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世民也算千古一帝了,爲何卻沒去泰山封禪呢?

李世民也算千古一帝了,爲何卻沒去泰山封禪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禪是中國古代社會中規模最爲隆重盛大的一種祭祀典禮。早在遠古的夏商周三代,就已經有封禪的傳說了。所謂封就是築土爲壇,報天之功;禪就是除地爲墠,報地之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李世民也算千古一帝了,爲何卻沒去泰山封禪呢?

古人認爲羣山中泰山最高,爲“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祭拜天帝,以示受命於天。而且還規定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纔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所以說封禪不僅僅是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禮,更是古代君王樹立王朝執政合法性的必要手段。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河流之中,無數帝王來了又走,如流星般劃過歷史的長夜。據記載,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皇帝只有六位: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除此之外,雖然有很多帝王也曾着手製定了封禪禮儀,但最終卻還是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未能成行。這其中最爲可惜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了。

李世民也算千古一帝了,爲何卻沒去泰山封禪呢? 第2張

在許多中國人心中,唐太宗李世民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他在位23年,文治卓越,武功不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他去封禪,都是絕對夠格的。可偏偏就是這樣厲害的唐太宗,在位時“五議封禪”,卻最終未能成行。

唐太宗未能封禪的原因十分複雜,總的來說,貞觀初年他回絕羣臣的封禪之請,主要是考慮到國家剛從隋末的戰亂中恢復過來,同時也有人認爲,這其中也有李世民擔心自己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奪權上位,怕因爲封禪而引得上天不滿。到了貞觀中期,唐太宗隨着政權的日趨穩固,封禪的心思也慢慢變得迫切起來,卻因爲距秦漢太久,相關禮儀無從考據,最後浪費了太多功夫在制定禮儀上,結果從貞觀十一年一直拖延到貞觀十四年。貞觀十四年時唐太宗總算是下定決心,結果這決心剛下不久又碰上彗星之變,只得無奈地取消原定的封禪計劃。而等到貞觀二十一年,封禪之議再起,唐太宗再次下定決心,卻因爲邊境戰爭,河北水災而被迫再次取消。

通過以上這些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一代雄主的李世民不是不想去封禪泰山,對於帝王而言,封禪其實也是代表着一種巨大無比的榮譽,而最終促使他放棄封神的根本原因是他心懷敬畏,使得他不敢去封禪泰山。那麼作爲古代帝國最高統治者的他究竟敬畏什麼呢?小編認爲李世民敬畏的其實就是天命。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也有所敬畏,這種敬畏也就是要崇敬天地。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人的天命觀就發生了巨大改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願。天地爲萬物之本,人民爲邦國之本。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你看唐太宗每次要舉行封禪大典時,不是出現彗星,就是發生天災和戰爭。這在古代社會都是上天示警所在,懷着敬畏之心的唐太宗自然不敢逆天行事,所以敬畏上天才是他不敢封禪泰山的真正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