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崇禎十一年,大明帝國在崇禎的苦心孤詣的治理下不僅未見一絲好轉,相反如同行駛在巨浪中的顛簸大船,險象環生。此後崇禎迅速提拔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負責整體戰略的協同。面對大明的日益衰敗與被動,崇禎認爲歸根到底是“倚任非人”,說白了就是始終沒能選好將領,才最終導致“虜猖寇起”,而後金也無非三次打進來,而“寇則七年”,在他的潛意識裏已經清晰認識到所謂”流寇“問題的日益嚴重性。

一、攘外還是安內,崇禎拋出試題,楊昌嗣洋洋灑灑給出明確答案。

爲此他給羣臣出了一道考題,回答面對如此危局,將如何兼顧安內與攘外,進而實現破局。其實在任用楊昌嗣出任兵部尚書時,崇禎依舊在“攘外還是安內”左右搖擺。因爲一旦首先“安內”這就意味着要與清朝議和,才能騰出手對付內亂。但是,官僚集團是整個大明的風向標,而他們則想一掃邊防威脅,集中所有優勢兵力對清朝進行全面出擊,堂堂大明國怎麼能和偏居一隅的“蠻夷”議和呢?至少,地方起義最多算是“內部矛盾”,“一致對外”纔是符合天道人心。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崇禎拋出議題後,楊昌嗣洋洋灑灑在答卷中向崇禎交卷。雖然深知這一言論必將如同一股逆風被大明這官員們所反對,於是楊昌嗣不得不迂迴從歷代“天人感應”繼續向“安內”上引題。從東漢談起各種上天“上天示警”,但是並未出現什麼後果談起。並且第二年匈奴人主動在五原塞向漢求和,光武帝把這件事拋出來叫大家議論,結果公卿們認爲不能輕易答應。而五官中郎將耿國則力排衆議,參照漢宣帝遷徙匈奴於陰山故事主張答應議和請求。接下來楊昌嗣又列舉唐憲宗接受議和以及宋朝連年滅北漢、徵契丹,連戰連敗,宰相總結說:“聖人舉動出於萬全,必先本後末,安內方可攘外。”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第2張

情況還是超乎崇禎和楊昌嗣的預料,羣臣激烈反對楊昌嗣,片片飛雪般帶着激烈的唾沫批判楊昌嗣,他們站在道德最高點猛烈抨擊楊昌嗣的不負責任的“歪理邪說”。楊昌嗣對此迴應說:“前年秋天清兵進入內地,那時焦勞者只有皇上,死事者只有張鳳翼。邊鋒深入,生靈塗炭,大家都冷眼旁觀。如果策劃一事,局外人懷疑,局內人也懷疑,還有什麼成功的希望?”

由於楊昌嗣的“攘外必先安內”的言論甚至一度出現羣臣阻止崇禎擬提拔他進入內閣參預機務。儘管崇禎全力重用楊昌嗣,卻面對如此反對聲浪表現出缺乏定力,繼而開始搖擺不定。

二、“恨用卿晚”和楊昌嗣的“十面張網”,從卓有成效爲何滑向失敗。

楊昌嗣的崛起得益於崇禎的親自發掘,此前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於是崇禎起用在家守喪的前宣大總督。雖然以守喪爲由,楊昌嗣終於還是被崇禎的三次下書徵招所感動,頗有諸葛亮之於劉備的“受恩感激”。出山前,楊嗣昌涉獵廣泛,對大明興衰戰略問題頗有研究。當崇禎召見他時,看到楊昌嗣談吐從容,才思闊達,深度向崇禎彙報了大明的戰略問題,這些對於崇禎來講非常新奇,每次詔對都延長時間,對楊昌嗣所提言聽計從,有時聽到激動處爲之拍案叫絕,感嘆說:“只恨遇到愛卿太晚了。”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第3張

對於崇禎的知遇之恩,楊昌嗣自然也是感激涕零,願意爲大明平定天下竭心盡力。他最終向崇禎提出目前大明存在的戰略問題和如何針對解決內外交困的三大方針:

第一,必先安內然後才能攘外;第二,必先足食然後才能足兵;第三,必先保民然後才能蕩寇。這三大戰略正是這個大明面對的首要問題,面對內部出現的“流寇”,與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到底先主要對付誰一直成爲帝國的最大搖擺。在崇禎起用楊昌嗣的原因“安邊蕩寇”的四個字後,楊昌嗣以此進行闡述。此時崇禎與大部分臣僚基本一樣,認爲安邊第一要義,而“蕩寇”是次要情況。他頗爲形象生動地對此描述爲什麼要將“攘外必先安內”作爲帝國重心。他將大明比作人身,京師是頭腦,宣大薊遼邊鎮是肩膀,黃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大地是腹心。現在的形勢是,邊境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所以急者固然不能緩圖,而深者更不容忽視。一旦腹心流毒,則元氣盡失,徒有外表肌膚。所以安內方可攘外,並非緩言攘外,正因爲攘外至急,纔不得不先安內。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第4張

隨即楊昌嗣提出應該增兵增餉銀,集中優勢資源,對“流寇”進行速戰速決,以此爭取時間再對大清用兵。按照楊的設計,包括陝西、河南、湖廣、鳳陽是四個主戰場,並派巡撫擔任圍剿任務,同時加上防守,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爲六隅,加起來正是他的“十面之網”。崇禎聽後讚賞地對楊嗣昌說:“非卿末能辦之也。”此後楊昌嗣推薦熊文燦配合主持招撫大局,在人事安排上得到了崇禎的全面支持。安排妥當後,楊昌嗣向崇禎提議,限定剿滅日期,嚴格執行十面張網計劃,計劃“三月平賊”。按照楊昌嗣估計“流寇”的優勢在於流動作戰,而夏秋兩季是他們最大優勢時期,東春兩季天寒地凍不便行軍,所以他選擇今冬明春作爲圍剿之期。並且把戰場控制在河南、陝西兩地,分別包圍,各個擊破,絕不能再讓盤踞陝西的李自成部與其他地方“流寇”匯合。他向崇禎保證:“下三個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結之局,是在我皇上赫然一震怒間!”於是崇禎下令總督及各巡撫遵照執行。儘管這一計劃未能在三個月內迅速奏效,但是在十個月後逐漸顯示出巨大威力,大明王朝露出了多年不見的曙光,彷彿一張巨大的天網成了撈起帝國大船的最大可能。

三、“十張大網”爲何被最終撕破,背後隱藏深刻原因。

張獻忠雖然反覆,但是不久與劉國能全部投降大明,並掀起一陣投降潮。儘管以張獻忠爲代表的投降者多是權宜之計,卻說明熊文燦早期的招降效果明顯。而洪承疇與孫傳庭在陝西境內對李自成圍剿雖然幾度挫折,終有重大進展,使得李部“大半患病死亡,逃散甚多。”最後到了與十八人騎馬逃入老林的窘境,如果洪承疇可以進一部追擊而不被崇禎迅速調回,那麼歷史將被徹底改寫。然而就在“十年不結之局”即將完成之際,崇禎爲什麼突然八十度大轉彎對戰略進行轉移呢?原來就在這一年的九月,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嶽託聯絡蒙古,分兵兩路,中協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頗有大舉南下之勢。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第5張

其實這種對大明的持續騷擾儼然成了皇太極的戰略,皇太極的戰略智慧很大程度來源於戰場的磨礪,與其他兄弟不同的是,他不光只會打打殺殺,更多的是他能統籌全局,甚至將目光投射到另一個方向。甚至皇太極的軍事行動完全與努爾哈赤不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爲此他不得不做出解釋說:“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攻其無備城邑可也。”《清太宗實錄》這種避實就虛的策略從根本上來講是區別努爾哈赤的層層推進的硬大硬拼。皇太極利用他們騎兵優勢可以展開千里奔襲,從而對大明進行迂迴包抄的奇襲戰略。對此他怕大家不懂,進一部生動比喻說:“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削,則大樹自撲”。按照皇太極的構想,大明這課老樹盤根錯節,雖然外表滄桑萎靡,但是整個基礎非常牢固,只有像伐樹伐根一樣,最終才能勝利。此後,他爲了避開重兵把守的山海關、寧遠一帶,多次派軍繞道襲擾內地,但他並不以重兵攻打明朝都城,而是不斷搶奪大批人畜財物,積蓄實力,這一次依舊是故技重施,干擾大明的穩定。崇禎的弱點再次暴露出來,他缺乏基本的統帥應具有的定力,一看到清兵壓境,立馬改變此前的戰略,要求各地即將完成“蕩寇”的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率軍入衛京師,也正因此,給了李自成絕處逢生的機會。甚至接連掀起彈劾楊昌嗣的狂潮,認爲正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內”,導致了這次清軍奔襲。雖然崇禎沒對楊昌嗣進行處理,接下來的態勢卻逐漸將此前佈下的大網逐漸被撕碎。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第6張

李自成率領十多人去見此時已投降大明的張獻忠,二人飲酒調侃,隨後就接濟李自成一批武器馬匹。許多人對此事親眼目睹,卻始終想不明白爲什麼熊文燦管不住已經投降的張獻忠,正是他對投降者的放縱,導致了事態進一步惡化,不久張獻忠再度反叛,如同猛烈的死灰復燃,不久崇禎徹底震怒將熊文燦抓捕問斬。楊昌嗣使用熊文燦推進十張大網戰略,卻因爲熊文燦一味姑息導致滿盤徹底失敗。

崇禎挽救大明王朝的“十張大網”是什麼?開始卓有成效爲何最後落敗了? 第7張

此後張獻忠成了最大禍患,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消息後驚懼交加,成了壓倒楊昌嗣的最後一根稻草。不久給崇禎寫下“臣憂勞病瘁,奄奄垂斃”後不久悲憤之中去世,享年54歲。縱然楊嗣昌的十張大網天下無敵卻沒有一個好的整體協調機動,甚至是用人不當。在探討局勢惡化時,幾乎所有人都歸結爲“氣數所致”,這種沒有代價不負責任的的套路詞彙連崇禎也不予認可“:此說不得氣數,就是氣數,亦須人事補救。這幾年來,何曾補救得幾個?”當崇禎說出這個話的幾年後,大明徹底被徹底擊垮。從根本上來講,大明不是亡於什麼天災、洪水,甚至不是“流寇”,而是官僚體系的整體道德滑坡和數百年的頹廢與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