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德深因搜刮民脂民膏被降職,爲何成了百姓眼裏搶手的“香餑餑”?

魏德深因搜刮民脂民膏被降職,爲何成了百姓眼裏搶手的“香餑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德深因搜刮民脂民膏被降職,爲何成了百姓眼裏搶手的“香餑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隋朝大業年間,河北重鎮武陽郡衙門被一羣破衣爛衫的百姓擠了個水泄不通,代攝郡務的郡丞元寶藏還沒見過百姓打官司的熱情如此高漲。自從皇帝派遣百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官府對百姓的徵發一日重於一日,很多青壯年都唱着《無向遼東浪死歌》落草爲寇去了,剩下的老弱婦孺對官府也是避之不及。可現在他們非但不怯懦,反倒理直氣壯地捧出耀眼的黃綢。

魏德深因搜刮民脂民膏被降職,爲何成了百姓眼裏搶手的“香餑餑”?

元寶藏見過大場面,知道那是皇帝詔書的樣式,慌忙要下座接旨。正在這時,人羣后邊又衝來羣氣勢洶洶的百姓,爲首的人擲地有聲地吆喝:“一定是假詔書!”聽到這話,元寶藏懸起的屁股又落了座兒。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元寶藏一番推問,終於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原來兩撥人分別來自治下的貴鄉、館陶兩縣,他們此來目的一樣—要回縣令魏德深。

這下元寶藏糊塗了。這時正值兵荒馬亂、中央政令不行,各地縣令紛紛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百姓加捐加稅,他手下的那些縣令無一不在搜刮民脂民膏,這種人離任時家家戶戶恨不得燒紙送瘟神。而魏德深並非科班出身的明經先生,不過是因爲出身世家,當了隋文帝的送葬挽郎才走入仕途。這種人有什麼道德操守,到任後還不把地皮刮淨了?怎麼在兩縣百姓眼裏就成了搶手的“香餑餑”?他忽然記起邸報上說皇帝派出的整風特派員就要巡視武陽,於是不動聲色地命衆人到欽差行轅告狀,將這個麻煩蛋一腳踢開。

其實元寶藏要是能多下去走走,就不難發現百姓的熱情爲何如此高漲。魏德深初任貴鄉縣令時,恰逢隋煬帝首徵高句麗失敗,急於挽回面子的隋煬帝發了瘋似的嚴令各州縣修飭刀杖,製備甲冑。平時萎靡拖沓的各級基層政府聽說有利可圖,馬上行動起來,無數虎吏狼差挨門挨戶地催逼,用百姓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的“絕戶錢”換來衙門堆積如山的物資。只有貴鄉百姓不爲所擾,因爲魏德深沒有敲剝小民,而是將備辦的任務按能力大小分配給了當地富戶。這樣百姓不受害,富戶不吃力,唯一不爽的就是沒法渾水摸魚的衙門官吏。對這些人,魏德深三令五申,嚴禁他們藉機肥私。結果,貴鄉貢獻的軍需質量均爲武陽之最,元寶藏還以爲魏德深撈了不少好處,爲他沒有給自己送回扣生了暗氣。

後來魏德深調任館陶令,這完全是元寶藏在挾私報復——貴鄉是武陽郡郡治所在,屬於一郡首縣。魏德深有功不賞反被穿小鞋,貴鄉縣炸了鍋,百姓在街上痛哭流涕,畢竟,在如此亂世,愛民如子的清官實在罕見。馬上,“進京告御狀,挽回魏大人”的提案得到了全縣認可,一行人馬不停蹄地向心中最後的希望所在—京城飛馳而去。

與此同時,大仇得報的元寶藏卻並不快樂,他接到密報,自己在館陶縣的眼線加“白手套”、閒住員外郎趙君實失蹤了。其實,趙君實是躲在了家中的密室裏,因爲他怕接到無數告密信的魏德深會先拿他開刀。元寶藏更怕不講情面的魏德深拔出蘿蔔帶起泥,恰好求來御旨的貴鄉人和館陶人展開了激烈的“魏德深爭奪戰”,於是他趕緊派人到整風特派員處疏通,“民氣可用”“民心難違”的場面話不知說了多少,再加上有如假包換的“聖旨”打底,整風特派員大筆一揮,又將魏德深派回了貴鄉。

這下貴鄉、館陶兩縣百姓立刻陰晴互換,貴鄉百姓載歌載舞、殺豬宰羊沿門祝賀,館陶百姓卻哭得昏天黑地。特別是告過趙君實“黑狀”的百姓,如今看到他又在街上耀武揚威,害怕被報復,決定用腳“投票”,幾百家人組團遷到了貴鄉,尋找“魏德深式的幸福生活”去了。

眼看財源平白溜走不少,元寶藏恨魏德深恨得牙根直癢,正好留守洛陽的越王遭到了李密瓦崗軍的圍攻,嚇破了膽的越王立馬嚴令附近州縣發兵勤王。元寶藏以魏德深曾擊敗流賊、保住貴鄉爲由,力薦他上前線,然而僅撥給他民夫一千,讓他到洛陽去光榮送死。魏德深前腳剛走,眼見隋朝氣數已盡的元寶藏便投了瓦崗軍。這下,魏德深的一千勤王兵真正成了無家可歸的孤軍,不過直到魏德深戰死沙場,他手下的士兵也沒一個溜號。他們明白,這個縣令是鄉親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搶回來的,無論如何都要“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