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黃子澄:大明朝的忠烈之臣,爲何被誅九族?

黃子澄:大明朝的忠烈之臣,爲何被誅九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黃子澄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1399年8月,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削藩,以"清君側、靖國難"爲名,起兵反叛,拉開了明王朝歷時四年之久的皇權爭奪戰。1402年6月,燕軍攻進都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一片火海中不知所終,朱棣登基稱帝,是爲明成祖。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

"靖難之役"給後人留下最多的話題是建文帝的失蹤之謎,以及"一代大儒"方孝孺堅守氣節、被滅"十族"的故事。

其實,朱棣奪位上臺後,捨棄名利誘惑、被朱棣殘忍清算、捨身成仁的建文朝忠烈之士大有人在,本文主人公黃子澄就是其中最有影響的悲情忠臣之一:

他是建文帝最寵信的謀臣,建文帝對其言聽計從;

他才華橫溢,有狀元之才,但寡謀少略,無治國理政之能,"靖難之變"中頻出昏招,直接導致了建文帝兵敗失位;

他忠心耿耿,鐵骨錚錚,面對朱棣的審問,寧死不屈,終致身亡族滅。

1、才華橫溢錯失狀元,伴讀東宮倍受尊寵

黃子澄又名黃湜,是江西分宜人。他從小才思敏捷,勤奮好學。爲了發憤讀書,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勤齋",曾先後拜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歐陽貞、樑寅爲師,學習經史文學,深受樑寅器重。

1384年,黃子澄參加科舉考試取得鄉試第二名,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進士第一名。但在殿試中,發生了一個"小意外",使他錯失了狀元身份。

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問他年齡多大,他回答說:"34歲。"又問他哪年出生的,黃子澄一時緊張,竟沒有回答上來,朱元璋於是便將他從第一名調到第三名,眼看到手的狀元變成了探花。

雖然因爲一個小意外丟掉了狀元身份,但朱元璋對黃子澄的才學很是賞識,授予他翰林院編修之職。

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朱元璋又升黃子澄爲掌修國史的翰林院修撰,令其伴讀東宮,成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老師,後又升爲太常寺卿。

東宮伴讀期間,黃子澄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學識,輔佐朱允炆學習儒家經典,討論朝政大事。

黃子澄:大明朝的忠烈之臣,爲何被誅九族?

朱允炆天性聰穎,很喜歡讀書,但性情仁柔,對一些事情總是拿不定主意。每當此時,黃子澄就會引經據典,侃侃而論,深受朱允炆信任。

有一次,師徒二人坐在東角門討論時政。朱允炆問黃子澄:"現在皇室藩王都擁有重兵,而且多有不法之事,應該怎麼處理呢?"

黃子澄回答說:"藩王掌管護兵,只能用來自守。如果真有反叛之事,怎麼會抵擋過朝廷大軍呢?漢朝七國之亂時,諸侯國勢力也很強大,最後還是失敗了。這不在於諸侯國的大小強弱,主要是順從和叛逆之理不同啊。"

"惠帝爲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明史》)

作爲一名儒家學者,黃子澄博學多識,縱古論今,經常向朱允炆灌輸儒家君臣之道和仁政治國理念,對朱允炆產生了很大影響。朱允炆對老師黃子澄既信任又尊崇,每次都尊稱爲黃先生。

2、"靖難之役"頻出昏招,忠心事主鑄錯誤國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22歲的朱允炆繼位,是爲明惠帝,改元建文。

建文帝即位後,執政基礎並不鞏固。他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各藩王勢力過大問題。爲了儘快消除隱患,加強皇權,即位不久,他就將黃子澄提拔爲翰林學士,齊泰爲兵部尚書,二人同參國政,開始着手削藩之事。

在黃子澄、齊泰的幫助謀劃下,建文帝即位不到三個月,就以圖謀不軌爲名,將周王朱橚廢爲庶人。次年又將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珉王朱楩廢除王位。

不到一年時間,削掉了五個藩王,不甘束手就擒的燕王朱棣於1399年7月起兵反叛,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1402年,建文帝兵敗失位、不知所終,朱棣登基稱帝,成爲明朝第三任皇帝。

黃子澄:大明朝的忠烈之臣,爲何被誅九族? 第2張

關於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失敗,原因多多。作爲建文帝最寵信的謀臣,黃子澄在靖難之役中,雖然忠心耿耿、爲建文帝出謀劃策,但昏招頻出,直接加速了建文帝的潰敗。

黃子澄都出了哪些昏招呢?

第一,打草驚蛇。建文帝和黃子澄、齊泰密謀削藩時,齊泰建議先向勢力最強、早有謀反之心的燕王朱棣下手,但黃子澄認爲燕王勢力太大,又有大功,削之無名,應該先從周王、湘王、齊王等勢力較弱的諸侯王下手。

"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明史》)

建文帝採納黃子澄的建議後,一陣猛打亂削,雖然很順利地削掉了周、湘、齊、代、珉五王,但這些藩王勢力較弱,對皇權也構不成威脅。相反,由於削藩動作頻頻,打草驚蛇,使燕王、寧王等勢力較強的諸侯王明顯感受到了危機。

建文帝和黃子澄、齊泰知道削奪五王會逼反朱棣,但又削之無名,爲防不測,就下令調走了燕王手下部分精兵,並派兵駐守北平周圍,時刻監視燕王,削弱其勢力。

但這一圍而不打的做法,卻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是讓朱棣明顯感受到了朝廷對他的不信任,給朱棣謀反提供了藉口。二是給朱棣謀劃起兵提供了時間。

第二,錯失良機。朱棣被朝廷大軍監視後,非常害怕,知道很快就要大禍臨頭,但他仍不敢輕舉妄動,因爲他還有一個最大的軟肋握在建文帝手中。什麼軟肋呢?他的三個兒子。

1399年5月,是朱元璋的忌日。爲了防備朝廷借祭拜之機削掉自己,他裝病不出,派自己的三個兒子爲代表,前去朝廷參加太祖祭拜活動。

果然,朱家三兄弟一入京,齊泰就建議建文帝將三兄弟作爲人質扣押,以便在接下來的削藩中扼制朱棣。但黃子澄卻不這麼認爲。

"時世子、二郡王高煦、三郡王高燧皆在京,齊泰曰:三人在此,宜先收之。黃子澄曰:不可。事覺則彼先發有名,且得爲備;莫若遣歸,使坦懷無疑也。遂遣歸。尋悔,遣人追之不及。"(《明太宗實錄》)

——如果扣押了他們,燕王就有了反叛理由。不如放他們回去,不使燕王產生懷疑。於是就放三兄弟回去。很快就後悔了,派人去追,已經來不及了。

兩個月後,朱棣正式起兵反叛。

第三,用人失當。朱棣起兵後,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率13萬大軍平叛,但出師不利,連吃燕軍敗仗。

如果朝廷軍隊及時調整策略,以當時朝廷軍隊的勢力,相比燕軍仍有絕對優勢。但黃子澄卻再次犯下了兩個重大錯誤:

一是臨陣換將。向朝廷建議更換大將,並推薦曹國公李景隆爲主帥,犯了兵家大忌。

二是用人失當。曹國公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外貌儀表堂堂,喜讀兵書,但從沒有帶過兵,而且此人剛愎自用,在將領中威信很低。

朱棣聽說朝廷任命李景隆爲平叛大將軍時,不懼反喜,笑着對衆將說:"李景隆少謀又自負,看着強硬其實膽小,刻薄善妒自以爲是,朝廷將統兵大權交給他,真是天助我也!"

事實也正如朱棣所說,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李景隆雖手握50萬大軍,但治軍無方,膽怯畏戰,朝廷軍隊上下離心,屢戰屢敗,接連喪師失地。1400年,李景隆濟南潰敗後,朝廷和燕軍的勢力已經發生了逆轉,朝廷局勢岌岌可危,只好撤掉李景隆。

自知薦人失誤的黃子澄失聲慟哭:"大勢已去,我推薦李景隆率軍,真是誤國罪人啊!"——"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明史》)

但建文帝卻並沒有治罪李景隆,後來,燕軍攻到南京時,李景隆率先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給了建文帝致命一擊。

3、鐵骨錚錚慘遭滅族,忠烈之臣留名後世

朝廷大軍兵敗,建文帝不知所終,黃子澄作爲朝廷最爲寵信的謀臣,在靖難之變中昏招頻出,固然鑄下大錯,但他忠心事主、一身正氣,被俘後面對朱棣的審問,鐵骨錚錚,寧死不屈,爲後世留下了忠烈之臣的美名。

南京失守之時,黃子澄正在外募兵,與蘇州知府姚善、原袁州知府楊任等人共謀反抗朱棣,並將自己的妻子許氏和四個兒子接到蘇州,決心誓死效忠建文帝,後被人告發,全家被捕。

黃子澄被押到南京後,明成祖朱棣親自審問他,斥責他鼓動朝廷削藩,與自己作對。黃子澄慷慨陳詞,怒罵朱棣造反篡位。朱棣大怒,下令將其肢解殺害,並誅滅九族。"子澄至,成祖親詰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明史》)

朱棣在歷史上以殘忍出名,即位後,瘋狂報復靖難之役中與其作對的建文帝舊臣。黃子澄家族有400多人被牽連殺害、戍邊充軍。

更令人髮指的是,朱棣連黃子澄等"罪臣"的女眷也不放過,據相關史料記載,黃子澄的妹妹和齊泰的姐姐、外甥女等四人被關在教坊司,每天有20多個男人輪流凌辱,生不如死。朱棣還下令,"女犯"被凌辱懷孕生了兒子就送到妓院做奴役,生了女兒就繼續充妓。

所幸的是,黃子澄在蘇州募兵、將妻兒接來時,蘇州知府姚善被其忠義感動,爲了讓黃子澄留下血脈,將其四個兒子改名換姓,隱瞞身份,其中一子改名田經,僥倖逃脫了魔掌,其後人於明正德年間考中進士。

公元1520年,明武宗朱厚照爲黃子澄平反昭雪,稱其爲忠臣,此時距黃子澄被殺已經過去了近120年。清代乾隆年間,乾隆下詔追贈黃子澄諡號爲"忠愨公",一代忠烈之臣終於可以安然長眠於九泉之下,接受後人的祭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