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爲何後半生變得十分荒唐?

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爲何後半生變得十分荒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存瑁,一定是這樣的形象,其中在這裏卻是這個樣子的,除此之外你還知道些什麼呢?

安史之亂後,潘多拉盒子被打開,藩鎮割據這個魔鬼被放了出來,一直困擾中原大地200多年。從此之後,歷史大潮就是各路英雄想盡辦法削藩。可惜這個工程過於宏大,需要幾代人前仆後繼地努力。最後,那個完成收尾工作的男人成了萬人敬仰的大英雄,前面的炮灰們都多多少少成了笑柄。李存勖,就是炮灰之一。

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爲何後半生變得十分荒唐?

李存勖是晉王李克用的長子,小名亞子,史書記載,李存勖成年後:"狀貌雄偉,得習《春秋》,豁達通大義,驍勇善戰,熟知戰略要術。又喜愛音樂、歌舞、俳優之戲。"當真是文武雙全,多才多藝。

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臨死時,交給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也就是後梁皇帝朱溫)。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裏,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裏,帶着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

李存勖24歲出道,人送外號"李亞子",但是出道的第一局就是一盤內憂外患的死局。原因就是老爹李克用和後梁朱溫開戰,結果在朱溫佔上風的時候李克用重病掛了。而且自己族內的兄弟叔伯還各種不服,比如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人自恃手握軍權,又年長於李存勖,對李存勖襲位非常不感冒,最後還成功的躥騰了叔父李克寧叛亂。

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爲何後半生變得十分荒唐? 第2張

結果李存勖卻來了一波讓人眼花繚亂的操作。首先取得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後搶先行動,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殺李克寧、李存顥等人,然後內憂基本上就這麼解決了。可以說李存勖的《春秋》沒有白看。

然後李存勖的操作就更秀的更厲害了,間接弄死朱溫,滅掉後梁、大敗契丹、活捉劉仁恭以後,天下的局勢終於逐漸明朗了。"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是史書對他這幾波操作給出的評價。

公元923年四月,他在魏州稱帝,國號爲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同年十二月滅後梁,統一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的遺命。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他對演戲的格外愛,不但以錢而對,而且封以高官,最終釀成禍患,而被伶人所害,成爲終生憾事由於蒙養伶人。

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爲何後半生變得十分荒唐? 第3張

樑朝滅亡後,他認爲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李存勖定都洛陽之後,就時常以作戲看戲爲樂。他平時就散養了一批伶人,供其消愁解悶,如今大業已定,他更是終日沉醉於聲色犬馬之中了。他常常親自粉墨登場與伶人們一同作戲,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作"李天下"

這些伶人可以隨時出入宮廷,而且還貴幹預朝政。李存勖也將他們當成自己的耳目,非常寵信這些人。伶人中爲害最深的就是景進。李存勖想知道宮外之事就問景進。景進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文武大臣對他都很畏懼。同時伶人與貪官污吏又相互勾結,不但使朝廷日益腐敗,還陷害忠臣良將,魚肉百姓,搜刮民財。

李存勖還經常率領着一批文武百官及伶人外出巡遊,一路上沿途的地方官都大肆鋪張,無度地供給,稍有不周到的地方,或被削職,或被斬首,由此而導致許多州縣官紛紛棄職而逃。有一次到了魏州,又命伶人景進等人四處尋找美女,景進就派人強搶民女共計三千餘人,裝在牛車上,先行拉回宮中,大隊人馬行至中,李存勖將一片莊稼地當成獵場,帶着左右軍士人馬前衝後奔,追逐獵物。

農家百姓看見自己的田地顆粒未收,秋播後的作物卻又遭毀,都遠遠地看着落淚、隨行的人實在於心不忍,就攔住李存勖的馬勸道:"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怎麼能忍心踐踏幼苗,斷絕百姓生路呢?"李存勖想到自已貴爲天子,外出打獵也得受到這樣限制,不禁大怒,喝令把縣令拉下去斬首。

這時一個好的伶人敬新故意把縣令拉到李大王馬前,假意罵道:"你難道不知道天子喜歡打獵?竟敢讓百姓在這塊土地上種莊稼,你爲什麼不讓他們餓死,好騰出這塊土地,供天子跑馬取樂?你這個縣官真是該死啊!"說完,馬上按下縣令的的脖子,乞求斬首,其他的人見狀也像演戲一樣也隨聲附和着。見此景象李存勖又不禁大笑不止,遂放掉了縣令。

樞密使郭崇韜本來是李存勖倚重的朝中老臣,因不屑於理。李存勖身邊的伶人、宦官,使這些人對他切齒痛恨,在李存勖題修避暑樓之時,他們便大進諂言,說:"崇府第豪華無比,無異室,他當然體察不到陛下是怎樣地酷熱纏身。"使老李對郭極爲不滿,漸生恨意。

不久,郭崇韜曾薦舉的河南令羅貫,因執法嚴謹,得罪了不少的伶人,被找個藉口給處死了。後來,郭崇韜覆命伐蜀,僅用七十天就大功告成。然而老李競聽信伶人們的讒言,聽憑宦官在公元926年設計殺害了郭崇韜,還下詔說郭崇韜"擁兵謀反",並捕殺了郭夫人及她的三個兒子。

當時誰得罪了伶人、宦官馬上就會被誣爲郭氏一黨,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一時間,朝野上下,人人皆知李存勖貪圖享樂,竟讓皇太后行訟,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門,政治一片混亂。伶人們也驕奢淫逸,作威作福。

在他沉迷於聲色之中時,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終於埋下大禍。

後來朝廷出現叛亂,李存勖派遣大將軍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被叛軍擁戴,隨即在汴州謀反。並在伶人郭從謙的內應下攻人宮城,李存勖被亂箭射死,將屍首同一堆樂器一併焚化,李存勖至死也沒有想到,自己竟會葬身於寵信的伶人之手。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有句話我一直印象很深:"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

歐陽文忠公好文筆,並且,他一個字都沒有誇張。唐莊宗之盛時,"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毫無誇大。滅桀燕、滅後梁、滅前蜀、胖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武功之盛,小說都不敢這麼寫。而至興教門之變,"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也是半字不假。

這般慘烈的對比結果,要找個難兄難弟,恐怕只有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的李隆基了(但李隆基既非開國之君,也到底沒有把自己直接玩死,戲劇化程度上,還是沒有李存勖這麼明顯)。

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爲何後半生變得十分荒唐? 第4張

李存勖的前半生可謂風光無限,只可惜後半生卻稀裏糊塗。寵信伶人,伶人關鍵時刻造了反,甚至臨終時還被自己的皇后補一刀。說可憐,其實也不可憐,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也許他臨死前會幡然醒悟吧!但已經無濟於事,他註定在歷史上留下了這樣的印跡。

對此,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的《伶官傳序》給李存勖的盛衰成敗作了一個歷史的點評,告誡後人"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道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