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牛鑑臨陣脫逃當死,百姓爲什麼還要給他求情?

牛鑑臨陣脫逃當死,百姓爲什麼還要給他求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一個高官臨陣脫逃當死,爲何百姓卻含淚爲他求情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6月16日,是中英鴉片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吳淞要塞爭奪戰上,至爲悲壯的一天。

上萬裝備精良的英軍,憑着上百艘戰艦的暴烈火力掩護,向着大清朝吳淞口要塞發起瘋狂攻擊。然而雨點般的兇殘轟炸中,清軍西炮臺上,六十七歲的江南提督陳化成老將軍,依然傲然撐起戰旗,率領殘存的親兵,慨然從炮臺上殺出,最終身中七處重傷後壯烈倒下,身邊八十多名將士,全數爲國捐軀,無一人逃跑投降!

牛鑑臨陣脫逃當死,百姓爲什麼還要給他求情?

這場鴉片戰爭裏的決定一戰,就此愴然落幕。進佔吳淞的英軍,刀尖已然頂在了清王朝的脖子上。喪權辱國的敗局,已然再難改變。但浴血搏殺到最後的陳化成老將軍,還有那些戰至最後一息的清軍將士們,也引得英軍連連喟嘆。其英勇作戰場面,此後也見諸於各類英軍作戰資料中。當然,同樣是這一天,與這些忠勇將士們一道被英國人大書特書的,卻還有大清此戰的最高長官,一位兩江總督的醜陋表演。

照着中外各種史料的記錄,就在悲壯的西炮臺之戰打響時,這位兩江總督大搖大擺帶兵增援,而且明明是打仗,他居然還坐在轎子裏一路吹吹打打。被英軍發現後一頓炮轟,立刻連滾帶爬跳下轎子就跑,甚至官服官靴都脫了扔一地。由於奔跑姿勢太過滑稽,以至於對面的英軍都忘了大戰,全都嘻嘻哈哈湊過來瞧他逃跑。還有英國士兵把這場面真實記錄下來,戰後投給英國報社,刊登後更是引得轟動效應。簡直丟臉到英國。

也正是他這一番笑話,慘烈的吳淞口大戰立刻亂套,不明真相的各路清軍跟着他潰逃,這才害的忠勇的陳化成老將軍陷入英軍重圍後殉難。而這位總督大人隨後更叫跑徹底,逃離戰場後馬不停蹄,連寶山駐地也丟了,這才導致英軍接下來兵不血刃拿下上海,從而狠狠掐住大清朝的脖子。對英國的鴉片戰爭進程來說,這位膿包總督,真是立了一大奇功!

如此膿包總督,正是清朝鴉片戰爭時代一位爭議人物:牛鑑!

都丟臉到這地步了,此人還有什麼爭議?說句公道話,在這場鴉片戰爭爆發前,戰場上丟人現眼的牛鑑,非但不是什麼貪腐昏官,相反更是清朝官場上馳名一時的幹臣,民間百姓心中,更有“牛青天”的美譽。如此勞苦功高的標兵,怎麼就落到丟臉到英國的地步呢?

二:大清勵志榜樣

牛鑑,甘肅武威人,乾隆五十年(1785)生人,他的家境,屬於標準的苦孩子類型。少年時就喪父,母親含辛茹苦供他讀書。走上科考路後,更是長期磕磕碰碰。甘肅的教育質量本來就差,外加牛鑑家又窮,學習條件也有限。所以單是從秀才考舉人,牛鑑就足足考了十五次,落榜簡直成習慣。

牛鑑臨陣脫逃當死,百姓爲什麼還要給他求情? 第2張

幸運的是,艱苦的生活,並沒有磨滅牛鑑的鬥志,相反卻成就了他一顆感恩的心。母親的艱辛不易,鄉親的慷慨幫助,點點滴滴都叫他刻骨銘心。他一度在西安關中書院讀書,由於囊中羞澀,一度連飯都吃不飽。連書院的一個廚子都看不過去,偷偷接濟他衣食。若干年後牛鑑官居封疆,特意給這廚師送來重金酬謝。如此小恩,他都沒齒不忘。

當然,比起恩情來,他更不曾忘的卻是志向。再苦再難,依然謹記母親樸實的教誨:他日倘若爲官,一定要做個戲臺上包青天這樣的好官。

功夫不負有心人,二十九歲那年,艱難打拼多年的牛鑑,終於高中進士,之後的多年裏,牛鑑一度在翰林院任編修,也曾在陝西等地爲官。他以包拯爲榜樣,成了出名廉潔奉公的硬骨頭。在陝西做布政使時,就因看不慣陝西巡撫搞腐敗,實名舉報了幾次也不了了之。竟氣的把官帽子一摔,自顧自回家養病去了。

這麼個不上路子的脾氣,要攤上清朝某幾位皇帝當政時,十有八九就是招禍的節奏。萬幸的是,此時的清朝皇帝,是正盼着整肅吏治的道光帝旻寧,特意把牛鑑叫到京城來,連續六次召見,把牛鑑感動的眼淚汪汪。擦乾眼淚後就打點行裝上任——去河南當巡撫了!

值得一說的是,當時的河南,已經是大清朝天災加腐敗的重災區,黃河年年鬧騰,官員勾搭連環搞腐敗,誰來當巡撫都幹不長。但牛鑑卻是倔脾氣依舊:都不來我來。結果人還沒到河南,好些河南當地官員,聽聞牛鑑大名後就哆嗦,慌不迭的就跑調動!

可牛鑑卻不管這個,憋屈了這麼多年,終於在道光帝的支持下大權在手,當然出手就是暴雨狂風,到任河南沒半年,就颳起劇烈整肅風暴,數百劣跡斑斑的官吏落馬論罪。以至拍手稱快的河南老百姓都在傳:這牛大人是天上星宿下凡,什麼貪官污吏都敢狠治。

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同一年,一場突發災難,更讓牛鑑贏得了河南全省士民之心:河南大水。是年河南爆發百年不遇洪水,古城開封更被洪水圍困。牛鑑聞訊後直接上演孤膽英雄一幕,駕着一葉扁舟就來到開封城頭,親自站在滾滾浪濤裏指揮搶險,還現學現用,搬出明朝水利學家潘季馴的治水大招,真個奇蹟般逼退洪水,保住了開封城。

如此逆天神蹟,也叫牛鑑聲望如日中天,“牛青天”的美譽不脛而走,更給正爲鴉片戰爭焦頭爛額的道光帝,好好打了一劑強心針:既然牛鑑這麼能幹,何不調他上前線打英國人?

牛鑑臨陣脫逃當死,百姓爲什麼還要給他求情? 第3張

三:專業不對口的悲劇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牛鑑正式接任兩江總督,擔起抗英重任。

但剛就職的牛鑑,還沒碰上英國人,就遇到個大困難:差點就在河南走不了。一聽牛鑑升了官,全河南都炸了鍋。牛鑑的巡撫衙門,一度被上千人圍的水泄不通。好些百姓跪在門口,哭着喊着不讓牛鑑走。鬧得牛鑑不得不站出來拍胸脯保證:等我滅了英國人後,一定再回河南來!這才勸的百姓含淚放行。

而此時的牛鑑,對於接下來的抗英戰爭,也是信心滿滿,剛到任前線時,依然如在河南時那般雷厲風行,把自己的指揮部搬到了毗鄰前線的寶山。然後又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慷慨激昂的奏摺,表達了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看得道光皇帝也龍顏大悅,還在朝堂上當着滿朝文武,把千里之外的牛鑑一頓表揚。

但接下來的事,就是狠狠打臉了。

從不缺態度操守的牛鑑,放在總督任上,卻偏偏缺了一樣東西:專業水平。打仗這個技術活,他本就是個門外漢,對上的又是全球頂級的英國侵略軍,勝利概率更是嚴重爲零。可怕的是,他自己還不自知,反而自以爲是的瞎指揮,一番自作聰明謀劃,竟判定英軍不可能進軍吳淞口,戰前防務也就嚴重疏忽,被英軍抓住機會打上門。

而在真正上了戰場,見識了英軍恐怖的火力與兇悍的步兵衝鋒後,這位一直以錚錚鐵骨著稱的“名臣”,開了眼後更嚇破了膽,本想着去支援陳化成,被英國人轟了幾炮後立刻嚇尿。慌不迭的往回跑。導致整個吳淞防線,分分鐘全線崩潰。以這個場面說,壯烈殉國的陳化成將軍,還有那些浴血到最後的吳淞口清軍將士,就是被他坑死的。

經此一敗後,牛鑑也徹底沒了脾氣,兩個月後,更作爲簽字代表,與英國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位鴉片戰爭前名滿天下的能臣,也就徹底被釘在恥辱柱上。說到底,他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實在沒這個能力。把一個不懂兵的大臣,放在事關戰局的總督任上,如此簡單粗暴的用人方式,大清朝就是武器不落後,恐怕也難逃戰敗厄運。

而簽了字的牛鑑,也是從此名聲盡毀。比如那個當年曾接濟過他的廚師,牛鑑做總督時,也一度在他府衙裏幫廚,可聽說牛鑑喪權辱國後,這位已經七十歲的廚師,卻是變賣家產,湊了兩千兩白銀狠狠扔在牛鑑面前:這是你當年謝我的錢,我現在全還給你。給你這種昏官當廚師,我丟不起這人!

牛鑑臨陣脫逃當死,百姓爲什麼還要給他求情? 第4張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身敗名裂的情形下,當年受過牛鑑恩惠的河南百姓們,卻依然沒有拋棄牛鑑。《南京條約》簽字後,牛鑑一度被清政府判處死刑。消息傳到河南後,整個河南又急眼了,當地百姓聯名向朝廷上書,甚至牛鑑被押解到京城時,沿途還有河南籍的士民百姓含淚相送。一番據理力爭,竟真個救了牛鑑的性命。

此情此景,也同樣應了一句話:爲人民做事的人,哪怕只是一點小事,人民也不會忘記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