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沒有封禪泰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能還是不想

李世民沒有封禪泰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能還是不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李世民的故事。

“有夏服天命”、武王“受命於天”,從夏商周三代起,“君權神授”就成了我國古代統治者解釋權力來源的重要理論;因此,他們也被稱爲“天子”。按照這一邏輯,那些在位時政績特別突出、外邦來朝、國泰民安的帝王,當然得向上天彙報業績、表示感謝,並期待對自己以及子孫後代帶來更長久的庇佑。而在華夏文明中,泰山被稱爲“羣嶽之長”,在這個最接近上天的地方舉行“還願”儀式,對歷代統治者來說就具有了特別的意義。從秦始皇開始,封禪泰山就成了大一統時期最重大的政治活動,漢代班固曾這樣描述其重要性: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但不是每個帝王都有信心、有底氣去泰山,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後,只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五位帝王親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而開創了貞觀之治、被視爲中國古代最優秀帝王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則令人意外的不在此列。

難道他沒這個想法嗎?並不是,自從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起,“封禪泰山”就成了大唐君臣的重要議題;但直到李世民去世的那一天,此事仍未成行。至於原因,則可以理解爲: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被尊爲“天可汗”後,首次封禪提議被魏徵駁回

公元630年初,曾經“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有輕中夏之志”的強大東突厥,被李靖、李世勣等大唐名將一舉覆滅。識時務者爲俊傑,之前還坐觀成敗的周邊政權首領,立即趕到長安認新大哥:“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爲天可汗”;在內政方面,“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後,大唐社會呈現出了“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的安定局面。

《史記·封禪書》中提到:“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即必須遇到盛世才能行封禪之禮。而此時的大唐國泰民安、四夷歸順,正契合這一標準。因此,在第二年正月,宗室名將、趙郡王李孝恭等人就上書請求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也許是出於謙虛,當時李世民親手寫了詔書表示委婉的拒絕;同年12月,利州都督武士彠(武則天之父)等人再次上書,同樣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公元632年初,文武百官第三次聯名請求封禪。經過一番客套後,李世民終於體現出了積極的意願:畢竟這一壯舉象徵着帝王的最高榮譽,沒人能夠抗拒。但這時有一個人表示了明確反對,他就是魏徵。

李世民沒有封禪泰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能還是不想

本以爲是衆望所歸,如今卻有人唱反調,李世民心中是相當不愉快的,於是他氣鼓鼓的質問魏徵,自己在功勞、仁德、治國成果、外夷賓服、農業豐收、祥瑞出現等六個方面,有哪一點不符合封禪的標準?

魏徵徐徐道來:“陛下在這六個方面都沒話說。然而如今承接隋末大亂,國家人少財匱;若東巡泰山,千車萬騎隨行,所耗費的開支將不容小覷。同時,陛下封禪,諸夷君長按理都得陪同;但如今西起關中、東至海濱,仍舊人口稀少、灌木叢生;這等於是引戎狄入腹地、示之以虛弱,將會產生難以預估的不利後果。”最後他還說:若目前封禪泰山,將會“崇虛名而受實害”。

魏徵的一席話,點出了唐王朝當時的窘境:軍力雖強,但國力仍未恢復。當初在隋煬帝前半期,中原的人口是890多萬戶;而在貞觀初期,僅僅不到300萬戶,幾乎是隋朝巔峯時期的1/3;大唐境內,處處人丁稀少、滿目瘡痍;再加上這些年,時常遭受洪、旱、蝗等自然災害,國家的財力並不豐裕。

巧的是,就在此時,黃河南北多個州再次爆發洪水,朝廷上下忙於應對,封禪計劃最終不了了之。

經過多年的奮鬥,大唐君臣的封禪夢觸手可及

接下來,李世民君臣相當忙碌:對內,繼續發展生產、恢復人口,並積極建立完善各項有利於國治民安的制度;對外,爲了消滅威脅、拓寬中原的生存空間,唐軍持續保持着高壓態勢,先後對吐谷渾、薛延陀、吐蕃等極富攻擊性的少數民族政權進行打擊。

不過在閒暇之餘,羣臣對於封禪泰山一事仍舊念念不忘。比如在公元632年底,陸續有多位公卿上書提及此事,李世民甚至不得不以“舊有氣疾,恐登高增劇,公等勿復言”爲由來拒絕。

公元640年,在滅亡高昌國、設立安西都護府後,荊王李元景等人再次上書提及封禪;到了11月,百官正式就此事聯名上表,李世民表示同意,並命令儒生商議封禪的有關細節流程,還安排了太常卿韋挺等人爲封禪使,負責具體的牽頭、組織工作(當然,這次魏徵也沒有表示反對)。第二年4月,李世民下詔,定下了封禪泰山的具體日期: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的二月。

這是迄今爲止,李世民距離封禪泰山最近的一次。可能有朋友會奇怪:爲什麼大臣們這麼熱衷於封禪泰山?難道是爲了拍馬屁?並不完全是,登泰山封禪,固然是君主個人的最高榮譽,但也是封建臣子們夢寐以求的契機。

李世民沒有封禪泰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能還是不想 第2張

作爲封建王朝官方的最高規格儀式——泰山封禪,不僅會旌揚君主的豐功偉績,對隨行的臣子們來說光耀門楣、青史留名的難得機會;但能創造盛世的帝王畢竟狠很稀有,封禪也就成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遇到的盛事,以至於封建臣子甚至比帝王本人還要上心。當初漢武帝首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本在隨行人員的名單中,後來卻因病錯失了這一機會,以至於“發憤且卒”,甚至在病牀上握着兒子的手,悲憤哀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大唐文武們正爲即將到來的封禪壯舉躍躍欲試時,出現了一起“不可抗力”事件。

忙於務實、無暇務虛,李世民君臣的封禪計劃終成泡影

公元641年5月,也就是定下封禪日期的一個月後,天現異象:“有星孛於太微”,即有一顆異常的星星在太微垣附近出現。太史令薛頤立即上書,表示此時不宜去泰山封禪;幾天後,一向受李世民重用的褚遂良提出了同樣的建議;5天后,停止封禪的詔書正式下達。

但實際上,李世民作出這一決定,不僅僅是出於天象的考慮。當初,得知大唐朝廷正在爲東封泰山做準備時,當初依附於突厥人、如今雄踞北方的薛延陀蠢蠢欲動,其首領真珠可汗認爲:“天子封泰山,士馬皆從,邊境必虛,我以此時取思摩,如拉朽耳。”

思摩,也就是唐朝當初滅掉東突厥後扶植起來的親唐首領:阿史那思摩,當時他正統帥突厥舊部,被當作唐王朝的北方屏障。薛延陀要成爲北方草原的新霸主,必須要除掉這個曾經的大哥。

很快,真珠可汗就迫不及待的動手了,他糾結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落共20萬人向突厥猛攻,阿史那思摩邊抵抗邊南撤,同時派人向朝廷告急。李世民迅速派遣李世勣、李大亮、張儉、張世貴等名將,率唐軍及附屬的奚、霫、契丹等部落向薛延陀發起反擊。十二月,李世勣、薛萬徹在諾真水大敗敵軍,真珠可汗不得不遣使請降。

李世民沒有封禪泰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能還是不想 第3張

北方的威脅暫時平定,但李世民仍舊沒時間考慮封禪泰山:

公元642年,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自恃強大,扣留唐朝使者,主動進攻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被大唐安西都護郭孝恪連續擊敗;其後李世民將乙毗咄陸廢黜,另立西突厥可汗;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被告發,魏王李泰、名將侯君集等一衆皇族、勳貴牽連其中,對李世民造成了極大打擊;

同時,曾經扛住了隋煬帝三次遠征、在大唐成立後俯首稱臣的高句麗,此時再度上躥下跳:它聯合百濟、攻打依附於唐朝的新羅;結合其曾經對隋王朝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一東北地方政權已經成了嚴重威脅唐王朝藩屬秩序的小霸王。爲了“勿遺子孫憂”,李世民決定致力於剷除這一中原王朝的潛在威脅。公元645年,在登上帝位近20年後,他再次披掛上陣、親自率軍出征。然而他也遇到了隋王朝的老問題:跋山涉水、後勤難以爲繼;在給了高句麗一個慘痛教訓後,唐軍回撤,改爲派遣小規模精銳部隊對敵人保持持續高壓威脅。

公元646年起,羣臣多次請求封禪;第二年春,李世民再次下詔,計劃在下一年初東巡。然而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接下來,李世民也染上了家族病“風疾”、多事休養,同時唐軍持續對東北的高句麗、西域的龜茲國、北方的薛延陀進行打壓,大唐上下幾乎沒有時間去落實“封禪”這種務虛的活動。

李世民沒有封禪泰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能還是不想 第4張

直至公元649年,年僅51歲的李世民病重去世,他在位初期就被提上日程的“封禪泰山”,最終永遠保持在了“計劃”的狀態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勵精圖治、孜孜不倦爲王朝建立制度、掃除內外敵人的貞觀君臣,爲後來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665年12月,唐高宗李治攜帶皇后武氏以及一衆文武抵達泰山,並在第二年初正式舉行了封禪大典。在我們印象中無比懦弱的李治,實現了他雄才大略的父親未能達成的壯舉;而隨行的百官,也如願全部官升一級。近60年後,將唐王朝事業推向新頂峯的唐玄宗李隆基也來到泰山,成了唐王朝第二個封禪的皇帝。

歷史功過自在人心,並不爲由封禪這一政治行爲所左右。在筆者看來,務實不務虛、俯首甘爲孺子牛,夯實其後大唐百餘年強盛基礎的的貞觀君臣,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爲優秀的政治家羣體,沒有之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發展,正需要這樣的實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