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初“錢荒”現象,朱元璋發行的“大明寶鈔”爲何失敗?

明初“錢荒”現象,朱元璋發行的“大明寶鈔”爲何失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紙幣在中國一直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的時候爲了便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就已經產生了紙幣的雛形“飛錢”。但“飛錢”在當時只是一種匯兌券,只能用於匯兌業務,並不具備貨幣的職能,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直到北宋初期(1023年),四川成都地區發行了“交子”,中國真正意義上最早的紙幣誕生了。在此之後元朝在吸收唐宋兩個朝代貨幣特點的基礎上創新出了“中統鈔”,有了唐、宋、元這三個前輩作爲榜樣,到了明朝,一種具有明朝特色的新的紙幣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大明寶鈔”。

但是明朝的紙幣大量印刷,且沒有與之相對應數量的金銀作爲支撐,只是依靠政府的公信力,久而久之產生了社會問題。

明初金屬銅產量低,流通中銅錢供不應求,爲解決“錢荒”現象,朱元璋發行“大明寶鈔”並大力推行

有元朝紙幣制度的崩潰作爲前車之鑑,明朝建立後在各地恢復了銅錢流通,但由於明初銅的金屬開採源緊張,銅的產量提不上來,相對應的銅錢鑄造也非常困難。這種情況下民間慢慢又開始使用前朝的舊錢幣,面對這種情況,朱元璋在朝廷設立寶鈔提舉司,並於洪武八年設立鈔法,開始大量發行紙幣,即“大明通行寶鈔”。

“寶鈔”正上方題名爲“大明通行寶鈔”,欄內上方的兩旁以篆文寫着八個大字,“ 大明寶鈔,天下通行”。 寶鈔的中央印有鈔貫的圖案,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中央圖案中有十串的鈔貫,因爲當時明朝政府規定寶鈔可以與金銀互相兌換。同時政府下令,禁止民間完全的金銀交易,禁止實物交易 , 只要違反者都會被治罪。

明朝政府之所以頒佈這些政策,其就是希望達到“鈔錢雙軌制”(民間凡是100文以上的交易就使用寶鈔100文以下在使用銅錢),在交易和償還債務中逐漸用寶鈔取代銅錢成爲主要的流通貨幣,讓銅錢逐漸成爲輔幣。

甚至明太祖朱元璋曾爲了加大寶鈔的流通,一度在朝廷內以賞賜的方式將寶鈔發放出去。以前自己交代大臣賑災的事情,如果大臣完成的令他滿意,大多是賞賜一些貴重的金銀或者瓷器,但現在他把寶鈔作爲一種特殊的賞賜賞給這些有功之人。讓這些受賞的官員覺得獲得賞賜寶鈔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再有,還可以讓他們用寶鈔去購買物品,這樣就變相加劇了寶鈔流通。

明初“錢荒”現象,朱元璋發行的“大明寶鈔”爲何失敗?

這對皇帝而言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損失,相當於送出去幾張紙而已。再說,封建社會作爲皇帝,這樣的“紙”還不是自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在明朝的朝貢貿易中,有時候朱元璋也會把寶鈔作爲外國朝貢使團的回贈禮物,不得不說朱元璋的這個做法是真的“雞賊”。人家外國使團本打着朝貢進獻“寶物”的幌子,就是想從中國獲得瓷器、金銀等,價值十倍的物品。可你到好,把人家進貢的好東西給收了,就回贈一堆“廢紙”。讓人家外國使團情何以堪呢?這“大明寶鈔”拿回去丟了又可惜,畢竟是不遠千里從天朝上國帶回去的,用也沒辦法用,宛如“雞肋”。

除了用來賞賜大臣和回贈給外國使團,平時朱元璋也用寶鈔購買糧食,分發賑災。爲了讓民間也用“寶鈔”交易,政府規定用紙幣交稅,全國成年人每月繳納食鹽一斤,納鈔一貫,未成年減半。各地方交糧食也要收“寶鈔”,用銀交易一錢者,罰鈔千貫,貪官受銀一兩者,追鈔萬貫。儘管很難確切知道當時寶鈔的實際流通量,但從以上寶鈔這些用處就可以看出這個流通量肯定不小。

可想而知,無限制地發行紙幣用來支付開支,不久市場紙幣就會飽和,在沒有相對數量的金銀作爲支撐的前提下,這種經濟模式一定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隨着明朝中後期對外貿易活動逐漸增多,大量的白銀開始流入中國,並逐漸開始成爲民間及政府主要的經濟工具,白銀作爲交易工具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到了明中葉後,寶鈔雖仍被皇帝用來賞賜及發放俸祿,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貨幣的意義。明英宗時,原來錢鈔兼用,鈔爲主錢爲輔的制度被進一步打破,紙幣寶鈔繼續貶值。明末時,統治者曾有想過挽救之法,但是伴隨着清軍入關,戰亂迭起,舊“紙幣”——寶鈔開始逐漸失去其效用。

同爲紙幣,“大明寶鈔”爲何會失去公信力?

沒有成熟的準備金制度做輔助與元朝相比,元初所發行的“中統鈔”曾用絲銀作爲準備金,並規定絲鈔每1000兩可以兌換50兩銀,當然,不光是絲銀可以作準備金,其它具有價值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物品也可以作爲準備金。人民可以用鈔票預支兌換,但是要兌換銀或其他貨品就必須要扣除百分之三的手續費,這樣也利於加強民間百姓對紙幣的信心。

明初“錢荒”現象,朱元璋發行的“大明寶鈔”爲何失敗? 第2張

雖然元代後期紙幣大幅貶值,但那主要受政治影響導致紙幣發行量過大,並不是經濟制度上的問題。

而“大明寶鈔”是在中央集權下政府強制推行的,沒有成熟的準備金制度做爲輔助,來穩定物價調控市場。所以這就導致明代的“寶鈔”,不僅沒有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使經濟出現了倒退的情況,中國的貨幣制度在明朝也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不佔“天時”明初,百姓剛遭受元末紙幣大幅貶值的傷害,民間對紙幣信任度極低。加上剛剛建國,民間對於政府的公信力本就不足,經歷了宋、元以來長期的戰亂,社會經濟倒退,人口銳減,農村逐漸恢復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爲主,人民對於貨幣的需求也降低了。再有明政府只是通過給官員開支的方法來發行寶鈔,沒有建立完善的發行制度,所以“大明寶鈔”不被公衆所接受,最後信用值破產是不難預見的。

版本固定,未能與時俱進早在宋代的經濟政策中就已經規定紙幣三年爲一個有效期,三年後鈔票可以兌換銀、銅等金屬貨幣或其它寶貨也可以兌換新的紙幣,這對於有利於穩定人們對鈔票的信心,減少紙幣磨損限制僞鈔流通。

但明代紙幣只有一個版本沒有替換的週期,更沒有這些兌換制度,這使得寶鈔發行一段時間後僞鈔開始充斥市面,嚴重破壞了貨幣制度的正常運作。加上明代沒有健全的“倒鈔法”制度,這些都降低了公衆對寶鈔的信任度和信心。

明初“錢荒”現象,朱元璋發行的“大明寶鈔”爲何失敗? 第3張

明初統治者大量發行寶鈔來緩解財政赤字,實際上是想把民間的財富收到國家手中,這樣人民自然是不願意的。明代紙幣由政府強制發行,並以峻法來推行,未遵循紙幣的流通規律適時作出調整,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明初中央政府統一發行紙幣,並以重法來推行,強行讓民衆使用寶鈔,其目的就是利用國家權力來解決財政危機,採取只發不收的政策,企圖以一張無實際價值的紙幣無償徵用收刮民間財貨,這種強制性曾在大明寶鈔銘文中就有規定:

“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違者罪之。”

朱元璋天真的以爲,光靠國家權力就可以強制民間使用紙幣,就能達到穩定物價,增加市場需求的效果,完全不需要用“金銀或者絲帛”來作爲支撐。國家擴大紙幣印刷量透過各種渠道讓紙幣流出,但這樣只是令寶鈔在市場的流速短暫加快,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時間一長還會引起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

同時紙幣的流通規律也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代表的金銀貨幣量,如果超過這個量,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問題。但是這種問題只有單純的使用紙幣的時候纔會出現,如果同時伴有金銀貨幣流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爲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及儲藏手段的職能,但是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一種符號,所以發行過多一定會貶值。

結語

朱元璋發行大明寶鈔原本是想要穩定貨幣秩序緩解財政危機,促進經濟發展,但他並沒有仔細研究前朝的貨幣制度,沒能深刻吸取元朝紙幣制度崩潰的教訓,在實際流通過程中由於方法和措施不當,紙幣發行量過大,最終適得其反。大明寶鈔的大量發行,所引發的一系列經濟問題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加上朝廷的搜刮,長久以往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爆發不可避免。

明朝“大明寶鈔”的推行失敗,對後面歷朝歷代以至於今天社會都是有很大教育意義的,它告訴統治階級在發行流通紙幣的同時一定要有金銀等金屬貨幣作爲輔助保障,並且流通中的貨幣量一定要遵循貨幣流通的規律。

亞當·斯密口中的這隻“無形的大手”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在古代封建社會還是在今天,但如何用好這隻“無形的手”,使它發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