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青:爲北宋屢建功勳,卻受到朝廷的猜忌,最終以悲劇收場

狄青:爲北宋屢建功勳,卻受到朝廷的猜忌,最終以悲劇收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狄青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宋朝初年,爲了能夠打開局面,鞏固宋王朝的統治,曾經一度大量起用人才。而同時另外一方面有時權利高度集中,嚴防着武將們的專權。到了宋朝中期的時候,起用的人才轉化成冗官成災,而武將們卻備受輕視。著名的軍事將領——狄青,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忠於北宋王朝,屢建功勳,卻備受朝廷的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落得個悲劇的結局。

狄青,字漢臣,山西汾陽人,出身貧苦農家。16歲時,狄青的哥哥與鄉人打架將鄉人打落水中。狄青自願代哥哥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狄青先是當養馬兵,後來又調到保衛首都的拱聖營。“好男不當兵”,在宋朝時期,士兵的地位十分低下,狄青由罪犯而成爲軍卒,地位變化不大,不過對他一生的前程十分的重要。

狄青善騎射,武藝好,幾年下來,終於升任爲下級武官。從此也開始了狄青爲國效忠,南征北戰的軍事生涯,逐步成爲北宋王朝的大將。

北宋寶元元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朝派中央禁軍前往征討,狄青作爲下級武官的身份也參與了這次戰役。

狄青:爲北宋屢建功勳,卻受到朝廷的猜忌,最終以悲劇收場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四年,最後以北宋王朝失敗講和而告終。在戰爭中,狄青表現得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燬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

“大小二十五戰,每戰帶銅面具,被髮出入行陣間,凡八中箭。”——《東齋紀事》

狄青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作戰四年期間,狄青中箭次數多達八次。在宋夏戰爭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戰功,成爲當時獨一無二的常勝將軍,從此一舉成名。

范仲淹巡撫陝西,對狄青十分器重和賞識,稱讚狄青是“良將之才”。還建議狄青作爲武將,不但要勇敢,還要博古通今,要多讀書,知兵法。

狄青十分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從此博覽羣書、熟讀兵法,終於成爲北宋的一代良將。此時的狄青也不過才三十多歲。

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狄青以自己的驍勇善戰爲北宋王朝政權效勞。狄青也因此連連升官,從團練使到刺史。戰爭結束後,狄青又在宋、夏邊境駐防,屢建功績,又被提升爲樞密副使。

北宋皇祐四年,由於朝廷的政策失誤,導致廣西少數民族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爲仁惠皇帝。從廣西打到廣東,南方戰事吃緊。朝廷先後也派文武大臣前去鎮壓,可是都被儂智高打敗。

偌大的北宋王朝,國難當頭之際,滿朝文武百官卻無能爲力,不得不讓宋仁宗焦急。正在此時站出來一個人,此人正是——狄青。

狄青自告奮勇的挑起了南征的重任。於是,宋仁宗任命狄青爲宣撫使,帶兵前往兩廣,全權處理軍務。

狄青到了廣西,雷厲風行地解決當地許多矛盾與人事糾紛,處決了一批無能自保之輩,以其勇敢與智慧,迅速打敗了儂智高。

狄青:爲北宋屢建功勳,卻受到朝廷的猜忌,最終以悲劇收場 第2張

在當時,打敗儂智高是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狄青凱旋而歸,百官稱賀。論功行賞,狄青被提升爲樞密使。樞密使是個權大位高的官職,有權處理軍國要政。在宋朝,武將任樞密使極少,狄青就是其中一位。

狄青能夠升任樞密使,究其原因,全靠自己的才能與勇敢,狄青作戰有術,帶兵有方。

“明賞罰,與士卒同飢寒勞苦,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與將佐。”——《宋朝·狄青傳》

狄青與部下同甘共苦而又不爭名利的作風,怎能不使人威服。除此之外,每逢打仗,狄青也能夠身先士卒。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將。在當上樞密使,掌握軍事大權之時,也正是他走向不幸之日,最終被排擠得罷職,調離首都。

狄青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去見宋仁宗表明心跡。狄青說:“無功而受兩鎮節麾,無罪而出典外藩。”意思是說我沒有功勞卻讓我擔任兩鎮節度使,我沒有罪卻讓我出外主管外地。

宋仁宗將這話告訴了文彥博,並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告誡宋仁宗:“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意思是太祖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宋仁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誰能保證狄青不會效法宋太祖,取代自己而自立呢?

狄青卻矇在鼓裏,還去找文彥博。文彥博嚴肅地對狄青說:貶斥他的原因沒有別的,就在於“朝廷疑耳”。此言一出,狄青嚇得目瞪口呆。是啊,叛逆之臣的罪名,誰能擔待得起呢。

當了幾年樞密使的狄青,在公元1056年以莫須有的叛臣之嫌,被逐出京城,到河南陳州去了。行前,狄青十分悲楚,對人說:“青,此行必死。”

狄青:爲北宋屢建功勳,卻受到朝廷的猜忌,最終以悲劇收場 第3張

在陳州,狄青驚恐未定,聽到朝廷有人來,便“驚疑終日”,不到半年,憂憤交加的狄青,鬱鬱而終,年僅49歲。

表面上看,狄青是病逝。實質上,狄青是被排斥、打擊、迫害,含冤而死的。他的死因:皇帝對他的猜疑,文臣對他的誹謗陷害,社會對他的歧視。

王夫之在《宋論》中說得對:狄青之所以“顛倒於廷臣之筆舌”,是宋仁宗“忌大臣之持權”,“以圖固天威耳”。愚忠的狄青,承受着無限的冤屈,成爲時代的犧牲品。

重文臣,輕武將,是北宋奉行的一貫方針,從狄青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狄青的悲劇是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產物,是北宋王朝軍政制度弊端百出的歷史見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