅事宜,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對改漢地爲牧場;建立賦稅制度,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

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任中書令(宰相)。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主要有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屠殺生命,保護百姓生命;禁止掠民爲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爲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爲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爲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還主張用孔孟之道作爲治國之民的原則,還用儒士來擔任各級官吏。耶律楚纔不愧爲“治天下匠”,爲蒙古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促進蒙古貴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人。蒙古人爲了紀念耶律楚材的功勞,專門爲他修建了祭祠,至今還保存在北京頤和園裏。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皇后脫列哥那稱制時,因屢彈劾皇后寵信之奧都剌合蠻,漸被排擠。

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憤而死。“砥柱中流斷,藏舟半夜移”,消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他們的良師益友。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正如其同時代人暮之謙在《中書耶律公輓詞》中所言: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

耶律楚材死後,乃馬真後遵照其遺願,將他的遺體運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戀的玉泉山下的甕山泊(今昆明湖)之濱,與先於他去世的夫人合葬。併爲其建廟立像,儀式極爲隆重。

至順元年(1330年),追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