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邦是歷史上著名的“無賴皇帝”,這倒不是貶低他,畢竟他早年確實幹過一些無賴事情,還喜歡和社會上那些閒散人員混在一起。譬如他還沒有結婚就弄大人家的肚子,結果呂雉這麼一個黃花大閨女一嫁過去就成了後媽。

所以雖然劉邦雖然贏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在民間他的名聲一直沒有項羽的好。這樣一種出身、以及生活環境的不同,自然決定了劉邦對待儒生們前後態度的不同。其實劉邦從內心厭惡儒生,後來當了皇帝,只不過由於身份不同了,儒生才慢慢地贏得他的認可。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早年間劉邦對待儒生的態度

劉邦有一個愛豆(偶像)就是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中最實至名歸的一個人,禮賢下士,爲人寬厚,而且信陵君“竊符救趙”,從此名震天下,簡直就是戰國晚期的超級明星,不難怪劉邦會成爲他的粉絲。

所以劉邦早年間非常仰慕信陵君的爲人,當時他還跑到魏國準備成爲信陵君的門客。不過等他到了大梁以後,得知信陵君已經去世,這讓劉邦頗爲遺憾,後來他成爲皇帝以後,還專門派人去照看信陵君的陵墓。

從劉邦的這種喜好上我們不難看出他其實有一種“英雄情結”,雖然他自己不是什麼英雄,但是並不影響他成爲英雄的粉絲。但儒生都是一羣文縐縐的,擅長談理論,談道德仁義的書生,這恐怕並不符合劉邦的胃口。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第2張

一個較爲經典的例子就是儒生酈食其初次和劉邦見面時的場景,讓我們大致能夠揣測出劉邦爲什麼討厭儒生。楚懷王立下“先入關中者王”的誓約後,劉邦和西征咸陽的時候路過高陽,派人四處去拜訪賢人名士,其中一位叫酈食其的儒生慕名而來。

希望對方可以引薦自己,當時劉邦的下屬對他說: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簡單意思就是劉邦不喜歡儒生,還經常撒尿在他們的帽子裏,動不動就破口大罵。當時酈食其和劉邦見面的場景也很生動搞笑,酈食其一見到劉邦就問他: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

意思就是你想幫助秦國打諸侯,還是和諸侯一起打秦國?劉邦一聽這個弱智的問題就破口大罵說:

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第3張

其實這裏有一個背景就是秦國,實際上在漢朝以前,儒家在各國都並不受待見,譬如像我們熟知的就有秦始皇“坑儒”,當然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坑儒,這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秦始皇準備封禪泰山的時候,就召集了一幫儒生問他們具體禮儀怎麼操作?

於是召集魯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議封禪。諸儒或曰:“古者封禪,爲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菹秸。”議各乖異。始皇以其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資治通鑑》

當時這些儒生列舉了許多繁文縟節的禮儀,但是秦始皇覺得太過麻煩,就沒有采用,從此也對這些儒生不太感冒。畢竟自東周以來,各國都幫着軍備競賽,幾百年的戰爭打下來,早已“禮崩樂壞”,人們對禮儀這些東西不再那麼重視。

但儒家致力於恢復周禮,這自然導致儒生不受重用;另一方面,爲了打贏戰爭,各國都大量需要像蘇秦、張儀這樣的縱橫家出謀劃策,而儒家學書主要集中在道德層面上,這自然也是儒家不受重視的原因,所以當時人們討厭儒生的原因就在這裏。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第4張

倒並不是說儒家幹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其實就是因爲它的學說和當時那個時代不符合,劉邦喜歡信陵君這樣的人,信陵君是什麼人?大英雄,竊符救趙名震天下,收養門客三千人,素有賢明,這恐怕纔是劉邦想要的人設。

那麼後來爲什麼劉邦對儒生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呢?而且還大量重用儒生?

晚期劉邦對儒生的態度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劉邦的身份以及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早年間的劉邦還在爲了地盤東奔西跑,浴血奮戰,這個時候跳出來一個儒生對他說了一大堆孔子語錄,恐怕是個人都會感到反感。但是漢朝建立以後環境就不同了,劉邦成了君臨天下的皇帝,所以人家忍不住作了一首《大風歌》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其實有一個例子能夠說明當時劉邦對儒生態度的轉變,當時劉邦建國稱帝以後,他那一幫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們都是底層出身,沒有什麼道德素質,每次劉邦召見他們的時候,都是烏煙罩氣的,整個朝堂就像菜市場似的,還拿劍出來砍柱子,時間一久,劉邦也感到反感。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第5張

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資治通鑑》

這時候就有一個叫叔孫通的儒生站出來給劉邦出謀劃策說:

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爲之節文者也。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爲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爲之。”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資治通鑑》

這個叔孫通很聰明,一開口就闡述了儒家的優勢和劣勢“難與進取,可與守成”,也就是說儒家學說用來打天下肯定不行,但是拿來治理天下管用,這也道出了自春秋以來爲什麼儒家不受重視的原因,畢竟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只有像法家、縱橫家纔是最受器重的。

這是各自的時代需要不同導致的,因此爲了教導自己這羣兄弟懂規矩,劉邦就讓叔孫通去辦這件事,結果叔孫通辦的很好,沒有幾個月就把他們訓練得很好,然後讓劉邦去驗收成果。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第6張

冬,十月,長樂宮成,諸侯羣臣皆朝賀。先平明,謁者治禮,以次引入殿門,陳東、西鄉。衛官俠陛及羅立廷中,皆執兵,張旗幟。於是皇帝傳警,輦出房;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置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於是帝曰:“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資治通鑑》

在叔孫通的調教下,這羣曾經我行我素的大臣們一個比一個守規矩,只見朝堂肅穆,羣臣俯首,劉邦不由得想起當年在咸陽看到秦始皇的車駕時,但見侍從綿延,車鸞華美,百姓全部跪倒在道路兩旁,偌大一個街道十分安靜,只要腳步和馬蹄車輪聲迴響。

那時候劉邦看到這種威風凜凜的場景,不由得十分羨慕地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但是那時候無非是看着母豬跑,那裏知道當皇帝是什麼感受,無非只是被這種氣勢征服了而已。如今他自己真的做了皇帝,才知道當皇帝的快樂,因此感慨說“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

劉邦對儒生是什麼態度?劉邦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第7張

可見,劉邦對儒生的前後態度發生不同的變化,其實就是儒生們給他做出了貢獻,其實劉邦也並不全然是討厭儒生的,在他手底下就有很多儒生爲官,譬如陸賈就是劉邦手底下一個有名的儒生,他喜歡在劉邦面前引用《詩經》、《尚書》這些儒家經典來教育劉邦。

所以經常惹得劉邦不高興,說:“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反駁他說:“馬上得到的天下,豈能在馬上治理?”

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 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這個有文化就是不一樣,一句話就把劉邦駁斥的沒話說,好在劉邦這個人也能聽得見下屬的勸諫,所以總體上他還是尊重儒生的,他討厭的其實只是那些只會背誦孔子語錄,生搬套用的迂腐儒生,但像酈食其、叔孫通和陸賈以及後來的董仲舒這些都是活學活用,十分聰明的人,這也是他們能夠得到重用的原因。

否則要是像趙括一樣只會“紙上談兵”,想必他們也不會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