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比唐太宗還霸氣的皇帝,不來朝拜德妃國家立馬出兵攻打

比唐太宗還霸氣的皇帝,不來朝拜德妃國家立馬出兵攻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皇太極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皇太極,一位很容易被後人忽視的帝王,其存在感遠沒有康熙、雍正、乾隆等影視劇主角高。在許多清宮劇中,皇太極被塑造成“小人”,他不但違背努爾哈赤遺詔,搶奪多爾袞的汗位,還將多爾袞母親阿巴亥處死。此外,他還看上了美麗可愛的烏拉那拉氏,將孝莊佔爲己有,奪了多爾袞的心上人。其實,但凡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些宮廷劇實在“太假”,皇太極即位乃衆望所歸,非多爾袞這未成年人且當時毫無軍功之人可比。沒有皇太極,且不說清軍能否入關,能保證內部團結合作,不在分裂中走向滅亡就很不錯了。

在大清十二位帝王中,能力最強的非皇太極莫屬,如若能穿越到近代,估計大清都可以免遭歐洲列強入侵,中國將會是一等一強國。努爾哈赤時代,最受寵愛的兒子是長子褚英,但皇太極卻聯合代善等兄弟利用褚英之缺點將其擠掉,而後又利用“富察氏事件”,打擊名聲狼藉的代善,最後坐上汗位,其政治手腕由此可見一斑。當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三大貝勒權勢龐大之時,皇太極便在中央設置“議政王大臣會議”,削弱他們權力。當滿洲貴族勢力如日沖天時,皇太極便大力提拔漢人,大搞“滿漢平等”,從而強化皇權,避免內部因貴族惡性鬥爭而走向分裂。在對外關係上皇太極則更霸氣,比唐太宗還猛,登基即位時,朝鮮使者拒絕朝拜,國王拒絕進貢,他立馬出兵攻打,實在是霸氣外露。

比唐太宗還霸氣的皇帝,不來朝拜德妃國家立馬出兵攻打

1627年,曾經揚言天下再無對手的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還是參將的袁崇煥利用紅衣大炮擊敗,不久便抑鬱而終。此時,皇太極在衆貝勒擁戴下,即位爲後金新一代可汗。不過,當他讓朝鮮派使者前來弔唁時,仁祖國王卻不理會,還將後金使者趕回去,表示不屑於和“未開化”的森林民族往來;對於從後金逃往朝鮮的漢人,仁祖拒絕歸還,從不遣返,而是送他們回到大明。爲此,皇太極十分惱火,直接下詔宣佈罪名:“助南朝兵馬侵伐我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令代善、阿敏、嶽託等統帥十多萬大軍奔赴朝鮮。對於朝鮮軍隊,皇太極表示沒任何壓力,阿敏大軍不日直接抵達朝鮮首都,仁祖被迫求和,雙方簽訂條約。不過,阿敏卻趁此機會放縱士兵在京城周圍搶劫三天三夜,這讓仁祖十分不滿。

比唐太宗還霸氣的皇帝,不來朝拜德妃國家立馬出兵攻打 第2張

朝鮮被吊打後,仁祖表面上臣服於後金,同意派人質、納貢、互市、約爲兄弟之國,並率領文武大臣和後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華島焚書盟誓,表示誓死不渝的遵守協議。不過,仁祖對後金之威逼,大爲不滿,事後便向大明崇禎皇帝陳述“被兵情節”,表示自己還是大明屬國,願意繼續奉承大明“正朔”,以報答三十年前李如鬆將軍帶兵平定“壬辰倭亂”,幫助朝鮮復國之恩情。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等從山東半島叛投後金,朝鮮不但沒有應皇太極“提供援助”之請求,而是直接出兵截殺,討伐叛軍,在行動上支持大明。至於進貢,仁祖則以各種理由加以搪塞、拖延、削減,甚至屢屢向後金哭窮,讓皇太極諒解。當後金使臣前來借船時,仁祖直接拒絕:“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表示不願意和大明爲敵。

對於仁祖之行爲,皇太極一開始只好忍着,畢竟同時嚮明朝、蒙古、朝鮮等三大對手開戰,勝算不大,只要出現大敗,後金就徹底結束了。1635年,多爾袞出征察哈爾蒙古,將成吉思汗的後代額哲打得潰不成軍,額哲只好將元朝的“傳國玉璽”上交後金。皇太極得到“傳國玉璽”後,萬分高興,並於1636年4月在盛京(瀋陽)宣佈登基,號稱“皇帝”,將女真改爲“滿洲”,建國“大清”。皇太極登基之前,派遣使者前往朝鮮通報“即位消息”,希望朝鮮能夠領銜帶着衆多盟友搞“勸進”,好證明自己統治之合法性。不過,仁祖不幹,並拒絕接見後金派來的使臣,還將其趕出國境。“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幹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這表明,仁祖在內心深處還是崇奉大明,不願做違背君臣倫理綱常之事。皇太極即位時,在盛京的朝鮮使臣拒絕朝拜。

既然仁祖不給面子,皇太極則立刻調兵遣將,讓濟爾哈朗守瀋陽大本營,阿濟格、阿巴泰屯兵遼河入海口,阻止明軍偷襲。自己則親率12萬大軍,令多爾袞、豪格率麾下滿洲、蒙古兵爲前鋒,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殺向朝鮮首都,迫使仁祖再次請求議和,同意向大清“稱臣”。不過有意思的是,此後兩百多年,朝鮮還是不太理會大清王朝,雖然在外交上遵奉大清,使用清朝年號,但國內文書還是大多使用本國國王紀年,要麼是用明朝崇禎年號。那麼,爲何朝鮮始終在內心深處瞧不起大清呢?還一直都將其視爲“胡虜”?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