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漢朝之前漢族叫什麼?詳解漢族的演變

在漢朝之前漢族叫什麼?詳解漢族的演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正是因爲西漢的無比強大,所以纔有了漢族這個名稱,那麼在漢朝之前漢族叫什麼?其實那時候的中原人民一直以華夏族自居,並將國土以外的民族稱爲夷,但華夷之分隨着戰爭帶來的動盪變遷之間淡化。

《尚書》: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勢力強大,邊疆屢受侵犯,漢朝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在制度上也沿用秦朝舊制,郡縣制的編戶齊民(即地不動、戶不動、人不動)促進了地區族羣狀態的穩定發展,將各族人民同地域、生產力、生產關係牢固的綁定在一起。

待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大敗匈奴,漢武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漢人遷入西域生活、西域客商到中原謀生,又極大的促進了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原地區的儒家文化成爲指導思想,少數民族從最開始軍事勢力上的被動臣服轉向思想文化上的主動交融。

在漢朝之前漢族叫什麼?詳解漢族的演變

西漢初年,採用黃老之學的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政通人和、百廢待興。文帝景帝時期,曾多次下令輕徭薄賦、減免田租,對待少數民族的寇邊,也是以保存實力爲主要目的進行軍事防禦。

種種減輕人民負擔的舉措起到了以德化民的作用,文景之治也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人民安居樂業,江淮地區的閩越人、珠江流域的南越人以及東北部的戎狄和西部的羌族被編入戶,形成以漢族爲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到了漢武帝時期,他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思想文化上的統一提高了多民族觀念的一致性。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對各民族起到了約束作用,促進了民族文化認同,思想的統一帶來了觀念的融合,也成爲華夏族向漢族轉化的理論支撐。

華夏族起源與發展

民族精神文化是其發展的動力與核心,華夏族文化最早可追溯與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以及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二者相互融合,構成了華夏文化的前身。

人類發展由原始羣落到氏族、由部落聯盟到統一的國家。部落時期也就是歷史傳說中的炎黃二帝與顓頊時期,華夏黃帝、苗蠻炎帝、東夷蚩尤三大部落間由戰爭到和平,逐漸演變爲炎黃兩大部落在中原地區相互交融。

夏王朝的建立使活躍在中原一帶的夏部族以天下中心自居,稱四方爲夷,即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當時的東夷族是少昊的後裔,與夏部族紛爭不斷,與此同時南方的三苗部族在與夏部族的戰爭中落敗,部分東夷、南蠻族人歸順夏朝,是爲第一次融合。

商朝時期的民族主體依舊是夏族,武丁、帝乙等人發動戰爭開拓疆土,俘虜了大量東夷族和羌族,大量俘虜進入中原生活,是爲第二次融合。

周朝以渭水流域的羌族爲主體,到此時經由夏、商兩朝,已然形成民族間的初步融合,族羣間信奉黃帝爲始祖,有共同的先祖起源觀念,並且由於生活在中原地區,風俗習慣也有所趨同。

此時部落族羣經歷夏、商、週三朝的演變,形成了華夏族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動盪割據的時期,卻同時也是民族融合的一段特殊時期。

在漢朝之前漢族叫什麼?詳解漢族的演變 第2張

當時的各國境內均有夷狄之分,但國人並不排斥外族人,華夏族與蠻、戎、夷、狄諸族是相互雜居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互通有無一定程度將各族人民聚攏爲一個整體。

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等舉措爲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文化上的交流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些完善的政治制度以及物質基礎也促進了後來漢王朝的相互雜居的多民族向統一的漢民族轉變,客觀上加速了漢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華夏族的發展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過程,民族的衝突在時間的作用下逐漸淡化,轉變爲多民族雜居,生產生活、經濟文化相融合的漢族。

總結

戰爭所帶來的人口流動,和平之後的民族融合,大一統王朝爲國民提供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緊密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繫,削弱了華夷之別的觀念。

以“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國土國民概念潛移默化的影響民族間的衝突與矛盾,儒家文化成爲聯繫各民族的思想紐帶,建立在兩河流域上的農耕經濟組織生產成爲多民族融合以及漢族形成發展的物質基礎。

以炎黃子孫自居成爲漢朝疆域下各民族一致的祖先認同與發展動力,由華夏族逐漸演變爲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統一民族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