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周武王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後被孟子洗白?

周武王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後被孟子洗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牧野之戰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經典戰役,常被後世冠以仁義戰勝殘暴的“順天應民”之戰。此戰過後,商周鼎革完成,戰勝方周武王姬發成爲後世尊崇的明君,而戰敗方商紂王帝辛則淪爲暴君範例。

鮮爲人知的是,牧野之戰其實並非周國和商朝之間的第一次衝突。

周武王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後被孟子洗白?

據出土的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文丁殺季歷,(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文丁是商紂王祖父,而季歷則是周武王祖父。文丁死後,紂王的父親帝乙繼位,周人再次發動進攻,但被商軍擊退。到商紂王繼位時,“乃囚西伯於羑里”。

寥寥數語,爲我們梳理出兩條關鍵信息:1、商周恩怨糾葛了至少三代,絕不僅僅是因紂王殘暴,周人起兵誅暴那麼冠冕堂皇;2、商朝對周國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才能做到屢屢擊敗進犯的周軍,並囚禁其國君西伯侯。

西伯侯被釋放歸國後,終其一生都再未對商用兵,反而轉身去經營和拉攏各諸侯方國,奠定了“九州之侯格於周”的國力基礎。周武王九年,周人決定再次伐商。但諸侯聯軍千里迢迢抵達盟津時,周武王卻做出了半路撤兵的決定,理由是“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周武王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後被孟子洗白? 第2張

勞師遠征卻以天命論作爲理由突然撤兵,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據出土的甲骨文卜辭顯示,紂王帝辛一生征戰無數,戰鬥經驗極爲豐富,這也與史書中對紂王“手縛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的記載吻合。

反觀周武王,除了牧野之戰外,周人史書中幾乎沒有見到周武王有其它征伐記錄,顯然,與紂王相比,武王缺乏實戰經驗。盟津的突然撤兵,也說明商朝主力依然對周人爲首的諸侯聯軍保有軍事上的優勢,以至於周武王未敢輕舉妄動。

那爲什麼僅僅過了2年,周人就再次發動了伐商之戰呢?難道是實力逆轉了嗎?考古證實,武王克商其實用了點“下三濫”手段。

1、偷襲

陝西出土的青銅器利簋上曾有這樣一段銘文:“武徵商, 唯甲子朝,歲鼎克。聞夙(夙:早上)又商”,與《尚書·牧誓》記載“甲子昧爽(昧:黎明前)”吻合。

周武王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後被孟子洗白? 第3張

商周時期,諸侯作戰會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但遠道而來的周軍卻選擇在剛抵達牧野的黎明時分發動進攻,這從側面解釋了爲什麼周軍深入商境數百里未遇到任何抵抗,直到進抵朝歌近郊的牧野時,征戰一生的紂王才匆忙調兵。顯然,這是由於周軍突然而至。

2、收買內應

《呂氏春秋》曾記載了牧野之戰前周武王密會殷商臣子膠鬲,雙方約定甲子爲期,結合出土的利簋銘文,可知周軍冒雨急行軍,的確在甲子日抵達朝歌近郊。

之所以約定這個日期,是因爲要實現裏應外合。後世史書在記載這場戰役時,都用瞭如下描述:“商軍臨陣倒戈,武王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既印證了武王伐紂的正義性,又反襯出紂王的不得人心。

但實際上,商軍中倒戈的僅僅是膠鬲部下,更多的商軍都進行了拼死抵抗。因爲就在戰後3天,周軍先鋒姜子牙還獻上大批戰俘。

攻克殷都後,周武王還派重兵追殺,《逸周書》記載說:“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這段原本用來誇大周軍戰績的記載,卻折射出直到都城失陷後,商軍依然在抵抗的事實

商人的不服,也體現在考古發現當中。出土的安陽殷墟王陵墓證實,這裏在西周早期遭遇了大規模人爲毀墓,而陝西韓城芮國墓葬中則找到了殷墟晚期宗彝玉器,佐證了周兵在殷商都城毀墓劫掠的事實。

所以,周武王克商遠沒有史書所描繪的那般仁義。在早期史書《武成》中,還留有“血流漂杵”的記載,但儒家對這種記載諱莫如深,孟子就做出了著名洗白論斷:“盡信書不如無書。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遂將不利於宣揚武王仁義的內容刪去。

周武王滅商用了“下三濫”手段,後被孟子洗白? 第4張

紂王結局

《史記》記載,紂王戰敗後登鹿臺自焚而死。不過,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先秦本《六韜》殘卷卻提到:“先涉,以造於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紂)系其首於白”,也就是說,紂王是在前線作戰時被俘虜後遭斬首的,頭顱掛在了大白旗之上。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在與商軍作戰時,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諸侯”,諸侯紛紛前來祝賀的原因。或許,牧野之戰的真相應該是:周軍偷襲突入朝歌附近,自負的紂王自認爲商軍對周軍佔據決定性優勢,因而親自帶兵迎戰於城外,不料周軍內應倒戈,紂王意外被俘殺,商軍鬥志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