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威在亂世中成爲天下之主的,他是如何做到的?

郭威在亂世中成爲天下之主的,他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袍加身出自《宋史·太祖本紀》,在五代後周時,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爲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我們都知道,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因“軍心所向”,故而黃袍加身,擔下了建國的責任,但他並非歷史上第一位“黃袍加身”的皇帝,在宋以前的五代十國亂世中,後周建立者郭威也是因此,冒造反之險,成天下之主。

相比較於出名的三國亂世,五代十國可能並不爲人們所熟悉,但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時代中,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這些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僅用了短短几十年時間就讓中原五次易主。而在這些皇帝中,郭威獨具特色,他本是輔助後漢的功臣,但因君主步步相逼,無奈只能造反自保,後又因順應民意,稱帝建立後周,令人吃驚的是他一生曾娶四個寡婦爲媳婦。

後周太祖郭威,字文仲,刑州堯山縣人。其父親郭簡曾任順州刺史,後被割據幽州節度使劉仁恭陷害而身亡。父親去世後,母親王氏帶着年幼的郭威在亂世中四處流浪以討生計,興許是勞累過度,王氏亦是早早病逝,郭威因此被交由姨母韓氏撫養成人。

雖未得父親庇廕,郭威仍然是將門世家的孩子,打小便身材魁梧,性格勇猛無畏,不拘小節。早年郭威好鬥喜賭,無酒不歡,又經常打抱不平,所以成爲了街坊領居眼中又愛又恨的人物。成年後,遊手好閒的郭威自知要收斂心性,於是應招成爲澤潞節度使李繼韜的親兵。李繼韜很欣賞郭威,所以即使他會時常犯些無傷大雅的錯誤,也會選擇原諒他。

郭威在亂世中成爲天下之主的,他是如何做到的?

不過,李繼韜的軍隊很快便被李存勖攻滅,收編麾下,郭威也因此成爲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的一員。在此期間,郭威爲了讓學識更上一層樓,曾拜同僚李瓊爲師學習治國安邦、用兵之道。可惜郭威跟錯了君主,李存勖對戲曲癡迷,甚至不理朝政,以致於李嗣源有機可乘,一舉兵變讓宮中勢力大洗牌。

可憐郭威一心向上,最終一切迴歸原點,不過這也讓他遇上了他的第一位妻子——柴氏。柴氏作爲李存勖的寵妃,也在遣散的名單中。在等待父母帶自己返鄉的過程中,柴氏結識了灰心喪氣的郭威,只消一眼便被郭威深深迷住,她相信郭威終有一天會有出息,所以勸服了父母,不論如何都要與郭威成親。柴氏父母對新女婿不滿,但又拗不過女兒,於是將家產劃出一半給女兒去接濟窮女婿。他們對郭威的要求不高,只求他好好對待女兒,不要隨便揮霍財產。

柴氏與郭威成婚後,從不對他的事業指點,只默默無聞擔起了顧家的擔子,即使自己曾經一直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閨秀。郭威感激柴氏的知遇之恩,於是重拾舊業,縱觀天下局勢,最終選擇投奔石敬瑭,爲他效力。郭威積極上進,悟性極高,竟也在石敬瑭這得到了重用。

歷史證明,石敬瑭也不是一代明主。郭威在幾番周折輾轉下,又決定助劉知遠奪取天下,建立後漢政權。因爲有擁戴之功,時年44歲的郭威身價水漲船高,一下便成爲了開國功臣。在衆人豔羨的目光中,唯獨他一人明白,曾經與他共同忍受窮苦的糟糠之妻柴氏沒能等來有福同享的日子,便已謝世。爲了報答柴氏,他將她的侄子柴榮收爲養子親自撫養,改名郭榮。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天認爲郭威是能幹大事的人,所以又給他降下了苦難。劉知遠病逝後,將新帝劉承祐託孤於他,而郭威爲保後漢安穩,於乾祐元年(948)平定了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祟的叛亂,頗得民心,讓河北諸州郡皆聽其節制。可正因如此,樹大招風的他又成爲了新帝劉承祐和其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郭威在亂世中成爲天下之主的,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乾祐三年(950),劉承祐與親信李業密謀,企圖召集勢力一舉剷除包括郭威在內的前朝舊將勢力。不過消息走漏傳到了郭威耳中,郭威無奈只能以“清君側”爲由率領大軍反叛。後漢軍實力不敵,劉承祐不惜以殺死郭威全家爲代價逼迫郭威投降。當然這也無法改變戰局,七裏坡大戰後,劉承祐被殺,郭威帶兵入京,請求李太后輔助劉贇爲帝。

可是登基儀式還沒有舉行,北邊傳來突厥契丹南下的消息,於是郭威又只好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時,將士們闖入郭威的住所,將黃色的軍旗披在他身上,並對他高呼萬歲。郭威最終決定順應軍心,返回開封奪得國政,於廣順元年(951)正式稱帝,建立後周。

其實除了柴氏以外,郭威陸續還娶過楊氏、張氏和董氏三位寡婦,他待每一位妻子都很好,只是每一位妻子都紅顏薄命,無福消受這一份幸福。不過在他心中,可能誰都無法替代柴氏,不然不會只許她一人皇后的名頭,死後也不會將皇位拱手讓給與他沒有半點血緣之親的侄子了。

郭威是從社會底層摸爬滾打而起的皇帝,深刻清楚世間百姓疾苦,因此在他知人善用的政策下,有識之士得以爲國效力,百姓肩膀上的重擔得以減輕,總是陷於動盪的五代十國時期竟出現了短暫的國富民強現象,更爲接下來大宋盛世鋪墊了“豐富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