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實行分封藩王的政策。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用朱元璋的話說: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於是,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前,一口氣封了9位藩王。這9位藩王以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年齡最大,當時有15歲;朱元璋的第十子魯王朱檀年齡最小,他還不足一歲,僅86天。

朱元璋當時一共有10個兒子,長子朱標身爲太子,自然不能封藩,第七子朱杞早夭,也沒能封藩。也就是說,剩下的8個兒子,不論嫡庶、不論年齡大小,都被朱元璋封爲藩王。那麼,朱元璋封了9位藩王,除了他8個兒子外,還一位是誰呢?這位最特殊的藩王名叫朱守謙,被朱元璋封爲靖江王。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文正。

朱元璋曾對朱守謙說:

“爾父不率教,忘昔日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

意思是說,你父親不遵從我的教導,忘記了昔日的艱難,犯下大錯。

作爲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雖然立下大功,但他在明初歷史上出現的次數並不多。關於他的死因,史書表達得也非常隱晦。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朱文正,希望通過剖析史料,還原朱文正的一生以及他的死因。

一、滁陽遇家叔,鐵漢淚襟沾

根據《明史·卷一百一十八》記載:

文正,南昌王子也。當太祖起兵時,南昌王前死,妻王氏攜文正依太祖。太祖、高後撫如己子。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大哥朱興隆(原名朱重四,被追封爲南昌王)之子。

在這裏,筆者需要簡述一下朱元璋的家譜。朱元璋的爺爺朱初一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朱五一,次子叫朱五四。朱五一是朱元璋的大伯,他有4個兒子,分別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朱五四是朱元璋的父親,他有四子,分別是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爲了方便大家理解,筆者自制了一份朱元璋家譜世系圖:

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的原名,而朱重四,就是朱文正的父親。另外,朱元璋還有兩個姐姐,開國名將李文忠之母是朱元璋的二姐。

朱元璋是個苦命人,童年時代,他的父母和大哥三哥都死了,朱元璋和大嫂、二哥將他們埋葬後,爲了餬口,便各自乞討,就此分離,從此十餘年都沒有相互的消息。朱元璋說朱文正“忘昔日艱難”,說的便是這個時候。

25歲那年,朱元璋參加紅巾軍,被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看中。郭子興把義女馬氏嫁給朱元璋。這時,朱元璋就派人到濠州尋找失去的大嫂和二哥,都沒有找到。

第二年,朱元璋攻下滁州,成爲江淮之間著名的紅巾軍頭目,他的大嫂帶着兒子朱文正才投奔而來。朱元璋從大嫂那裏得知,二哥朱重六早已去世,他傷心不已。當時,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尚未出世,朱文正便是朱家第二代人中唯一的孩子。叔侄倆相見,抱頭痛哭。從此,朱元璋便將朱文正留在身邊,和李文忠一起,由馬氏(馬皇后)撫養。說朱元璋把朱文正當做親兒子,其實並不過分。

關於朱文正,有一點筆者必須說明一下,那就是他的年齡問題。很多人認爲,朱文正既然是朱元璋的侄子,他投奔朱元璋的時候,年紀應該不大。但事實並非如此,筆者有三點依據:

第一,根據《國初事蹟》記載:

樞密院判謝再興,乃都督朱文正岳父……太祖自主婚,以再興次女嫁與右丞徐達,復取再興回京聽宣諭。

意思是說,朱元璋麾下有一位叫謝再興的將領,他是朱文正的岳父。後來,朱元璋又作主,將謝再興的次女嫁給了徐達。

徐達的年齡在歷史上是明確的,他只比朱元璋小4歲,但考慮到朱文正是徐達的連襟,而且朱文正之妻比徐達之妻大,所以,朱文正的年齡最起碼和徐達是相當的。考慮到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兒子,在古代,侄子和小叔年齡相仿,也很正常。

第二,明朝開國名將、曹國公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之子,李文忠只比朱元璋小11歲。因爲朱元璋的大哥比二姐的年齡大,所以,筆者推測,朱文正和朱元璋的年齡差距,應該小於11歲。也就是說,朱元璋攻下滁州那一年是26歲,朱文正至少15歲。當然,這只是按正常情況來推理的,也不排除朱重四晚婚等特殊情況。但因爲朱文正投奔朱元璋僅僅兩年後,他就能跟隨朱元璋攻打南京(下文會提到),所以,筆者的推測還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第三,朱文正之子,本文開篇提到的靖江王朱守謙出生於公元1361年,僅比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小6歲。所以筆者在此確定,朱元璋和朱文正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大。

朱文正來到朱元璋身邊之後,朱元璋教他學文習武,他非常聰明,《明史·諸王傳》記載:

(朱文正)涉獵傳記,饒勇略,隨渡江取集慶路。已,有功,授樞密院同僉。

意思是,朱文正不僅文化課學得好,在武學上也頗具造詣。兩年後,朱文正隨朱元璋攻打南京,立下戰功,朱元璋封朱文正爲“樞密院同僉”。

有一次,朱元璋問朱文正:“若欲何官?”意思是,你想在我麾下當什麼官?

朱文正回答說: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第2張

“叔父成大業,何患不富貴。爵賞先私親,何以服衆!”

意思是,我跟着叔父你,何愁不能富貴。如果叔父先封賞親戚,怎麼能服衆呢?朱元璋聽完,大喜過望,從此對朱文正更加鍾愛。

一言以蔽之,朱元璋是一位頗爲傳奇的帝王,他的侄子朱文正雖然早年喪父,但在天下大亂之時找到了自己的叔叔朱元璋,也是一件幸事。朱文正來到朱元璋身邊,朱元璋對他視如己出,寄予厚望。

二、親侄位尊崇,捨命守洪都

朱元璋自攻佔南京之後,就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百官司屬。在政務上,朱元璋設立左右相國,由徐達、李善長二人擔任。在軍事上,朱元璋設立大都督府,由朱文正擔任大都督。

“大都督府”這個機構,一直到明朝建立後年仍舊存在,相當於宋朝的“樞密院”,是軍事最高指揮部門。不過,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將它改爲五軍都督府。

朱元璋讓朱文正擔任大都督,一方面是朱元璋認爲朱文正有這個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爲朱文正乃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把軍隊交到朱文正手裏,朱元璋放心。

朱文正的權力雖然大,但他的能力到底如何呢?在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當數洪都之戰。

洪都之戰發生在1363年,但歷史背景要追溯到1361年,這一年,朱元璋趁着去年在“龍灣之戰”中大勝,一路追擊陳友諒,先後拿下南京上游的兩個重鎮:安慶和江州(九江)。把陳友諒逼退到了武昌。陳友諒退出江西之後,他麾下的大將胡美(胡延瑞)扛不住朱元璋的壓力,最終獻出江西重鎮龍興(南昌)。朱元璋大喜,不僅納了胡美的女兒爲妾,還將龍興改名爲舊名洪都。

但是,第二年,也就是1362年,胡美麾下的兩位將領祝宗、康泰因爲沒有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決定再度投奔陳友諒。這兩位將領找準機會重新奪回洪都,豎起陳友諒的大旗。

朱元璋聽聞後,怒不可遏,急調徐達、鄧愈收復洪都。待洪都收復,朱元璋說了一句話:

洪都控引荊、越,西南之藩屏,得洪都,去陳氏一臂矣,非骨肉重臣不可守。

意思是,洪武不僅地理位置絕佳,而且還能鉗制陳友諒。這麼重要的城池,必須要讓自己的親骨肉來鎮守才行。

朱文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派往洪都的。當然,考慮到朱文正的實戰經驗不足,朱元璋特地派名將鄧愈爲副將,協助朱文正鎮守洪都。

朱文正在洪都鎮守了大半年,還是做出一番成績的,《明史》記載:

文正增城浚池,招集山寨未附者,號令明肅,遠近震懾。

意思是,朱文正加固城牆,挖深護城河,招降附近山寨的義士。他軍紀嚴明,遠近皆服。到了第二年四月,朱文正終於迎來了真正的挑戰。

陳友諒經過兩年多的休整,恢復了元氣,他把第一戰瞄準了洪都。《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陳友諒)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兵號六十萬,攻南昌。

也就是說,陳友諒帶着60萬大軍,傾巢來攻洪都。爲了表示決心,他把百官的家眷都帶着了。

當時,洪都城內只有8萬士兵,面對60萬大軍如蝗蟲般涌來,朱文正和鄧愈二人一邊拼命抵擋,一邊派張子明深夜突圍,前往南京向朱元璋求援。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第3張

張子明爲了躲避陳友諒的追趕,晝伏夜出,歷經一個月終於趕到南京,見到了朱元璋。不料,當時張士誠正在派大將呂珍攻打安豐,安豐是小明王韓林兒最後的固守之地,而小明王是北方紅巾軍的領袖,是朱元璋名義上的主子。

按照劉伯溫的意思,這個時候應該捨棄小明王,直接帶兵援救洪都。但朱元璋認爲,救小明王不僅僅是大義,而且一旦讓張士誠得到小明王,必然會壯大張士誠的聲勢。於是,朱元璋力排衆議,決定先集中兵力攻打安豐。朱元璋對張子明說:

“語歸文正,但堅守一月,吾當自取之。”

意思是是,你回去告訴朱文正,讓他務必堅守一個月,我拿下安豐之後,就去援救。

事實情況是,張子明從洪都趕到南京,已經用了一個月,等他再從南京回到洪都,又用了大半個月。再等朱元璋拿下安豐,發兵去救援,朱文正要做的,可不是“堅守一月”這麼簡單,他要堅守近3個月的時間。

60萬大軍圍困孤城,朱文正是怎麼防守的呢?他將麾下將領分別派往各個城門把守,他親自帶五千人居中調度,哪裏的城牆被陳友諒攻破,他就率軍扛住哪裏的進攻,讓身後的民夫迅速修補城牆。史載:

文正督諸將死戰,且戰且築,通夕復完。於是李繼先、牛海龍、趙國旺、朱潛、程國勝等,皆戰死。

朱文正鼓舞士氣,他麾下將領沒有一個人投降。他身邊的參將李繼先、牛海龍、趙國旺、朱潛、程國勝等人悉數戰死。

爲了阻止陳友諒用雲梯攻城,朱文正下令拆南昌城內的民宅,把大量的木頭和磚瓦都運到城牆上,以作防禦。陳友諒前後攻城三十多次,都沒能成功。

洪都水系發達,到了六月,陳友諒表面上修復攻城的器械,暗地裏偷偷派敢死隊潛水入城。不料,朱文正早有準備,他讓身強力壯的士兵手持長槊不斷往水裏刺,再一次擊退陳友諒。

洪都之戰到了最後,朱文正身受重傷,仍堅持指揮。他站不起來,就讓屬下將他綁在旗杆上,用以鼓舞衆人。

朱文正用他鐵血般的毅力,終於守住了洪都。待朱元璋率20萬大軍趕來時,洪都被圍86天,朱文正已經奄奄一息,洪都城內,已經沒有一片完整的瓦礫。

隨後,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朱文正又率軍斷了陳友諒的糧道,最終,陳友諒兵敗身死。

鄱陽湖之戰,對朱元璋意義重大,從此,元末諸雄再無實力和朱元璋抗衡。朱文正指揮的洪都保衛戰,則是鄱陽湖之戰的前奏,朱文正在洪都耗盡了陳友諒的銳氣,爲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明史》直言:

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

三、恣肆犯大錯,太祖怒揮鞭

鄱陽湖之戰結束後,待朱元璋回到南京,開始論功行賞。在鄱陽湖之戰中表現忠勇的常遇春、廖永忠等衆多將士都得到了豐厚的獎賞。奇怪的是,朱文正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原來,朱元璋認爲,朱文正是自己的親侄子,以後立功的機會還很多,不必和那些“外人”比。

但是,朱文正不這麼想,他立下如此大功,叔叔卻唯獨忽略了自己,他怒不可遏,《明史》雲:

至是暴怒,遂失常度……按察使李飲冰奏其驕侈觖望,太祖遣使詰責。文正懼,飲冰益言其有異志。

朱文正在軍中發怒,時常毆打下屬,異常殘暴。最後,按察使李飲冰將朱文正的惡行舉報給朱元璋,並且告訴朱元璋,朱文正有“異志”。朱元璋大怒,乘船親自捉拿朱文正,將他帶到南京。經過審問後,將朱文正軟禁於桐城,沒多久,朱文正死了。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第4張

需要說明的是,朱文正去世沒多久,舉報朱文正的按察使李飲冰也被朱元璋藉故處死。因爲朱文正是朱元璋親自抓、親自審的,他到底有什麼“異志”,後人不得而知。

關於朱文正,《明實錄》中有提到朱文正和張士誠“私通”。聯想到當時陳友諒已經滅亡,方國珍偏安一隅,能和朱元璋勉強抗衡之人,只能是張士誠。因此,後世紛紛推測,可能因爲怨恨朱元璋沒有封賞自己,朱文正便有意投靠張士誠,這纔是他惹怒朱元璋的原因。

其實,這個說法雖然普遍,但仔細想來,有兩點說不通:

第一,朱文正當時已經官至大都督,常遇春、廖永忠等人都歸他節制,他還希望朱元璋怎麼封賞自己呢?

第二,朱文正居大都督之職,對當時天下梟雄的實力必當心裏有數。朱元璋能夠以20萬大軍滅掉陳友諒,張士誠能擋得住朱元璋?如果張士誠成不了大事,朱文正何必捨棄自己的親叔叔,去投奔一個關係疏遠,而且軍事實力稍弱的張士誠呢?

在歷史上,朱文正遠在江西,和張士誠的地盤相隔甚遠,他到底有沒有和張士誠聯繫呢?答案是有的。朱文正死後,朱元璋曾寫信給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信中提及朱文正,朱元璋說:

我禁人去張家那下買鹽,他從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張家鹽場買鹽,江上不敢攔他,盡他往來。

這裏的“張家”指的是張士誠,“他”指的是朱文正。朱元璋的意思是說,我爲了從經濟上對付張士誠,禁止所有人到張士誠的地盤上買鹽。朱文正倒好,親自從江西下批文,直接派人到張士誠那裏用大船運鹽,我們的人都不敢攔他。

也就是說,朱文正和張士誠“私通”的事情,的確存在。但是,這個“私通”,不一定是投降,可能是爲了其他利益,比如金錢。

如果說朱文正沒有投降張士誠,他到底犯了什麼大罪呢?《明實錄》記載了朱文正的罪行:

守江西,逐驕淫暴橫,奪民婦女,所用牀榻僭以龍鳳爲飾。

意思是,朱文正在鎮守江西的時候,殘暴狂虐,不僅橫行霸道,甚至還搶奪民女。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句:他的牀榻上竟然僭越使用龍鳳裝飾。

在古代,龍鳳裝飾可不是隨便用的,洪武十年,開國名將廖永忠因“龍鳳僭越案”被誅殺,成爲朱元璋殺掉的第一個開國功臣。因此筆者認爲:這纔是朱文正“有異志”的實證吧。

朱文正有異志,再加上他暴虐,強搶民女的案底,朱元璋在親自審問後,對他失望至極。

那麼,朱文正是怎麼死的呢?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御製紀非錄》中,曾向靖江王朱守謙追溯過朱文正的真正死因:

“(汝父)大逆之道既泄,朕恐爲人所譖,特召而面審之,其應之辭,雖在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兇之謀俞推俞廣,由是鞭後而故。”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是何結局?爲何會鞭打而死 第5張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說:你父親“大逆”的事情泄露後,我怕他被別人冤枉,因此親自審問他。他對我說的話,簡直是神人所不能容,他的“逆兇之謀”顯露無疑,已經無可救藥。於是,在我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他之後,他就故去了(“由是鞭後而故”)。

朱元璋給侄孫的話中,多少爲朱文正保留了一些顏面,只說朱文正行“大逆”,有“逆兇之謀”。而且,朱元璋召朱文正問話的時候,朱文正估計對朱元璋說了許多埋藏在心底的“狠話”,所以,朱元璋認爲朱文正無可救藥,人神共憤。

四、而父不率教,血脈仍相傳

綜上所述,筆者關於朱文正之死有一個推測:在鄱陽湖之戰結束後,朱文正在南昌愈發驕傲跋扈,再加上他20多歲的年紀就擔任大都督,有了莫大的權柄,於是他肆意妄爲,搶奪民女,草菅人命,貪污橫行。最後,他不可一世地在牀榻上使用龍鳳爲飾。這種罪行被人告到朱元璋那後,朱元璋怕別人冤枉了侄子,親自召來審問,沒想到不但審出了朱文正之罪,朱文正還口舌相加,把朱元璋如何對不起自己,自己爲何要行“大逆”的情緒宣泄一空。朱元璋盛怒之下,拿起鞭子抽打朱文正,朱文正在鞭子的重傷之下,不久便死了。

朱文正去世後,朱元璋爲了保全大哥朱重四的顏面和血脈,並沒有對外公佈朱文正的罪行。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還封了朱文正侄子朱守謙爲靖江王。

有明一朝,靖江王一脈一共傳承了14代,一直到清朝順治七年才滅亡。靖江王也是明朝延續時間最久的一個藩王。

所以,從封建社會的法理角度,朱文正雖然功高,但他死得並不冤。從人情角度,朱元璋也對得起他的大哥了。

《史記》雲: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

朱元璋對朱文正寄予厚望,明朝也對得起朱文正一脈,然而,朱文正卻沒能以“國士”之心報答明朝,實乃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