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 事成之後姚廣孝爲什麼拒絕任何封賞

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 事成之後姚廣孝爲什麼拒絕任何封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姚廣孝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裏面,有一個人是非常特殊的,他就是雞鳴寺裏的和尚姚廣孝。歷史上的確存在姚廣孝這個人,而且還被很多人看作是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可以說,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即便是造反也未必會成功,然而姚廣孝爲什麼要幫朱棣造反呢?既然幫了朱棣,爲何在事成之後又完全不接受朱棣的任何封賞呢?

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 事成之後姚廣孝爲什麼拒絕任何封賞

1.姚廣孝簡介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爲僧,精通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爲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爲“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少師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爲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顧炎武:“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

李贄:“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 事成之後姚廣孝爲什麼拒絕任何封賞 第2張

2.姚廣孝爲何會幫助朱棣謀反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絕,他下令各地推薦高僧上來,讓他們跟隨各藩王前往藩邸,爲他們的母后誦經祈福。不偏不倚,姚廣孝被安排給了朱棣,見面後二人很是談得攏,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最終朱棣出面向朱元璋要來了姚廣孝,於是,這個47歲的蘇州和尚跟着20歲出頭的燕王來到了北平。從此這兩個人的命運便被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原本是偶然的相遇,但由於後來朱棣得到姚廣孝的指點而起兵靖難成功了,它就被戲劇化了,有許多筆記野史說,是姚廣孝主動找朱棣講:“殿下要是能用老衲的話,就送一頂白帽給大王戴”,白+王,正好是個“皇”字,因此,朱棣才向朱元璋討要了姚廣孝,並帶到了北平。

但無論朱棣與姚廣孝之間的相遇如何傳奇,事實是,算計了一生的朱元璋絕對想不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個舉措卻給了心懷異志的朱棣增添了一個幫手,也給自己的繼承人朱允炆埋下了一顆炸彈。

作爲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姚廣孝對朱棣奪取帝位可謂有着決定性影響。可是,此二人原本不同道:一個善武,一個能文;一個是地位非同一般的皇子藩王,一個是被社會邊緣化了的出家人,本該吃齋唸佛,勸人爲善。這兩個看似極度懸殊的人卻能走到一起,最後成爲了“知己”(姚廣孝語),這究竟是爲何呢?

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朱棣生活的並不算幸福,很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尤其是得不到父愛,“嘗不得於君親,然不知何以爲計”。特別是看到朱標被風風光光地封爲太子後,而自己只有磕頭的份,朱棣敏感自卑的心理受難免受到刺激;到了洪武十年,在朱元璋“命羣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啓太子處分”後,已經18歲的朱棣內心更是感到不平衡,同是老爸的兒子,爲何自己要遠赴兩眼一抹黑的北平去防邊?這些更加重了朱棣的心理創傷。

而姚廣孝的境遇比起朱棣來就更慘了,從小家裏一貧如洗,父母雙雙過世,姐姐無奈“早嫁”,自身求生無望,只得出家當了和尚,這一系列的不幸與傷痛絕非是個平常少年所能忍受的,但姚廣孝都挺了過來。誰知進入青壯年時代後,眼前又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幕慘劇,好友相繼慘死:高啓因爲給蘇州知府魏觀新修的府治作了上梁文,皇帝朱元璋認爲其穩重有所影射,最終將高啓“腰斬於市”;楊基“被讒奪官,謫輸作,竟卒於工所”;張羽,“坐事竄嶺南……投龍江以死”;徐賁“坐犒勞不時,下獄瘐死”;王行因被藍玉案牽連,“父子亦坐死”。

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 事成之後姚廣孝爲什麼拒絕任何封賞 第3張

姚廣孝青少年時代的好友除了一個叫王賓的外,其他人幾乎都被朱元璋殺光了,更有曾經提攜過姚廣孝的師長們居然也沒有善終,蘇伯衡“爲處州教授,坐表箋誤,下吏死。”宋濂“(洪武)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宋)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道卒”。

姚廣孝曾作詩《壯士吟》: 寶劍直千金,曾將託生死。不知燕趙間,何人是知己。通過這首詩,姚廣孝希望建功立業,得遇明主的壯士的壯志和理想。

一個從小心理就遭受巨大創傷且十分不得皇帝老爸朱元璋喜歡、常常面臨着被“廢棄”的鬱悶藩王,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會認同現有的帝國政治,更何況從洪武十三年(21歲)之國燕邸起到洪武二十二年三十而立爲止,正值多變、叛逆的青年時代,朱棣巧遇了另一個對現有社會不滿的潛在“社會不安定分子”,自然會產生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而從姚廣孝的角度來講,他是一個從小就屢遭不幸、進而對新帝國嚴酷政治懷有極大的質疑且始終有着強烈的積極有爲之入世慾望而不得已出家的“假和尚”,“同爲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個都懷着對現實極大不滿的心靈相通者很偶然地走到了一起,必然都要走上反叛之路。

只不過當時歷史舞臺上的主角還輪不到他們,南京明皇宮君主寶座上端坐着的是歷史上少有的強勢皇帝朱元璋,大明軍事局勢最爲緊張的北部邊境正由傅友德、藍玉等一批開國名將看護着,雖然不久以後藍玉與傅友德等先後被朱元璋送上了西天,但大明北部邊疆的軍事防務轉眼間又被移交到了二皇兄秦王朱樉和三皇兄晉王朱棡等人的手中,強大的皇父朱元璋是不可摧垮的,任何愚蠢的輕舉妄動都會將自己置身於死地,所以儘管“假和尚”姚廣孝經常“出入(燕)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但燕王朱棣始終沒有下足決心,邁開關鍵性的一步。爲此姚廣孝不斷地予以“啓蒙”與“開導”。有一年冬天,朱棣在燕王府大擺宴席,招待各方人士。宴會上,觥籌交錯,人聲鼎沸,大家正喝在興頭上,燕王府主人朱棣“詩興大發”,出了一個對子,上聯爲“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他話音剛落,姚廣孝馬上對出了下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是主”。

從以上的對對子來看,意思太直白了,尤其是姚廣孝的下聯,讓人一看就能明白他們要幹什麼。雖然這事可能是後來文人附會出來的。但不可否認,朱棣在跨越自己反叛的心理障礙、逐漸產生非分念頭的過程中,姚廣孝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

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未必會造反 事成之後姚廣孝爲什麼拒絕任何封賞 第4張

3.姚廣孝爲何拒絕了朱棣的封賞

姚廣孝在14歲時候便當了和尚,但剛開始他卻並不只是學習佛法,而是又研讀了儒家的書籍,甚至還包括軍事方面的著作。正是由於姚廣孝的博學,所以才讓他後來能夠得到朱棣的重用。兩人第1次見面時,姚廣孝就堅定朱棣是自己要輔佐之人,後來朱棣便問姚廣孝爲什麼要這樣做,姚廣孝只是說要送給朱棣一份大禮。在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便開始進行削藩,在這個時候姚廣孝便勸說朱棣起兵。其實姚廣孝這樣做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他相當瞭解朱棣內心是怎麼想的。

當姚廣孝最初勸說朱棣的時候,朱棣並沒有明確的表達出來,但已經是蠢蠢欲動。於是姚廣孝便爲朱棣算了一卦,說朱棣適合起兵。與此同時姚廣孝有位朱棣訓練了一支軍隊,而且還打造了很多兵器,爲起兵做準備。等到朱棣起兵的時候,當時由於一直攻不下濟南,讓朱棣非常的着急,姚廣孝便勸朱棣暫時停止進攻。由於朝廷的兵力太多,再加上後來朱棣又損失了幾員大將,朱棣有了放棄的想法。而在這個時候姚廣孝便爲朱棣打氣,而且還建議朱棣應該直接去攻打南京。

不得不說姚廣孝的建議相當好,因爲當時朝廷的兵力基本上都派出來作戰了,南京城內的兵力很少,因此朱棣很容易就攻入了南京城。可以說朱棣能夠取得勝利,姚廣孝有着很大的功勞,在朱棣論功行賞時,姚廣孝拒絕了。在筆者看來是姚廣孝爲自己勸說朱棣起兵感到不安。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雖然朱棣後來確實將明朝治理的很不錯,但畢竟他的皇位是通過起兵得來的。這也就意味着和他一塊行動的人都是謀反之人,而這在當時那個封建時期是相當講究的。

而在這場謀反當中,姚廣孝又是一個關鍵的人物,不僅極力說服朱棣起兵,而且還打造兵器訓練軍隊。在朱棣想要放棄的時候,還爲朱棣出謀劃策,最終攻破了南京。可以說沒有姚廣孝,就沒有朱棣的皇位。在朱棣看來姚廣孝是一個大功臣,但是對姚廣孝來說是不敢受到朱棣的封賞的,要不然肯定會被後人罵。雖然姚廣孝在事業是很成功的,但是在道義上是一個失敗者。

畢竟朱允炆纔是正統皇帝,而朱棣只是謀權篡位,更何況朱允炆是一個仁慈的皇帝,而且對老百姓也相當好。因此朱棣的起兵不僅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更是違背了民心。而姚廣孝爲朱棣鞍前馬後,他這一行爲肯定會被人們所詬病。而且朱棣的起兵也讓天下人飽受了三年的戰亂,而且在朱棣上位之後又殺了很多人,所以這讓和尚出身的姚廣孝在良心上過不去,自然是不願意接受封賞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