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錢謙益爲什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乾隆爲什麼那麼反感他?

錢謙益爲什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乾隆爲什麼那麼反感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錢謙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錢謙益的書齋寫着自己的規箴:“永絕仕進之路,進可以收晚節,退可以保全殘生。”這句話看似並不難於實現,然而對於錢謙益來說,這句話的最終願景也如同鏡花水月,無法實現。

尤其是他身後的晚節乃至於後世對其的評價無不陷入激烈的負面,這一點想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幾乎關於所有道德上的批判對他來說似乎都完全合理,就連他的親外甥也抨擊他是“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錢謙益爲什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乾隆爲什麼那麼反感他?

錢謙益的人生本來十分完美。

作爲一個文人,在明末清初的文壇上已經享有至高無上的聲譽。“博學工詞章”,“爲文博贍,諳悉朝典,詩尤擅其勝……文體日下,謙益起而振之。”這個評價已經相當高,上升到了文壇領袖,成了力挽一個時代文風的關鍵人物。然而從大明亡國以後,錢謙益的名聲越來越差,以至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

康熙三年,錢謙益去世,屍骨未寒,同族人就來勒索古玩,他的愛妻柳如是因此投井自殺。對於這種遭遇似乎無人同情,認爲錢謙益和柳如是都是死有餘辜。

縱觀錢謙益的一生來看,其實他雖然在大明出任官職,前後加起來不足五年,在南明與清朝擔任官職還不足一年,基本履行了“永絕仕進之路”的諾言,然而問題是,幹了一天,也算是“貳臣”,最終他成了大明的叛賊,清朝的貳臣,某種意義來講確實未能有許多堅決立場和原則,這些最終造成了錢謙益在歷史聲名上的無處收留。透過歷史來看,錢謙益終究是文人,其身上的懦弱特點相當明顯,與史可法相比,他跳河自殺時竟然因爲“水太涼”作爲藉口而偷生,這些無疑都成了他被後世嘲弄的地方。

學而優則仕,無疑是錢謙益早年的最大成功所在。作爲江南讀書人家的青年,在很早就受到了較爲全面的教育,而他的老師更是位高權重的孫承宗,按照這樣的發展邏輯來看,錢謙益的人生充滿無限的前景。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錢謙益的接下來的人生相當坎坷;宦海浮沉對於他來說,這種挫折與磨難來的更急更迅猛。

錢謙益爲什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乾隆爲什麼那麼反感他? 第2張

據說,原本可以中狀元,結果被人走後門暗中更換了名次,從一甲一落了第三名,雖然不久出任翰林院編修,沒想到父親去世,這樣他就必須守孝三年。然而這個年輕人似乎一時難以按照世俗的道德標準對自我進行約束,堅持要在翰林這個位子上多幹一些事情。因此沒能做到“服滿起復”,因此遭到彈劾,在傳統極其注重孝道的大明,錢謙益的作爲顯然是屬於離經叛道的,於是接下來的十年,他被迫在鄉間落寞的度過。

青燈與筆墨之下,流淌着黯然與無奈。

直到三十九歲他纔回到朝廷,不久出任浙江主考官,然而隨即又發生了科場舞弊案,受到牽連。雖然經過調查,錢謙益沒有參與任何勾連,但是作爲主考官顯然“失於察覺”,因此遭到罰款處理。一直很愛護名聲的他很難繼續下去,於是就以生病爲假,回到故鄉常熟,這一次出山到回來還不足兩年。

直到四十三歲那年他再度復出,負責編纂《神宗實錄》,不久再度因爲排擠,理由是他是東林黨帶頭的,魏忠賢將其革職,到這裏,他已經經歷了三次重大挫折。

命運彷彿在不斷跟他開玩笑,不久崇禎繼位,又給東林黨平反,而錢謙益名望也愈加高了起來,還被提升爲禮部右侍郎,甚至崇禎一度想叫他進入內閣,不料內閣首輔溫體仁和周延儒先後對他進行打壓,錢謙益落得個“革職聽勘”的下場。

擔心優遊林下的錢謙益可能東山再起,必欲置之死內閣首輔溫人張漢儒誣告錢謙益五十八條罪狀。最後雖然查無實據,卻不得不

黯然回到家家鄉常熟。這是第五次挫折。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京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殺。

錢謙益爲什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乾隆爲什麼那麼反感他? 第3張

五月十五日南明弘光小朝廷在南京成立,錢謙益被起用發禮部尚書,成爲他政治生涯的高峯。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五月,清軍攻施南京。在此之前,弘光皇帝、馬土英.阮大鋮之流搶先逃亡,手下無一兵一卒的留守大臣不得不投降,錢謙益以文班首臣身份迎降、成爲政治生涯的一大污點。這是第六次挫折。

清朝統治者看中他的文才與名望,委任他爲禮部右侍郎、出任(明史)副總纂。因此錢謙益不能殺身成仁,受到明朝遺老遺少的非議,也受到自己良心的遺責,擔任新朝官職僅僅幾個月便藉口養病告假,從北京回到常熟。兩年後,因爲黃毓棋反清案被捕。

其實在崇禎十四年的時候,錢謙益已經深感厭倦了。

他曾經謝絕過周延儒的邀請,“不若因仍永錮,長放山林,庶可以上順天心,下安愚蠢分。”這時候的他確實已經被折騰的累了。

大明在他看來確實已經氣數已盡,南明小朝廷他的感情也相當複雜。南明建立之初,天下散亂如同枯葉,而沒有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的人物,顯然馬士英不是,他錢謙益也不是。最終這些人在南明的五月商量了幾天還是做出了“納款於清”的決定。這些曾經很義薄雲天的遺老遺少們,當面對真正的死亡威脅時,終於達成了重要共識:“便降志辱身,也說不得了。”

不久,清軍渡江,福王、馬士英、阮大鉞無不倉皇出逃,錢謙益經歷了政治生涯七次大挫折後最終主動投降,前往北京出任禮部侍郎。從客觀角度來講,錢謙益這次投降絕非爲了功名富貴 而是求生的本能,在這方面,他一直說軟弱的,他沒有勇氣自殺,也沒有能力力挽狂瀾,他要做的就是保命,甚至能夠躲進江南的煙雨之中,或者紅袖添香纔是他的人生真諦,在自殺成仁的氣度上,他不如柳如是的果敢與決絕。

錢謙益爲什麼成了典型的負面人物?乾隆爲什麼那麼反感他? 第4張

清朝果然放他回到常熟,只不過兩年後,他再度捲入黃毓旗案,被清朝逮捕入獄。

因此,錢謙益在旁人看來,他就是首鼠兩端,是大明的屈辱,在清朝來看更是反覆無常的小人。直到百年後,乾隆在四十三年的時候,還用嚴厲而輕蔑的語氣對錢謙益毫不客氣的進行譴責和鞭笞:“錢謙益本一有才無行之人 在前朝時躋身。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順,大節有虧,實不足齒於人類。”至此,這個最高定調徹底將錢謙益釘到歷史的恥辱架上。

爲了進一步對大清官員做出警示,他經常拿錢謙益做負面教材,並且認爲錢謙益的這個人與其他貳臣還不一樣,因爲他“素行不端”,“非復人類”,因此“若與洪承疇同列《貳臣傳》,不示差等,又何以昭彰?”於是特意將洪承疇列入乙編,這樣就說明了他比洪承疇還叫人感到噁心。

乾隆對於錢謙益的反感似乎過於偏激,至少錢謙益的歷史問題已經是百餘年的事情了。錢謙益本質來看,一生七次仕途坎坷,並無多大作爲,他更多的是那個時代文人們的標籤人物,而造成錢謙益名聲狼狽的原因恐怕不僅僅是他的本人,至少這裏面隱藏着許多難以定義的爭論,或許可以留給歷史更多的討論空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