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蜀漢亡國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爲何會有“樂不思蜀”?

蜀漢亡國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爲何會有“樂不思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禪相對於他的父皇乃至於相父諸葛亮來說,不管是個人的治國能力、政治影響力、歷史評價,都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因爲他一句“樂不思蜀”的話,成爲千古“名句”……徹底地把他自己的名聲釘在亡國的恥辱柱上,永生永世不能翻身。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蜀漢亡國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爲何會有“樂不思蜀”?

相對客觀的認知,應該是大部分的中國孩子都讀過這個故事的教科書,知道了劉禪作爲一個亡國、敗家、數祖忘宗的反面教材,自三國後的歷史學家、文學家都希望中國的孩子們要吸取劉禪亡國敗家的教訓……

可是,劉禪果真如此不堪、蜀國亡國真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劉禪真的把劉備和諸葛亮畢生心血打造的一手好牌打爛嗎?

我們可以撇開受羅貫中是超級蜀國粉的偏心影響,從一個客觀、公道的角度,給劉禪一個說話的機會、“洗白”自己的機會……

二、誰纔是蜀國亡國的罪人?

在替劉禪“洗白”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劉禪說這句話的背景和結果。

公元262年,魏國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派出大軍攻打已經沒有劉備、沒有諸葛亮、沒有了定國神針的蜀國。

儘管蜀國姜維所部堅守在漢中的劍閣一帶,讓魏軍無法再前進一步。但是魏國大軍很聰明,採取迂迴戰術,不於劍閣的姜維大軍正面糾纏,而是避其鋒芒,繞到姜維側面的蜀國薄弱地區,出其不意地從側面打開攻蜀的另外一條通道。

因爲劍閣側面的陰平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山高路險,蜀軍根本想不到魏軍敢於從這裏經過,因此在陰平根本不設防……

蜀漢亡國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爲何會有“樂不思蜀”? 第2張

在此不設防,一方面是少看了魏國軍隊的勇氣和決心;另外一方面,蜀軍這個時期已經是缺人缺糧更缺意志……部分將領並沒有要跟來犯的敵人共存亡的意志,因此這個真正的“空城計”,給魏軍打開了從西路直撲成都的方便之門。

當涪城守軍不戰而降了魏軍後,成都的劉禪知道大勢已去,無謂的掙扎,只會加劇蜀國百姓的災難。於是權衡厲害……在降吳還是降魏之間,最終選擇了降魏。

在降魏之前,劉禪下令姜維向魏軍鍾會投降,然後自己率領太子和羣臣獻出玉璽,投降了鄧艾。

劉禪這個時候,決定投降魏國,而不是投降吳國,自有他自己的考慮……這個時候的吳國的國力,也已經不比赤壁之戰的時期。

蜀漢亡國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爲何會有“樂不思蜀”? 第3張

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在連年征戰之中,蜀國和吳國的國民經濟都急劇下降……打仗並不單純比較雙方的兵種、數量和設備,更多的是考驗各方在打持久戰時的“續航”能力。

蜀國借的是蜀道、吳國所借的是長江天險,都不是銅牆鐵壁,不可戰勝,還是要靠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付出才能堅守。但魏國的國力卻在此消彼長,三國分治的平衡在數十年間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吳國的情況比蜀國好一點,因爲吳國比蜀國少了折騰……在諸葛亮不顧蜀國國力衰竭的現實,還是堅持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時,已經把蜀國最後的一口活命的“運氣”都消耗掉了。

但蜀國的衰弱,還要更早就開始了:早在劉備“明借實霸佔”荊州,再派關羽長期駐守,導致蜀國原本就不是很強大的、對任何外敵都有打贏殲滅戰的軍事能力只能削弱爲1/2的戰鬥力,還要掰開成兩半……

人家打勝仗的,都說要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擊破,或者說不打沒把握的仗……蜀國原本不佔優勢的軍事能力,便因爲這個治國方針,而“先天不足”。

從關羽後面敗走麥城,就知道蜀國軍事能力是“外強中乾”,而這一個治國方針,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聯吳”是正確的,但是後來執行過程裏面,就因爲賴上了人家的荊州,跟吳國之間,造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蜀國佔據了荊州,短期有好處,但長遠看,荊州對蜀國來說,只是一塊雞肋。蜀國之敗,是治國方針的錯誤。

長時間投入對外的軍事行動,但國民經濟並不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諸葛亮是不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人呢?起碼從現代人的角度,諸葛亮品德和情操,相對比其能力要高一截。

蜀漢亡國是劉禪一個人的責任嗎?爲何會有“樂不思蜀”? 第4張

三、亡國之君

通常亡國之君,已經很難強求有什麼好結果。劉禪在決定投降時,內心肯定是忐忑不安的、更難說保持自己的尊嚴。但如果劉禪繼續反抗下去,亡國的結果是大勢所趨,不可改變。

包括吳國被滅,只是時間問題。劉禪看得很明白。倒是如果繼續負隅頑抗,黎民百姓繼續因爲戰爭造成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狀態會更加嚴重。

劉禪選擇投降,看似失去氣節,苟且偷生,但誰不知道劉禪此舉,對蜀國百姓、對蜀國軍隊來說,都是最切合實際的選擇?包括劉禪被送到洛陽,爲了安撫蜀國人心,司馬昭代魏帝下詔,封劉禪爲安樂公……這個封號本身就是諷刺劉禪貪圖享樂,劉禪只能啞忍、接受,毫無討價還價的餘地……

不管是劉禪自己還是後世人都明白……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並不能說明你比別人更聰明,而是你的自私和逞強好勝……爲了面子和所謂的“理想主義”,而不顧自己連裏子都保不住了。從“隨機應變”這一點來說,劉禪比劉備和諸葛亮都做得更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