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端午節竟然不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最早的端午節是什麼樣的?

古代端午節竟然不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最早的端午節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爲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氾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所以說“端午節”在屈原之前就有了,我們現在過“端午節”並不完全是爲了紀念屈原——

提起端午節,人們最易想起的就是賽龍舟、吃糉子,懷念屈原。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爲,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古代端午節竟然不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最早的端午節是什麼樣的?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曆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爲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氾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袁學駿認爲,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節時吃糉子、賽龍舟,是兩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後,後人在打撈屈原遺體時逐漸演變的紀念方式。人們在江中撒米是爲了讓魚吃飽後避免吃屈原遺體,打撈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競爭,於是比賽逐漸展開,至於龍舟,則更晚一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