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朝君臣禮儀有了哪些改變與發展?

揭祕:唐朝君臣禮儀有了哪些改變與發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自居,在千年前的古代,禮樂就被周工所提出,後來不斷經歷朝代的變遷後,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如孔孟等人不斷提倡發揚,禮樂文化自此成爲儒家學說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的核心。

揭祕:唐朝君臣禮儀有了哪些改變與發展?

那麼在唐朝,這個被稱作華夏盛世的朝代,皇帝和臣子之間的禮儀關係是怎樣的呢?又是什麼原因,可以優秀到被後世當作典範呢?

唐朝君臣禮儀的發展

1、唐朝君臣禮儀與其他朝代的對比

在中國漫長的朝代更替的過程中,禮儀也在不斷地隨之變化,禮制因此也得到不斷的改革與完善。

唐朝一直被大家認爲是羣臣禮儀的王朝典範,從漢朝時期的羣臣以端坐的姿勢論國政,再到宋朝時期的羣臣以站立的姿勢談國政。最後到清朝時期的羣臣以跪拜的姿勢記筆錄,羣臣禮儀關係隨着君主專制的增強而緊張。

從平等的視角上來看,唐朝在建國之初就建立起和諧的君臣禮儀關係實在難能可貴。相比其他朝代,唐朝的臣子能夠同君主共同進餐,甚至在朝堂之上臣子可以盡情抒發心中所感所悟。

無論君臣還是臣子與臣子之間,都達到了一種和諧的禮儀關係,因此君主在這樣的關係面前,並不會表現出皇帝的專橫,其發佈的詔令和講話的語氣在臣子面前都是經過細細斟酌的。

2、唐朝完善的君臣禮制

一般情況下君臣之間都要遵循嚴格的等級關係,非常注重君臣禮節。但是在唐朝時期大臣門已經可以和皇帝同吃同坐了,大唐建國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君臣禮制。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講究“禮制,而君臣之間的禮儀約束自然更爲嚴格。爲什麼唐朝時期可以形成這麼和諧的君臣禮儀關係,接下來我們以此爲切入點來探討大唐開國的君臣內在關係。

唐朝君臣禮儀關係的內部關係

1、"明君"與"賢臣"

事實上,君臣之間的禮儀關係與和諧程度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君主個人思想的影響,對於唐朝而言,李淵作爲唐朝的開國皇帝,在建國之前曾在邊疆的蠻夷之地待過較長的時間,這段經歷對李淵個人的出身和成長都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其次由於唐朝統治者具有部分胡人血統的原因,思想方面都比較開明,行爲舉止方面也十分隨意,他們表面上還是接受祖輩傳續下來的禮樂典制,但實際上對於儒學中注重的綱常倫理是並不認可的。

所以唐朝的部分統治者爲了穩固自己的政權,就會要求自己以“明君”處事,以彰顯自己的政治才能。

以唐太宗李世民爲例,由於李世民登基的過程並不完全符合儒學中的德治思想,於是減少社會中的輿論譴責,他就會要求自己時刻歷史上明君的作爲,以此證明自己的政治才能。

因此,爲了彰顯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他經常聽取臣子的良言,並且接受批評意見來改正自己。

揭祕:唐朝君臣禮儀有了哪些改變與發展? 第2張

2、政治的開明

在唐朝時期,臣子在君主面前都可以暢所欲言,並不用擔心因和君主想法不和而陷入危險的境遇。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自古以來,都是講究中原高貴、邊夷低賤,但在朕的心中,都是一樣的”。對於處理國政事務都嚴謹公正不夾雜個人情緒的君主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都是很值得稱讚的。

唐朝的皇帝能夠平等地處理國家政務的態度,所以他們能夠在平等的背景下討論朝廷和君主之間的關係。

3、內部環境複雜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處,突厥就開始進軍侵犯長安,李世民不得不盡一切努力與土耳其人簽訂條約。

根據王育民的人口統計資料,全國戶數纔有“三百零四萬一千八百七十一戶”,北有突厥,南臨吐蕃,西域,高麗,這些都是唐朝建國時潛在的威脅。在此背景下,君主若不團結臣子,攜手面對緊張困難的局勢,唐王朝便難以爲繼。

唐朝和諧的君臣禮儀關係的形成是受制於當時特定的歷史社會條件,既有君主開明的原因也有出於政治經濟的現實考慮,所以能成爲後來朝代的學習典範。

在當今文化走向多元化的趨勢下,國家間和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競爭會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注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本特徵。如果文化存在,民族就存在;如果文化消失,民族就消失。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從未經歷過文化中斷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中華文明要在世界上獨立自主,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在吸收國外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大的禮儀文化,這無疑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禮儀文化自始至終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弘揚禮儀文化至關重要,對我國的文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