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賴文光:太平天國遵王,斬殺八旗名將最後結局怎麼樣?

賴文光:太平天國遵王,斬殺八旗名將最後結局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賴文光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談到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名將,蕭朝貴、羅大綱、曾天養、林鳳祥、陳玉成、石達開等必定榜上有名。蕭朝貴,人稱“衝鋒陷陣第一,勇不可擋”,從金田起義到攻擊長沙,一直都是充當前鋒主將。羅大綱,著名水師大將,沒有他拼死殺出重圍,太平天國國運止於永安。曾天養,力大無窮,人稱關羽再世,六十來歲參加金田起義,以敗軍之餘陣斬湘軍水師總統褚汝航。林鳳祥,勇猛戰將,率2萬廣西、湖南老兵揮師北伐,一路殺到天津城下,嚇得咸豐皇帝差點逃回關外老家避難。陳玉成,青年將領代表,打仗悍不畏死,天國頂樑柱,“三河大戰”中全殲湘軍6000精銳,威震敵膽。石達開,善於打運動戰,在楊秀清領導下,所向無敵,在湖口、九江、樟樹打得曾國藩懷疑人生。這些人,堪稱名將。不過,此次“縱橫國史”要談的是太平天國另一位傳奇名將,他在太平天國滅亡後繼續舉起反清大旗,陣斬八旗第一名將僧格林沁,戲耍湘軍統帥曾國藩。

賴文光:太平天國遵王,斬殺八旗名將最後結局怎麼樣?

賴文光,廣西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州(梅州市),太平天國後期著名戰將,受封爲遵王。1851年,洪教主在金田舉起義旗,賴文光以“團營”成員身份參加起義,追隨大部隊作戰。不過,賴文光並未領兵作戰,而是幹起文祕工作,因爲他是天國中爲數不多的知識分子。此外,賴文光是洪秀全的小舅子,也算是皇親國戚,自然用不着上陣殺敵,過着“刀口舔血”之生活。所以,早期的賴文光並沒多大貢獻,除了“國舅”之身份值得炫耀,別無談資。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開國元勳死的死,走的走,天國頓時陷入“國中無人,朝中無將”之危險局面。在此情況下,洪秀全只能讓這位“國舅爺”投筆從戎,由文轉武。1856年底,賴文光受命去江西招兵,而後督師江北,保衛天京。

賴文光回到江北後,隸屬英王陳玉成麾下,並追隨其攻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貢獻頗多。1860年夏,湘軍圍攻安慶,陳玉成攜帶賴文光等從蘇南戰場回師西征,進駐桐城西南掛車河,試圖直接救援安慶。無奈,陳玉成無法突破八旗名將多隆阿之騎兵防線,只能撤往廬州休整。1861年初,陳玉成西征武昌,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殺到黃州城下。由於李秀成遲遲未到,安慶又連連告急,陳玉成只好立刻東征,而留下賴文光守衛黃州。

由於各路將領心懷鬼胎,再加上制江權被湘軍掌握,陳玉成救援安慶失敗,被迫撤退。此時,賴文光向陳玉成提議去湖北發展,“務宜北連張苗以因京左,次出奇兵進取荊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將廣,可圖恢復皖省,俾得京門鞏固,此爲上策。”可惜,陳玉成未採納,而是直接北上廬州孤城,以致陷入絕境。

賴文光:太平天國遵王,斬殺八旗名將最後結局怎麼樣? 第2張

陳玉成敗退廬州後,多隆阿便一路尾隨而至,步步緊逼。爲了打破困境,陳玉成派遣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啓王樑成富、枯王藍成春等率軍遠征河南、陝西,“廣招兵馬,早復皖省”。可惜還沒等到賴文光“擴招兵馬”,陳玉成就因親信搖擺分子苗沛霖而遭逮捕,並於河南延津縣受凌遲而死。

陳玉成死後,陳得才、賴文光受李秀成節制,繼續揮師西征陝西,並一直攻打到漢中,“一路滔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隊伍擴大到20萬人。1864年初,湘軍吉字營幾乎合圍天京,洪秀全於是下旨讓陳得才、賴文光等回師救援。接到命令後,大軍分三路南下,沿途不斷衝破清軍封鎖。很遺憾,賴文光還沒趕到京師,天京已經陷落,救援行動失去目標,軍心動搖。11月,扶王陳得才兵敗霍山,自殺身亡,除賴文光外,各路將領幾乎都投降。

陳得才敗亡後,賴文光處境十分險惡。爲此,賴文光聯合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捻軍,並將兩支軍隊進行整編,組建新捻軍,繼續打着“太平天國”之旗號作戰,“誓同生死,萬苦不辭”。鑑於捻軍騎兵較多且北方多平原之特殊情況,賴文光決定“易步爲騎”,增加騎兵,減少步兵,以增強部隊的機動能力。從此,賴文光承擔起了匡扶天國之重任,“以期復國於指日”,開始了獨當一面之徵戰。

整編後的太平軍(新捻軍),騎兵數量衆多,來去如風,縱橫中原大地,處處攻擊清軍。爲此,清朝決定讓八旗第一名將僧格林沁督師,統帥所部蒙古、東三省馬隊圍剿賴文光大軍。1865年5月,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等在山東高樓寨設下伏兵,而後引誘蒙古馬隊追至預伏地點,陣斬斃僧格林沁及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等將官,消滅其所部7000多人。

僧格林沁是晚清滿蒙集團中少有的能人,他陣亡後,滿蒙集團已經拿不出能征慣戰之猛將。爲此,清廷決定起用曾國藩,讓他統帥湘軍圍剿捻軍,承擔起中興大清王朝之重任。曾國藩當時威望相當高,手下戰將更是不可勝數,如曾國荃、鮑超、李續宜、彭玉麟,等等。不過,曾國藩不適統帥大軍上前線,因爲他所親自指揮的大會戰無一不是以慘敗告終。此外,曾國藩戰術很呆板,只會搞“龜殼戰術”,搞“圍堵”,這招對以騎兵爲主的捻軍不是很靈。

1866年5月,曾國藩被捻軍幾經折騰與捉弄後,決定採取四面合圍之策,將賴文光圍困在鄂、豫、皖交界地帶,而後全殲。爲此,曾國藩在西至沙河、魯河,南至淮河,東至運河,北至朱仙鎮、開封、黃河南岸挖壕設防,拿出打“呆仗”的看家本領來對付賴文光。可誰知,賴文光與張宗禹在鄧州匯合後,趁着湘軍壕溝尚未完工之時,隨即出動,經尉氏、中牟北趨,進行突然襲擊。9月,賴文光從開封南面突破包圍圈,直奔山東,曾國藩河防計劃宣告破產。

賴文光突破曾國藩包圍圈後,繼續縱橫中原大地,甚至還差點活捉了淮軍首席大將劉銘傳。可惜,賴文光所部捻軍缺少根據地,常年四處流動作戰,糧食物資等補給遇到極大困難,以致力量不斷削弱。1868年1月,賴文光在揚州瓦窯鋪被俘虜,受凌遲處死。死前,賴文光直言:“惟一死以報國家,以全臣節”,拒絕向清朝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