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皇帝的“罪己詔”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都有那些內容?

古代皇帝的“罪己詔”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都有那些內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每當爆發叛亂或發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朝野常常會找出一兩個大奸巨惡來,並把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王朝傾覆的屎盆子都扣在他們頭上。然而有些事情顯然是皇帝的錯,需要皇帝本人出面認錯才行。但至高無上、乾綱獨斷的皇帝們從來不願親口認錯,而是以詔書的形式間接認錯。皇帝們的檢討書,又叫“罪己詔”。

古代皇帝的“罪己詔”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都有那些內容?

皇帝不到萬不得已,不下罪己詔。最常見的情況是“水旱累見,地震屢聞”“冬雷春雪,隕石雨土”等自然災害的出現。漢明帝因爲日食下詔罪己;漢安帝因爲大饑荒導致人吃人而下詔罪己;咸豐因爲四川大地震和黃河決口,在登基的第二年就下詔罪己,說自己“薄德”。客觀地說,這些災難的發生,並不是皇帝的錯。可誰讓他們喜歡借超常規的力量來裝神弄鬼,給自己的統治塗脂抹粉呢?既然借了光,就要爲超常規力量帶來的災難擔責任。

皇帝下罪己詔的第二種情形是政局危急,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皇帝都可能做不成了,這時候還有什麼顏面需要顧及的呢?於是,窮途末路的皇帝也“勇於”自我批評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狼狽逃往四川,途中落魄到和山野村夫同吃同住。有一位草民郭從謹就勇敢地說了一席大實話:“皇上昏昧,不聽忠言,視反賊如寶貝,近臣阿諛,用假話討得皇上歡心,今日之禍,完全是您自食苦果。假如不是糟到這種地步,草民哪能面聖,哪能和皇上對話呀!”唐玄宗無法辯駁,不得不承認:“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他的曾孫唐德宗,因爲天下割據、長安失守,被叛軍一路追殺到奉天,從皇帝淪落成一個縣令。無路可退了,唐德宗頒下《罪己大赦詔》。這份罪己詔不僅是自我批評,簡直是自我痛罵,說天下大亂,“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他自己“痛心靦面”,深刻反省,覺得“罪實在予”,都是自己的錯。罵完自己後,唐德宗承諾要革新政治,“將弘遠圖,必布新令”。這份罪己詔振奮了軍心,唐德宗最終扭轉了頹勢。

古代皇帝的“罪己詔”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都有那些內容? 第2張

明朝崇禎皇帝似乎是歷史上下罪己詔最多的皇帝,隔兩三年就涕淚交下地痛罵自己一頓,就連最後國破家亡他不得已上吊殉國的時候,身上還藏着最後一封罪己詔。其中一句“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就賺得了不少同情分。不過從結果來看,崇禎頒佈的那麼多的罪己詔,都沒起到多大功效。這也是所有罪己詔的通病:效果不大。這和皇帝們“罪己”的態度有關。

崇禎十年,天下大旱,崇禎也下了一道罪己詔。這詔書根本不是在自責,簡直是在痛斥文武大臣:“出仕專爲身謀,官居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奸愚可容。”接着,他分門別類,把地方督撫、勳臣貴戚、鄉宦士紳、不肖官吏、積惡衙蠹等挨個罵了個遍,得出一結論:民不聊生,不是我皇帝做得不好,而是你們沒貫徹落實好我的英明決策。崇禎至死都是這樣的態度,遺詔還認爲“諸臣誤我”,說什麼“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如此自負的人,哪能真正認錯改正呢?

自古君王不認錯,他們都是自負的人。可往深了說,天下的事很多是君主專制政體造成的,不是皇帝個人的對錯決定的。如果只是由皇帝出面認個錯道個歉,卻不反思整個君主專制體制,根據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結果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罪己詔往往只有空話,沒有實際行動,或者問題揭露出來了,但改不了。光緒就在1901年的罪己詔中承認“臥薪嚐膽,徒託空言;理財自強,幾成習套”。一個又一個朝代在哪裏跌倒,又在哪裏重新跌倒,重複同樣的道路。古代政治也就陷入類似的低水平循環。

罪己詔不僅不會反思君主專制體制,從本質上講還會強化這個問題之源。它“小罵大幫忙”,用一份檢討書洗清皇帝的污點,還給皇帝加上了知錯能改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