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一句“樂不思蜀”竟換取90萬黎民免於戰爭苦難

他一句“樂不思蜀”竟換取90萬黎民免於戰爭苦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禪即蜀漢第二任皇帝,史稱後主,字公嗣,乳名阿斗。古往今來,一本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把蜀漢後主劉禪編排得簡直一無是處,是個典型昏庸無能的君主,就連正統的《三國志》對劉禪也是頗有微詞,民間因此有“扶不起來的阿斗”之俗語。真實歷史上,劉禪果真是“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嗎?

有人會認爲,劉禪之所以能穩坐皇帝位置,完全是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之功勞。

他一句“樂不思蜀”竟換取90萬黎民免於戰爭苦難

網絡配圖

事實並非如此,劉禪在位四十年,是三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在位十一年時,諸葛亮就去世了,倘若劉禪是昏庸無能之輩,他怎麼可能會繼續穩坐皇位二十九年呢?

作爲君臣,劉禪對諸葛亮很敬重,事之如父,但並非沒有矛盾,在處理人事上也並非毫無主見。

當時,楊儀和魏延兩個人互懟,都聲稱對方要謀反,劉禪權衡利弊,最後決定捨棄魏延,使蜀國內戰的風險大大降低。

他一句“樂不思蜀”竟換取90萬黎民免於戰爭苦難 第2張

網絡配圖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深知丞相權力過大,將直接影響帝位的穩定性,於是宣佈廢除丞相制,將這一職位一分爲二,以費禕爲尚書令、大將軍負責政務;

以蔣琬爲大司馬,掌管軍事,二人相互制約,而劉禪得以“自攝國事”,徹底解決了蜀漢事無鉅細,大小政務均決於丞相的政治局面。諸葛亮當年出兵北伐,做爲皇帝的劉禪是持反對意見的,但諸葛亮固執己見,結果大軍北上遭遇失敗,勞民傷財,將士疲於戰事,民衆怨聲載道。

諸葛亮病逝,劉禪立即下詔,停止消耗國力的北伐軍事行動,使得蜀國民衆得以修生養息,相對穩定發展了近三十年。劉禪最爲飽受詬病的是不戰而降,且在亡國後醉生夢死,樂不思蜀。劉禪之所以選擇不戰而降,因爲他看清了時局,三國大勢所趨,蜀漢的無謂抗爭只能是百姓遭殃。

他一句“樂不思蜀”竟換取90萬黎民免於戰爭苦難 第3張

網絡配圖

司馬昭評價劉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實際上屬於站着說話不腰痛,在人口平均壽命二十幾歲的三國時代,年近六旬的劉禪已經屬於高齡老人了,他不可能再像年輕人一樣呈一時之匹夫之勇了。已經參透人生的老皇帝能夠被封爲安樂縣公,在洛陽安然度過餘生,六十四歲壽終正寢,不失爲一種理智的選擇。

還是魏晉時期的史學家張璠說的比較中肯:“劉禪懦弱,心無害戾。”不管後來人如何評價,當年人口數量九十餘萬的蜀漢人們沒有遭受戰亂之苦是鐵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