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夷陵之戰後,陸遜爲什麼不追劉備?原因是什麼

夷陵之戰後,陸遜爲什麼不追劉備?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夷陵之戰後,陸遜爲什麼不追劉備?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功蓋三分國,成名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詩是杜甫的《八陣圖》,他將“八陣圖”與“三分國”相提並論,可見“八陣圖”的重要性。

傳說,諸葛亮巧布“八陣圖”,發生在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後。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劉備率領着殘兵敗將,狼狽逃入白帝城。陸遜帶領的追兵,則是被江邊的一堆亂石所困,這就是諸葛亮事前擺好的“八陣圖”。不若是諸葛亮的丈人出手相助,陸遜就被困死於其中了。

很顯然,“八陣圖”之事純屬虛構,經不起邏輯的推敲。如果此陣真的如此神奇,諸葛亮爲何不在當年關羽駐守的荊州擺上幾個呢?

那既然“八陣圖”是假的,當年孫吳在夷陵之戰大勝以後,是否真的追擊過劉備呢?白帝城離吳蜀邊界不遠,如若吳軍追擊,劉備又怎能全身而退,並且在此安渡餘生呢?

一、孫權是否追擊過劉備?

夷陵之戰後,蜀軍不僅失去了所有精銳主力,就連劉備也因爲羞憤難當、大病不起。如果吳軍全力追擊,擒拿劉備不是沒可能。此時,剛剛取得完勝的吳軍,動向又是什麼呢?

《三國志》記載:

夷陵之戰後,陸遜爲什麼不追劉備?原因是什麼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攝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吳軍驍將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擒,乞復攻之。”

大勝以後,孫權確實派遣了將軍李異、劉阿等人,緊隨劉備之後,一支追到了南山這個地方

陸遜破劉備是在六月,而當年八月,這支追擊部隊就主動退兵,沒有再追了。

當時,吳軍中的徐盛、潘璋、宋謙等將領也紛紛請戰,認爲此時攻打白帝城,定能捉拿劉備。

當然,劉備面對吳軍咄咄逼人的態勢,也有自己的對策,那就是急令此前在江州準備策應的趙雲進兵白帝城。而與此同時,在巴西郡的閻芝、馬忠也發兵數千,趕來支援劉備。

有了這樣兩支部隊,可以暫時保障劉備的安全,但這並不是孫權放棄繼續進攻的主要原因。

因爲如果此時他令陸遜以得勝之師急攻白帝城,而成都的蜀軍因爲道路險阻,又不能及時增援,還是很有可能成功將劉備擒拿的。

然而,歷史的劇本卻沒有這樣上演。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一個旁觀者開始攪局了。

二、曹丕“不合時宜”的介入

孫權之所以不敢出動大軍繼續追擊劉備,主要原因還是源於一直作壁上觀的曹丕,此刻開始對吳國展開了軍事行動。

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已經通過施展他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穩住了曹丕。

曹丕廢掉漢獻帝劉協而稱帝后,孫權沒有像劉備那樣口誅筆伐,而是順勢承認曹丕的皇帝身份,並向其稱臣,接受了“吳王”的封號,還把原來在荊州被關羽俘虜的于禁送還北方。

曹丕也不傻,他爲了考驗孫權的誠意,堅持讓他把兒子孫登派到洛陽做人質。而孫權則是以各種藉口,故意敷衍曹丕,爲夷陵之戰爭取時間。

夷陵之戰後,陸遜爲什麼不追劉備?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曹丕最後看穿了孫權的把戲,加上準備已經充分,於是派兵攻打東吳。

所以,當吳將徐盛、潘璋等人信誓旦旦的請求擒拿劉備時,比他們更具戰略眼光的陸遜等人,則堅持認爲不要追擊。

孫權也審時度勢,立即下令不再追擊劉備,他把主力部隊轉移,以抵禦曹丕的正面威脅。

曹丕進攻東吳,算是間接救了劉備。

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爲何不趁吳蜀兩國大戰之際坐收漁利,而是在雙方戰罷後又興風作浪呢?

其實,曹丕此前面臨的國內問題也不少,這導致他幾乎無法顧及孫劉兩家的夷陵大戰。

一方面,曹丕不僅要徹底清除曹植、曹彰兩個弟弟以及他們的黨羽,穩固住自己的地位,同時還要面對自己老媽卞太后對他的牽制和掣肘。

另一方面,曹丕代漢自立,雖然有老爸曹操多年以來的鋪墊,但他的行動還是太倉促了,接班魏王之位還沒幾個月就把原來的皇帝給趕了下去。

兩漢存在了前後四百年,雖然最後名存實亡,但曹丕貿然行事必然造成了比較大的動盪,魏國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而當曹丕準備收拾戲弄了他的孫權時,夷陵之戰已經打完了,他已經錯過了滅吳或者滅蜀的最佳時機。

不過,對於孫權來說,曹丕的這種介入還是“不適時宜”的。孫權無法再追擊劉備,只能騰出手來應付曹魏的威脅。

公元222年十月,吳魏兩國正式開戰,雙方在南郡、江陵等地展開鏖戰,結果孫權在戰敗劉備之後,再勝曹丕。

夷陵之戰後,陸遜爲什麼不追劉備?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三、不追劉備纔是最優選擇

夷陵之戰後,劉備在白帝城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他主動遣使至吳國,與孫權修好。

孫權因爲此時尚與曹丕周旋,沒有立即答應。而當魏吳兩國撕破臉開戰時,孫權又立即派人到白帝城,答應與劉備和好。劉備去世時,孫權也派人前去弔唁,雙方關係正式“破冰”。劉禪即位後,諸葛亮又派鄧芝出使吳國,兩國再續“前緣,一直友好相處直至蜀漢滅亡。

可以說,在曹魏這個時刻虎視眈眈的強大敵人面前,孫劉兩家選擇結盟而不是互毆,這纔是最爲明智的選擇。

所以,夷陵之戰後,即便是沒有曹丕出兵介入,孫權也很有可能選擇放棄追擊劉備。

因爲即便是孫權能擒住劉備,蜀國也必將陷入混亂,而到時候趁機而入收割勝利果實的,可能是更具優勢的魏國,而不是吳國。不追擊劉備,才能實現孫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一旦蜀國滅亡,接下來倒黴的就是吳國了,脣亡齒寒的道理,作爲戰略家的孫權,怎麼可能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