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兵敗九宮山後的李自成讓大順軍兵分兩路,他的目的是什麼?

兵敗九宮山後的李自成讓大順軍兵分兩路,他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有敗者爲寇之苦楚,也有勝者爲王之愉悅,各朝各代都不缺少征戰,這其中有勢均力敵的一生之敵。還不知道的讀者,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也許說李自成這樣的起義者爲“歷史塵埃”不太恰當。但於李自成死後樹倒猢猻散的大順軍而言,尋求落定之處也確實是他們的當務之急。

一、大炮與終點

清順治元年(1644)秋,枯葉將潼關的血色掩蓋。不日之後,飄飄然的大雪開始落下。然而雪色上很快又覆上了一層血色——在多鐸的領導下,清軍與大順軍在潼關對峙。春節未過,李自成就已親自趕赴前線,與清軍數次展開血戰。

彼時距離李自成勢頭正盛,佔領京城稱帝,進而又退出京城已過了半年多。與半年多以前逼死崇禎帝,擊敗吳三桂相比,在潼關的這支大順軍早已今不如昔。但李自成還是不願服輸。因而面對清軍的數次進攻,面對城牆的日漸殘破,李自成帶着他的大順軍始終堅守。

但這世上既然有“皇天不負有心人”,就會有“城牆上趕麻雀——白費功夫”。當清軍終於將紅夷大炮搬到潼關前線後,李自成的命運就已經悄然畫起了句號。在紅夷大炮的猛攻和掩護下,大順軍的進攻屢屢失效,逃竄者也越來越多。 終於在順治二年(1645)元宵節前後,李自成不得不帶着大順軍放棄西安,直接轉向南方尋求生機。而這一轉,就轉出了一個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宮山,大順軍樹倒猢猻散的結局。

兵敗九宮山後的李自成讓大順軍兵分兩路,他的目的是什麼?

二、西去與南歸

樹倒猢猻散。李自成一朝被殺,羣龍無首的大順軍又該怎麼辦呢?爲了生存,一部分大順軍決定西行入蜀,在巴蜀與清軍繼續鬥爭。但更多人的,最終都選擇了南下投靠南明及相關勢力。

西行入蜀的大順軍餘部,主要有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等人。因爲勢力有限,這些人起初決定採取分兵抗敵,相互策應的計劃。其中李來亨的實力相對較強。故而在今湖北興山縣萬朝山一帶,李來亨曾殲滅清軍萬餘人(其中更是有兩百餘名文武官員),震動楚蜀。但因爲總體生存空間的有限,這部分餘部最終還是南下投靠南明。

南下的大順軍餘部,包括李來亨、袁宗第、郝搖旗、吳汝義、王進纔等將領。因爲與南明、大西軍餘部以及其他不少勢力都有抵抗清軍這一共同目標,故而大順軍餘部同以南明政權爲首的抗清勢力達成了同盟,繼續參與到相對有組織的抗清活動之中。

三、自強與自戕

而如果說西行的大順軍餘部是想要求得一線生機,故而各自分散自保,那麼南下投靠南明的大順軍餘部,理由反倒冠冕堂皇得多。當初在招攬這些草莽時,南明打出的旗號就是所謂的“大義”。

這“大義”說起來好聽,實際上不過是洗去大順軍原本的賊名,並給大順軍餘部畫“建功立業”、“榮華富貴”的大餅。但就是如此可悲:走投無路的大量大順軍餘部都相信了南明的鬼話。一些人即便不相信,也因爲北是清軍,南是遺明的困局而不得不投入南明麾下。

兵敗九宮山後的李自成讓大順軍兵分兩路,他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大順軍餘部先後歸順南明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等,成爲有限的抗清力量的重要組成。但此時,對於這些大順軍餘部而言,他們自身的性質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昔日他們是反對明王朝封建統治的農民起義軍,今朝他們是爲維護封建統治而與外族作戰的一般朝臣。

且於南明朝廷而言,抗清雖是他們打出的名號,卻並不是真正在執行的政策。內部貪腐、統治無能、軍事力量貧弱……與其說這些政權是在抗清,不如說他們是在打着抗清的旗號進一步剝削南方的普通百姓。

因而在清軍實力強勁,南明政權又內亂不斷,重心不定的局面下,我們只見哪怕大順軍餘部已經向南明俯首稱臣,甚至如大西軍餘部將領李定國一樣忠心更甚以往,也得不到南明對應的尊重,更得不到抵抗清軍,實現復明偉業的真正機會

此外,隨着清軍不斷南下,北方抵抗勢力的節節敗退,投靠南明的勢力也遠不止大順軍一家。與大順軍性質相似、爭鬥多時的大西軍餘部也歸順了南明。故而大順軍與大西軍雖然表面上站在統一戰線,但貌合神離,雙方私底下摩擦不斷。這爲大順軍終淪爲歷史的塵埃也“貢獻”了一份力量。

外有強敵,故而在末路聯合抗敵,以求一線生機。只可惜大順軍終究還是選錯了夥伴,將自強變成了自戕——猶如極盛時能佔領京城以稱帝的李自成,終還是淪爲歷史的敗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